文/轉(zhuǎn)
從初三到高中的一段時間,我一直對學習效率這個東西很著迷,那時候在家鄉(xiāng)有個叫席殊書屋的書店,里面有一個專門的柜臺,放的全是關(guān)于如何提高效率的書籍,比如卡耐基的時間管理,哈佛女孩劉亦婷,10倍速學習效率,右腦學習記憶,影象式閱讀記憶等等。我會專門在周末跑過去呆在里面看這些書,成天在想怎么樣才能更有效率地生活。學校里老師也會告訴學生怎么更有效率,比如利用排隊的時間背單詞,早上坐班車的時間看英語,上體育課的時候做數(shù)學lol.幾門學科交叉著看,形象記憶法記英語單詞,等等。
跨過半個地球,差不多也是那個時候,2004年,程序員Merlin Mann開始寫blog,關(guān)于怎么樣利用各種新技術(shù)使人更有效率地工作的主題,網(wǎng)站名叫43 folders,后來火了,他辭掉工作,僅靠blog就可以賺錢生存。
2005年,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叫“Meet the life hacker”,里面介紹了HCI(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人機交互)里的“Science of interruption(干擾科學)”的研究,背景是辦公室工作人員的注意力不停地被各種email,電話打斷,計算機屏幕很容易就會出現(xiàn)滿滿的各種頁面,人們可能同時在做著幾十件事,每20秒鐘就要更換一個頁面。“information is no longer a scarce source-Attention is.”微軟和蘋果在相關(guān)方面都有一些措施,其中一個就是對打開文件的分類,打開的眾多文件會根據(jù)類型在下面有不同的組,讓人更容易切換。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也有通過學習用戶的行為來判定來的email的重要度,甚至用攝象頭,話筒來收集人的說話,動作,進行行為的學習分析,試圖建立一個虛擬的個人秘書,使人工作更有效率。蘋果公司追求的簡潔界面模式也是相關(guān)方面的一個表現(xiàn)。一個有趣的矛盾在于,無論是蘋果還是微軟,都在嘗試推出更有效率,簡潔的界面,同時它們卻也是無數(shù)app的生產(chǎn)者,推銷者,即在豐富化復雜化人們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微軟在推出vista的時候,研究出的相關(guān)HCI(人機交互)的部分功能并沒有投入市場。
這一年,被study hacks的主人稱之為“The birth of the Age of Productivity(效率時代的誕生)”。越來越多的關(guān)于效率的blog和書開始流行起來,如何用新的技術(shù)使效率最大化的研究越來越火。
?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里,這些新技術(shù)確實讓人覺得很方便,合理有效地安排時間也讓人提高了效率,一個人可以做以前幾個人做的事情了。但是,在2008年,同樣是Merlin Mann,在他的43 folders上發(fā)布了一篇“Better”.以下是一點節(jié)選:
“
To be honest, I don’t have a specific agenda for what I want to?do?all that differently, apart from what I’m already trying to do?every day:
- identify and?destroy?small-return bullshit;
- shut off?anything that’s noisier than it is useful;
- make brutally fast decisions about what I?don’t?need?to be doing;
- avoid?anything that feels like fake sincerity (esp. where it may touch money);
- demand personal?focus?on making good things;
- put a handful of real people near the center of everything.
All I know right now is that I want to do all of it?better. Everything?better. better, better.
“
苦逼有限定律:每個人在一天內(nèi),能夠集中精力做復雜,高難度,能讓自己有實質(zhì)進步的很苦逼的事情的量是極其有限的。
這里我特別想強調(diào)的是:哪怕你是做自己很喜歡的事情,實質(zhì)進步的過程所需要消耗的苦逼值數(shù)也是很高的。我自己而言,每天真正能集中精力投入到復雜內(nèi)容學習的時間有三個小時就很不錯了。這短短幾個小時的時間,如果再用高效率的想法去分配給各個不同的任務,到最后,一個月的時間,分配給其中每一樣任務的時間又能有多少。
像文章“Better”里做的,與其每天去更有效率地去多做幾件事,不如去想想,怎樣更集中地去少做幾件事。去destroy, shut off, avoid所有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把有限的苦逼值數(shù)投入給最重要的任務上,才能有集中的牛逼回報。對我來說,每學期集中做一個對自已最重要的project上,其它的能省的全省掉。當別人在評價你的成果時,只會去看你做好了哪些事,而不是做了多少一般的事。這樣的做法,不僅能讓工作質(zhì)量更高,還可以讓我有了正常的作息,休閑的時間,包括現(xiàn)在寫blog的時間lol。
我今天做的一件事情是,打開電腦屏幕,看了看堆得亂七八糟的文件,把一些可有可無的,不是主要項目相關(guān)的材料,直接扔到垃圾箱。讓桌面上只剩對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當你這樣清理一遍生活安排的時候,壓力的值數(shù)會大輻下降,生活變得更加輕松,更加自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不是更多)。
跳回中國,從上大學(2007年)開始,就接觸到了一個新的文化,叫“牛人”。學校里有人年年成績第一,還是優(yōu)秀干部,雙專業(yè)(甚至還聽過三專業(yè)),掌握數(shù)種語言,GRE托福高口四六級雅思會計計算機證書一個都不缺。這樣的情況,在美國也很普遍,在學校里本科生學雙專業(yè)的人很多,每天忙著趕各科的due,參加各種社團來豐富簡歷,很多人形容自己的大學生活都是”burnt out”并且以此作為自己努力學習的驕傲,認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幸福課的老師Tal說:“Simplify?your life. Doing less is doing more, and it makes your life both happier and more successful”.
Study hacks的主人有相關(guān)的研究,“Being productive?does not?make you accomplished”, “what you need, put simply, is the drive to keep working, with a?laser-like intensity, on something even after you lose your interest.”?
Scott young說:“The act of becoming accomplished is almost?entirely unrelated?to? being productive.”
現(xiàn)在在美國,越來越多的blog開始從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主題,轉(zhuǎn)變到怎樣的生活理念能使自己更加有成就而且很開心。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最有成就的人工作時間并不比普通人長。他們并不是擁有鐵鐵般的意志,愛因斯坦的大腦,而是更加了解自己作為一個正常人對壓力的正常反應,從而有選擇地像激光一樣地專注于一個正常人能做到的事情,并且做得更好。忙得不可開交并不代表充實,也不值得驕傲,而是代表你的生活處在一種混亂的缺少控制的狀態(tài)。還是那句話:Give yourself 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想要牛逼,就要首先正視真實的自己,把自己當作一個正常人來看待,而不是“牛人”。
study hacks的主人將“Better"發(fā)表的2008年稱之為“Post-productivity age”(后效率時代).由此, 效率的重要性在大家的blog中開始得到越來越少的關(guān)注。
我的新浪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