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隨意打開新聞三天兩頭便是某某地方違章建筑拆除。對此,筆者忍不住笑出聲,中國目前存在那么多奇葩建筑,咋沒見拆除一座?影響城市美觀不?
中國奇葩建筑層出不窮
說到中國的奇葩建筑,那可是說個三天三夜都說不完。例如北京天子大酒店、沈陽方圓大廈、又或是央視褲衩。不了解的朋友可以去百度搜索一下他們的圖片,特別是前兩者,丑的不忍直視!
好的建筑,是設計師留給世界的紀念碑;而壞的建筑;則是留給世界的恥辱柱。而某些奇葩建筑說得好聽點是中國建筑設計水平轉型的試驗中的失敗品,說的不好聽點那就是崇洋媚外、胡亂給國外設計師練手的結果。
吐槽嚴重卻依然死不悔改
話說回來,中國的奇葩建筑這么多,從開始的吐槽云集到現今的逆來順受,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這一切?
1、崇洋媚外
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是對當前一些部門、一些地方搞的“奇葩建筑”的委婉批評。這些建筑有的像一夜暴富的土豪,毫不羞澀地追逐金光閃閃和珠光寶氣;有的顯然是過于迷信西方的建筑設計先鋒,總覺著必須請個外國設計師才叫與世界接軌,才叫城市的國際范。這些“奇葩建筑”以奇特的造型刷新著人們對“建筑”的認識,挑戰著全社會的審美底線。
2、因為個人喜好瞎搞
一些地方部門管理者權力參與,城市公共建筑首先附加了當地官員的個人喜好與政績觀。有些領導更甚,干脆以城市“總規劃師”自居,真懂規劃的專業人員反倒淪為畫圖工具。
3、有錢任性
對于現在很多建筑設計師而言,限制他們的不是技術難度,而是經濟。只要業主愿意花有足夠的金錢,設計師們也不會在意揮霍多少,也不會管技術上有多難實現。
這種想法真可怕!設計師們的這些極度“變態”心理如何而來?說得不好聽點:被逼的!導致了現在這種逆來順受的心理。具體是怎樣我也不詳說,我相信建筑行業的朋友大多都懂!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技術條件所帶來的邏輯限制減少了部分奇葩建筑的落地。
“恥辱柱”說完了,下面我們再來說說那些“奇葩”卻又不奇葩,成為標志性建筑的“奇葩”建筑!奇葩建筑不奇葩,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他們代表著建筑設計行業的破繭成蝶的整個過程!
1、為我們帶來更大的可能性
人很容易陷入定性思維,例如一個杯子,曾經大家都以為杯子只能喝水,但是現在杯子卻可以用來種花,在杯子上打上某知名藝術家標簽又稱為藝術品供大家觀摩。而建筑也是一樣,形態越靈活,它的功能越不明確,它的功能才是最多樣的。
比如在Superkilen項目中,地板不停變形,可以是座椅,可以是地形,可以是滑板道,甚至可以是壁畫墻。這種異形賦予了建筑更多的可能性,而帶來的功能不確定性是傳統設計手法所不能達到的。
2、抽象構成配合主觀需要來傳達情緒
建筑形體作為一種典型的抽象符號,其形態自古就有傳達精神情緒的功能。我們不難發現金字塔高聳的形態是為了通天,哥特教堂也有類似的精神傳達需要而擁有高聳的建筑形態。例如李伯斯金用破碎交錯的建筑語言傳達猶太人在希特勒暴政下,悲慘的歷史;扎哈用沖突感極強的銳角表達迫不及待的消防事件。
3、代表著未來的無限可能
相對于幾十億年的自然環境,以及人類文明出現之前的幾百萬年生存史,人造的方方正正的建筑物似乎更有理由被稱為奇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目前這類的“奇葩”建筑或許代表著未來的無限可能。
常見的設計邏輯一般可以歸納為兩種思維,一種是承上啟下的演繹推理;而另一種就是歸納總結法。我們做一大堆案例分析,在現實中尋求依據。例如北京鳥巢,我們在北京建筑鳥巢成功了,在巴黎也許也可以做一個吧!這種邏輯下,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就成為眾多城市奇形怪狀建筑的有力現實支撐,筆者做一個大膽的假設一下:或許這個奇形怪狀的建筑就是帶領建筑設計行業成功轉型的重點所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