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組去年的數據:雙11預售開始后,由肖戰帶貨的的美妝產品在一小時內銷售額超4000萬元。
再看目前的情況:Olay品牌先后在直播間下架、更換置頂代言人,雅詩蘭黛、Roseonly品牌留言區被“抵制肖戰代言”之類的評論淹沒,肖戰的待播作品也被預訂為一星。
不到半年的時間里,肖戰就從“美妝帶貨王”變成了波及眾美妝品牌的“靶子”。
這令人咋舌的突變,是由近日來飽受熱議的“肖戰227事件”引起的。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事件中肖戰本人其實并不在場,多數“同人粉”在失去家園之前也并不在場。
在這個事件中先后存在兩波網絡暴力,先是肖戰粉絲攻擊AO3、Lofter、B站、百度貼吧等平臺,后是由被攻擊者領頭組成的網絡大軍反攻肖戰。
當然,網絡暴力既是一種現象,也是其他現象導致的一種結果。在這一事件背后,還存在明星形象建構及飯圈文化兩大問題。
01
理查德·戴爾曾在電影理論著作《明星》中提出這樣一個重要概念:明星形象是“視覺、話語和聲音的復合體”。
也就是說,明星形象其實是一個在不斷被建構的復合體,它除了由明星本人主動呈現之外,還不斷被媒體話語、大眾話語及粉絲這個特殊話語建構。
在新媒體時代,明星紛紛開通微博走下神壇,除了高高在上地呈現個人非凡性之外,還以更為親近的姿態展現自己的平常性(日常生活)與商業性(廣告宣傳)及其它的一些價值判斷。
明星本人除了呈現舞臺形象之外,往往還會將其他形象展現給粉絲,粉絲則將之當成一種福利。
以肖戰形象為例,媒體和大眾眼中的他是那個在《陳情令》中演魏無羨,是那個唱《余年》的治愈大男孩,是那個被稱為美妝帶貨王的美男子。
但在很多粉絲眼中,他還是那個愛擼貓的大哥哥,還是那個在微博上發玩問答游戲視頻的肖老板,還是那個與王一博組成CP的肖戰。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粉絲不僅僅是明星形象的接受者,還是明星形象的建構者。
如這次的“227事件”,導火索為肖戰在同人文中被塑造成女性角色,而肖戰之所以被塑造成女性角色則是許多cp粉將肖戰視為“受”。
在“博君一肖”超話中,也早就隱隱分為兩派。也就是說,粉絲們在自己心目中建構出了兩種水火不容的兩種肖戰形象。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法國著名思想家德賽都就對福柯的規訓理論提出了質疑,指出消費者具有能動性,他們雖不能生產自己的文化,但能創造性地消費文化產品生產出屬于自己的意義。
而到了新媒體時代,粉絲們(消費者)不僅能夠消費文化產品生產出自己的意義,還能主動對明星進行建構以產生屬于自己的意義。
比如可以為明星制作精美的圖片、創作有趣的表情包及寫出動人的故事。
02
通過前文分析,我們發現粉絲們在消費(接受)明星形象的同時,也在不斷主動建構粉絲形象,并且這種建構并不僅僅止于心中的幻想,往往還會激發出許多實際行動。
這些實際行動包括并不限于日常的輪博與控評、生產與明星有關的文化產品、消費和明星有關的產品、在重大日子為明星送上驚喜,并最終形成“飯圈文化”。
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當屬TFBOYS的粉絲們,王俊凱的粉絲們曾在王俊凱的生日時為其定制專屬直升飛機,王源的粉絲們曾點亮G20峰會地標錢江新城32棟大樓,易烊千璽的粉絲們多次為易烊千璽定制摩天輪燈光秀。
這些行動都是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及財力,同時也昭示了這些粉絲后援會的組織能力。在“227事件”中,我們同樣也看到了肖戰粉絲團體的組織能力及行動能力。
我們不得不承認,身處飯圈中的粉絲雖然看起來像是一群一擁而上的烏合之眾,但事實上并非如此。
此時存在一個重要問題,在飯圈中這些粉絲們能得到什么?除了崇拜或是熱愛明星之外,還有什么支撐著他們不惜耗費財力與精力去行動?
筆者認為,飯圈文化的核心是身份認同感的獲得,身份認同可分為自我認同和群體認同。
英國思想家安東尼·吉登斯曾對自我認同做過深入分析,并指出它是一種與身體、恥辱感、尊嚴感、自豪感以及理想我之間的關系。
群體認同則是將他人的評價當成一面鏡子,借此來認識并肯定自我。
飯圈文化中的自我認同其實就是將明星作為一種投射,或是拉康所言的“鏡中的存在”。
在自我認同的過程中,粉絲們往往會將粉絲的優秀當成自身的優秀,并且希望明星變得更為優秀,同時還希望明星變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樣子。
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時代,粉絲們更能清晰地看到明星“養成”的過程,并從中獲得一種自豪感。
為了在飯圈中獲取群體認同感,粉絲們必定需要做出一些實事,不然就會被當成“白嫖粉”而被群體拋棄。
于是,粉絲們日常自覺維護明星形象、主動為粉絲掏腰包、在頭領的指揮下一擁而上。
03
為了建構更為理想的明星形象,身處飯圈中的肖戰粉絲們因肖戰同人文對AO3、Lofter等社區平臺發起攻擊,形成了第一波網絡暴力,導致AO3官方宣布在中國停止服務,Lofter部分文章無法正常閱讀,AO3百度貼吧和B站同性內容被封。
被攻擊或受波及的網友們采取了以暴制暴的方式,對肖戰粉絲及肖戰本人發起反攻,形成了第二波網絡暴力,導致肖戰從“美妝帶貨王”變成了波及眾美妝品牌的“靶子”,其作品被刷低分,待播作品被預訂一星,個人形象大受損害。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次網絡暴力并不相同,而它們合在一起正好可以勾勒出網絡暴力的全貌:前一次是情感宣泄式網絡暴力,后一次是道德審判式網絡暴力(參照北大心理學教授侯玉波的提法)。
情感宣泄式網絡暴力,指的是始于情感宣泄所進行的惡意攻擊。它一般因某一熱點事件而起,網友們在意見領袖的帶領下對受害者進行網絡欺凌,甚至迫使社會對受害者進行制裁,并且這一行為往往會波及無關人員。
在肖戰粉絲形成的網絡暴力中,熱點事件為同人文的上傳,意見領袖為肖戰的的兩位大粉,受害者為同人文平臺、創作者、愛好者及周邊愛好者。
道德審判式網絡暴力,指的是出于正義而引起的網絡暴力行為。它一般因某一受到關注的熱點而起,網友們站在道德審判的角度,出于正義而對受害者發起攻擊,打擊往往比較精準而且傷害力度極大。
在“227事件”中,第一次網絡暴力的受害者們無疑是被同情的對象,他們有著維護自身權益的合理訴求,因而他們的行為容易受到更多大眾的支持。
事實上,肖戰之所以為粉絲的行為買單,也是道德審判的結果。因為粉絲們本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是因肖戰聚集在一起,也是因肖戰而發起攻擊。
同時,肖戰又是粉絲經濟、飯圈文化的受益者。因此人們容易形成一種這樣的觀念:肖戰在享受粉絲擁戴的同時,也應當管好自己的粉絲。
于是,肖戰最終成為了這場道德審判的受害者,默默承受著這場網絡暴力。當然,即使強大如NBA,按照國際慣例,球迷制造的事端往往也需要球星本人買單。
結語:
自媒體時代,粉絲們能夠更為主動地參與明星形象的建構過程,并從飯圈中獲取身份認同感。
但值得注意的是,明星形象應當主要由其個人建構,粉絲們不應過于不把自己當外人,過于操心和明星有關的事物,更不能因“寵”明星而使自己的生活受到影響。
同時也應當注意,過于依賴從飯圈中獲取身份認同感其實是不健康的,除了飯圈之外,還有更為廣闊的世界。
此外,網絡攻擊行為有著聲勢浩大和成本較低的特性。面對熱點事件,我們應當保持理性,不濫用表達自身觀點、立場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