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蘿卜蹲
1、豆瓣在節節下滑
話題起于筆者在豆瓣小組“我們什么都知道一點兒”發起的一個題為“豆瓣是不是在走下坡路?”的帖子,帖子中我談到我的一個體會——感覺玩豆瓣的人越來越少了。沒想到響應的人不少,回帖的豆友幾乎都有和我同樣的體會,甚至還有人調侃說什么時候豆瓣上過坡。
為了一探究竟,我在alexa和similarweb兩個網站查了一下豆瓣的流量和排名情況。從圖上來看,豆瓣的每個月的流量都差不多,徘徊在160M。15年11月流量出現下滑,后面趨穩有小幅上升。這個是流量數據,或許還看不出來什么。再來看下alex的流量排名。從這個圖就很能說明問題了,豆瓣自今年一月份開始的排名就出現下滑,到了4月份到了最低谷。
從alexa的數據很顯然地得出,豆瓣正在節節下滑。正應了那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2、劣幣驅逐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是個經濟學概念,意思是說如果有兩種不同價值的貨幣在市場上流通,那么人們傾向于使用價值較低的貨幣來交易,而價值較高的貨幣會被收藏,熔化或者輸出,導致市場上流通的都是價值較低的貨幣,價值較高的貨幣將退出市場。
筆者加入豆瓣是2008年,但是期間只是將其用來記錄我的讀書觀影的工具,與此同時也加入一些我感興趣的小組,平時有時間還會逛逛小組,看看帖子,并沒有花多大時間在其上。而自去年來隨著讀書的增多,再加上筆者最近有寫寫東西的興趣,對豆瓣的使用頻率也多了起來。然而,現在越來越給我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豆瓣上的內容沒有以前有質量了,比如我選擇加入的小組之前也算是質量較高的,但是現在每天刷下來,感覺一半都是軟文,發牢騷,爆照,YP一類的垃圾帖子,而且搞笑的是這一類的帖子獲得的關注度(回帖率)還是最高的。還有一個現象就是高逼格的小組活躍度越來越低了,像寒璧齋,鉛筆繪事,以前時不時都能出現眼前一亮的帖子,而現在,難得有人在上面發表文章,如果發表的文章再有回復和點贊,作者都要感動得哭了。
如果把豆瓣比作一個生態環境的話,那么上面這些沒有任何意義甚至是垃圾的帖子就像蒼蠅蚊子等害蟲在一步步的污染這個生態,生態環境差,自然難以有高質量的產出。自然而然的,高質量的用戶也會因為生態環境變差而選擇離開,去尋找更能發揮其價值的去處。
3、小心,豆瓣上也有騙子
豆瓣上也有騙子!是真正的騙子,還不是那種在豆瓣上發發軟文的,刷刷廣告騙點擊的那種。筆者自認為還算小心謹慎的人,從小到大還沒被騙過。而就在前幾天,筆者第一次的上當受騙的經歷就獻給了豆瓣。騙子在“買書如山倒 讀書如抽絲”小組發帖說缺錢轉讓自用kindle,實物、發票的照片都有,看上去也沒有任何問題。說急等錢用,價格幾乎是原價的一半,550元。在與她的交流中,自稱是大學生,借了同學的錢,把kindle和二手書賣掉以補急需之用。并且還發來了她的讀書照片。再來她就利用了小組都友們都會有的一個優點或者是軟肋——愛讀書。騙子佯裝成愛讀書的樣子,還說都是愛讀書的人,以后多交流讀書的體會。這樣漸漸的我對她卸下了防范之心。后來騙子再以急需錢為借口,讓我發貨后就打錢給她,并發來了順豐快遞單的照片,還好我此時還留了一手,答應發貨后先打一半錢,等收到貨后再打剩下的。后面的事就可想而知了,打完一半錢,騙子就迅速把我拉黑,從豆瓣賬號,支付寶,全部被他屏蔽。
現在我從豆郵里面點擊頭像這個騙子的頁面,騙子竟然還在,只是換了昵稱和頭像。原來叫安娜卡列尼娜,后來改名叫Sarah。看來騙子連注銷賬戶,重新申請的麻煩都省了,只要把被騙的目標屏蔽,然后更換頭像昵稱,就可以進行下一次行騙了呢。想想,豆友在豆瓣這個文藝范網站分享和記錄自己的興趣愛好,結交志同道合的豆友的,同時,騙子也可以在其上大行其道,并用讀書,電影的一些共同興趣作為其行騙的天然保護色。正是因為文藝,因為志趣相投,互相之間難免比在其他網站上更加交心,防范心理也更加低,而由此騙子得手的概率也更加高!
以我為戒,大家小心!
——補記:現在該賬號已被豆瓣查封,騙子又注冊了其他一個賬號。根據豆友提供的信息,他還在豆瓣上繼續行騙。
4、豆瓣的先天性缺陷,導致無法對網站的內容進行優勝劣汰
與豆瓣的被冷落對比鮮明的是知乎的火熱,我注意到知乎在去年底做了一次大規模的廣告推廣,地鐵里充斥著知乎各種文藝范,知性范,專業范的宣傳。這些都直接擊中了豆瓣上知性青年,文藝青年,專業青年的命門。與豆瓣的帖子按發帖時間和回復時間排序不同,知乎的問題和答案是按關注度和點贊數來排序。
在豆瓣很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廣告軟文,發帖人拼命自己回帖以使軟文排在前面,得到更大的曝光度。而這一套在知乎是行不通的,用點贊數自然的讓真正有價值的答案排在前面,從而得到越來越多的瀏覽量,進而獲得更多的點贊,不斷放大,這樣只要作者用心寫出高質量的答案,就不需要擔心文章被淹沒。沒有什么價值的答案或者與話題無關的內容甚至會被知乎直接折疊。而這恰恰就是豆瓣所做不到的,筆者好不容易寫出篇有價值的文章,然后貼在相應的小組希望能得到豆友們認可。但是事與愿違,馬上,一個新的爆照帖子或者自爆感情經歷的帖子就引起N多關注回帖。豆友們多也是沒多少心思去看什么長篇大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