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羅振宇的新書《終身學習》在豆瓣上先是被大號們刷到9.2的高分,直逼托爾斯泰。接著又被憤怒的豆瓣網友齊刷刷的1星拉回了2.3分。成為豆瓣上一個現象級的事件。
其實“終身學習”本身沒有問題,問題是羅振宇老師的新書營銷團隊水平太低了!拉了一堆大V,一看就是統一口徑在刷分。
提到知識付費,一個繞不開的人物就是這個笑得有點壞壞的自稱“羅胖”的羅振宇。從“羅輯思維”開始,他以知識服務商的面目出現,嘗試過電商,買過書籍、月餅、大米,創立“得到”App這個目前最火爆的知識付費應用后,他的最新定位是“一起建設一所終身大學”,目標是通過知識付費解決你的知識焦慮。
對了,羅振宇的前一本書就是《我懂你的知識焦慮》。不過,通過付費你的“知識焦慮”在“得到”緩解了嗎?
毫不諱言,我自己就曾經在“得到”同時訂閱了好幾個付費專欄,每天打開紅點提醒讓我倍感焦慮。一篇文章要逐字逐句讀完,分析獲得其中的知識精華,沒有半小時肯定不夠。
而那些不同的專欄,每天都在向我招手,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好久沒讀專欄了,我反而不那么焦慮了。
關于知識需求,其實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我們往往會像購買其他商品一樣,被羅振宇巧妙的話術說得以為自己真的需要那些專欄。
然而并不是!
記得網上曾經熱傳的一篇文章《羅振宇永遠不會告訴你的秘密》,引發了小伙伴們強烈的共鳴。
參加過各種微課、線上講座、打卡訓練營,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發現好像除了得到了虛幻的學習滿足感,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改變,于是愈發焦慮。
但是,等到下次微課講座廣告貼出現在朋友圈時,忍不住又刷二維碼進去了。于是周而復始的反復學習、持續焦慮。
出現這樣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是不努力嗎?上完班回家還聽微課學習、地鐵上還在聽講座的人,怎么看也不像是不努力的人啊!
不是說,越努力越幸運嗎?這句話在我們身上怎么就不靈驗了呢?
問題的關鍵可能在于——你并沒有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每天努力學習看上去是很勤奮,來自專欄、微課、公眾號等等信息源的各種碎片化知識沖擊著你的頭腦。但是,如果沒有知識體系可以依附,就像水穿過你的手指,風鉆過你的發絲,什么都留不下來。
這樣的學習,充其量不過是一個低品質的勤奮者!
好的知識體系,就像是一個具有磁性的濾網,可以迅速吸附那些對你有價值的知識,而你不需要的知識,可以直接漏掉。
這樣,你既不會被龐大的信息流所沖垮,也不會漏掉你需要的知識。
那么問題來了,怎樣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呢?
1、你需要提升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所謂元認知(meta cognition),是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弗拉維爾在《認知發展》(1976年)中提出來的,其實質是對認知的認知,是人對于自己認知加工過程的覺察反省和評價調節。
元認知反映了學習者對于自己學習過程的反思調控能力。當我們無法抑制地希望通過不停地付費緩解知識焦慮時,其實是我們對自己學習過程失控的表現。
較高水平的元認知能力,可以讓我們準確認知自己的知識缺陷,并有效控制自己獲取知識的進程。
元認知的作用說白了,就是讓你找到知識獲取的方向,并且不會迷失方向。
那如何提升元認知能力呢?查理·芒格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芒格和我們通常認為,投資人一定專注于經濟和金融領域不同,作為世界上極為成功的投資人之一,他的學習領域跨越數學、物理、生物、經濟、哲學等等多個學科,這些跨學科的學習,給他帶來了對很多學科底層規律的思考,同時,也讓他能夠更好地審視自己的投資行為。
要想真正成為學習高手,就不能局限于一個狹窄的領域,真正的大師一定是廣收博采,以使自己具備積極多維的視角。
大師們和普通人最大的區別,不在于他們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他們的認知層次抵達了本源范疇。
2、你需要獲取知識的正確方法
很多人以為聽課讀書就是獲取知識,其實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看,聽課讀書僅僅是單純的輸入而已。要讓知識真正進入你的頭腦,成為個人知識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你需要一整套系統化的方法。
如果從知識循環的全過程來看,獲取知識的方法應該包括知識的目標識別、搜索鑒別、存儲激活和內化輸出四個主要方面,涵蓋了從輸出到輸出的全過程。
所以,當你讀完一本書簡單做點筆記,看到一篇文章隨手扔進“印象筆記”,這根本算不上獲取知識,因為這些知識與你并沒有發生密切聯系。只有經過輸入、處理、輸出的一系列過程,知識才能內化到你的知識體系之中。
正如叔本華曾經說過的,光是不停讀書,過后卻不深入思考的話,絕大部分知識都會流失,不會在精神中扎根。
所以,從現在開始,不要總是淺嘗輒止或是摘錄就算了,兩個方法倒逼你提高知識獲取效率。
方法一:寫作,持續寫作。也許一開始你會覺得效率很低,本來讀書就很慢,還要寫出來。不要著急,從100字的體會開始,500、1000、2000,到后來,你會發現,每天能花上1個小時寫作,你的知識輸入效率就會大幅提高。
方法二:教學,公開傳播。這對你的要求更高,但是,提高也更大。教是最好的學。我每次要想快速學習某個領域的知識,就先把分享的消息放出去,這樣,我就必須在有限的時間里,快速地學習。同時,當你準備對外講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原以為自己理解得很清楚的知識,其實,可能并沒有那么清楚。而你要用小白也能聽懂的語言講述的時候,對你的要求就更高了。
3、你要明白知識體系的構建不會一勞永逸
知識也有它的生命周期。在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中,一方面我們要努力學習那些生命周期更長的經典知識,也就是采銅所說的半衰期更長的知識;另一方面,要通過追蹤前沿、吸收新鮮信息,保持知識體系的生機與活力。
很多人把知識體系比作書架,以為分門別類把知識擺放到合適的位置就是構建知識體系。
我認為,知識體系更像一個動態網絡,我們通過學習不斷增加網絡的節點、拓展網絡的范圍,讓這個網絡能夠接觸更廣闊的領域,又能洞察更深刻的細節。
在不斷更新拓展知識體系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原來難以理解的事物變得通透簡單,難以把握的難點變得如此輕松,難以克服的矛盾不過爾爾。
當你的知識體系能夠撐起你的理想時,你會發現,原來限制我們的真的不是財富、地位、背景,而是由知識體系所奠定的認知層次。
聯想在PC時代是叱咤風云的巨頭,即便現在在PC領域也是如此,但是,在移動互聯網領域,聯想甚至難以和創業公司相比,一家企業思維方式取決于企業主體——人——的認知層次。
就像前不久張泉靈刷屏的演講“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被時代拋棄的標志之一,你不再能理解時代知識演進的脈絡,對新鮮事物無法看清背后的規律了。
知識是我們與世界交往的媒介,學習是我們確認自我存在的方式。生命不息,知識體系的成長就不應停止。
2018年還剩下四分之三,愿剩下的日子里,你我都能深度學習,構建起支持我們看到更大、更遠、更美好世界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