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觀永樂公主入蕃
作者簡介
? ? ? ?孫逖(696~761) 唐朝大臣、史學家,唐朝博州武水(今山東聊城東昌府)人。自幼能文,才思敏捷。曾任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職。有作品《宿云門寺閣》《贈尚書右仆射》《晦日湖塘》等傳世。
譯文
? ? ? ? 邊塞之地終年苦寒,沒有鮮花盛開,沒有鶯鳥啼唱,新年已過還沒有春意春色。永樂公主嫁到邊塞,好像仙女從天上降臨人間,一派錦繡排場,使荒涼的塞上感到春意盎然。
賞析
? ? ? ?這是一首仄起、首句不入韻的平韻五絕。這首詩贊揚了和親的永樂公主。和親是指兩個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的兩個不同政權(quán)的首領(lǐng)之間,出于“為我所用”的政治目的所進行的聯(lián)姻。盡管雙方和親的最初動機不全一致,但總的來看,都是為了避戰(zhàn)言和,保持長久的和平。和親的女子為了國家而做出了巨大犧牲。如漢代王昭君出塞和親,在匈奴生活了十多年,為國家安寧做出了貢獻。唐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曾先后入藏和親,加強了唐朝與吐蕃之間的聯(lián)系。這首詩中的永樂公主,也是和親政策的執(zhí)行者。她離開京城,遠嫁苦寒邊地,為大唐邊疆的安定做出了貢獻。前邊兩句描寫契丹王生活的邊遠地區(qū)的荒寒。這里沒有花香,也不聞鶯啼,卻常年有風沙和冰雪。即使是新年到來,也沒有一點春天的影子。一位尊貴的大唐女子為了國家安寧,不得不遠嫁到這荒僻之地。后兩句贊揚永樂公主的美,并不僅僅指她的外貌,還指她為國家利益甘愿犧牲的美好內(nèi)心,并期待、祝愿她給邊地帶來春天。全詩以“春”貫串全篇。前兩句說邊地無春,鮮花和鶯鳥都很少。后兩句說因為永樂公主的遠嫁,“始應春”。這就避免了抽象的議論,使全詩有了生動的意象。說“美人天上落”,既指公主從繁榮的大唐宮廷來到偏遠的契丹,也夸贊了永樂公主像一位給邊地帶來春天的仙女,和親這一政治事件也就被賦予了濃濃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