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名稱:夏至。
太陽直射:北緯23°30′。
物候緯度:北緯30°。
物候海拔:10~170米。
觀察地點:徽州休寧。
當日氣候:雨。
當日氣溫:22~27℃。
2018年夏至休寧21~29℃,多云。
今日,太陽將在北半球的大地上劃出一道特別的軌跡:北回歸線。
這條線表示太陽像大雁一樣,從冬至開始向北方回歸,最后所能抵達的地方。
今天正午,站在北回歸線土地上的人們,將看不見自己的影子;筆直伸向天空的管子,一年中唯一一次,把陽光漏在大地。
太陽的戰車,將依次從臺灣、廣東、廣西、云南上空輾過。而江南、中原和塞北,如果想要“逐日”,就依然只能向著南方翹首仰望。傳統中國的方位,就是依據太陽來確定的:面向南方,背后為北,左手為東(江左就是江東),右手為西。
夏至,這是在北溫帶大地上生存的人類,最能夠直觀感受到的一個“節氣”:每個人都仿佛一根立在地上做日晷的木杵,這一天的正午,他們的影子最短。
這也是遠古的中國神話夸父逐日的真實意蘊。向西追逐太陽的,是神靈和噴氣飛機;向南追逐太陽的,是想要過上富裕生活的普通人類。自夏商溫暖期之后,中國人曾一次次南遷:北方的游牧部落,渴望到水草豐茂的中原牧馬;中原的農墾民族,既留戀黃河兩岸由黃河億萬年沖積而成、肥沃遼闊的土地,又向往南方少有冰雪的溫暖——草木四季蔥蘢,也就意味著莊稼四季被陽光哺育。
從農耕神話的角度來看,夏至,就是太陽為了賜予北半球更多能量,向北走到的最后之地,或者是追逐太陽的英雄,向南奔逐最接近太陽的那一刻。
中國第一個有稱謂的朝代是夏朝,創造中華主流文明的那些先人,曾把自己稱為夏人。夏,更形象的寫法是“夓”,雙手雙腳,加一個碩大的頭顱,這就是把人直接刻在了龜甲和牛骨上,寫在了竹簡和帛紙上。夏這個字,是不是暗示著這個民族及其后人,也就是逐日的夸父?
夏至這一天最大的物候便是太陽自身。
江南地區,雖值梅雨時節,陰雨綿綿,但今天的黎明依然很早,凌晨四點多,天空就已經十分明亮。
如果有固定又高大的建筑,這一天正午刻下的影子,也就是一年中夏的標志。夏至,夏的極致,太陽的“巔峰”。
這一天的夜晚將姍姍來遲,冬天可能已進入夢鄉的時刻,天空還依然明亮,如果在種莊稼的農村,依然可以在麥垛間作躲藏、尋覓和追逐的游戲。
夏至在大地上出演的主角,對文人墨客來說,是池塘里的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正是這些天江南的風景。但對于真正的農人而言,這幾天最迷人的應是稻花。可惜稻花僅僅是農人心里的美景,文人們留下的詩句就極少。“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就算是出色的佳句了。
稻花是下一個豐收的希望,想要希望落地,還要小暑和大暑的慷慨陽光。
而整個春季和半個夏季的陽光,早催開了百花,催熟了無數的果實:枇杷、梅子之后,杏、李、桃、楊梅紛紛成熟;春天開花的果樹,只剩下更大個兒的梨、橘、蘋果,和最遲開放的海棠,它們,還需要夏日陽光繼續照耀。
還有一個主角就是蟬,春天演唱會的主角是青蛙和鳥類,夏天鳥兒們雖然依然鳴唱,但真正的主角則是蟬。無論是遠古還是今天,蟬的存在對人類來說都是一個神奇:它的羽化,它的飲露——你不要揭穿說那是吸樹的汁液,吸樹的汁液本身就已經足夠神奇,還有,它許多年在泥土深處默默潛伏,突然在這個夏天破土而出,化為能夠飛翔與歌唱的精靈!
而江南,還有雨。
淅淅瀝瀝,纏纏綿綿,掩蓋了夏天的酷暑,掩蓋了蟬鳴的喧囂,掩蓋了農人的繁忙……
清冷的雨點,滴滴答答,忐忐忑忑,敲擊出自己特有的韻律,有雨的夏至,鑲嵌在無盡暑熱的夏天里,就仿佛在浮躁的現代散文里,插入了一闕婉約的宋詞。
天地在雨聲中漸漸轉成另一種顏色,青花瓷的顏色,水墨畫的顏色。
而塞外的草色,該早就青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