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國境之南
圖/來自網絡
在昨天的共讀中,我們談到《達洛維夫人》一書中那個讓人印象深刻的開頭——達洛維夫人說她要自己去買花。
而小說的結尾正是以“因為她已來到他的面前”為止,讓讀者緩緩合上書,陷入無限深思。
達洛維夫人在這一天之中,究竟發生了什么事?她遇上了哪些人?回憶起過去的哪些事情?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共讀,也許在今天的共讀中,你會找到答案。
1.
達洛維夫人說她要自己去買花,為了當天晚上的宴會,這樣的行為平淡也普通,卻是達洛維夫人生活的重心。
她享受這樣的生活,更看重買花的樂趣。只是出門不久,達洛維夫人昔日戀人彼德就闖入腦海。
很多事情都已模糊,那些發生在他們之間的故事隨著時日的沉淀,慢慢變得不再重要。
可是關于彼德的一舉一動,他的眼睛、微笑、火爆脾氣卻那么清晰,記憶中飄零的只言片語也縈繞著她。
姑娘時的她還只是克拉麗莎,是一個招人喜歡的女孩,她有著熱戀的情人彼德,雖然總是爭吵,卻愛得轟轟烈烈。
現在想來,她總覺得這仿佛就發生在昨天,而那些相戀相愛的日子還是深深地刻在腦海里,成了她生活下去的勇氣。
這份回憶甜蜜也酸澀,令人懊惱的是這段感情最后的無疾而終,克拉麗莎最后并沒有嫁給彼德,而是選擇了和彼德大相徑庭的理查德。
那是一個“合格”的丈夫, 世人眼中的好男人。
理查德從來不會對克拉麗莎刨根問底,也不會失了分寸讓克拉麗莎覺得難過。
工作上兢兢業業,生活中呆板木訥,但是盡力在討好著克拉麗莎。
雖然沒有彼德的浪漫,可也盡足丈夫的本分,重要的是,他讓克拉麗莎變成了達洛維夫人。
這樣一個身份的轉變,對克拉麗莎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名字的變化,更是一種象征,代表著光鮮亮麗與社會地位。
雖然這讓達洛維夫人總覺感情寡淡、生活無味、失去自由和自我。
復旦大學教授陳果曾說:選擇就意味著放棄,一旦選擇就沒有不痛苦的,因為這意味著兩種可能性對我們同樣重要或者同樣痛苦。
2.
達洛維夫人也不例外,她遵從了社會給她的束縛,也享受著那份榮耀和光環,只不過代價是失去自由和昔日的愛情。
她將自己置身于一個編織的牢籠之中,卻也甘之如飴。
我們都在想,達洛維夫人的這種生活、這種宿命對她來說到底是悲哀還是幸運?答案已經不言而喻。或許,這就是社會給女性安排的最好的生活。
達洛維夫人有自己的朋友圈,休是她很多年前的朋友了,休老實、真誠,對待達洛維夫人又充滿耐心,更重要的是達洛維夫人還很喜歡他這位老朋友。
休的妻子伊芙林生病了,在旁人都去看電影、歌劇的時候,休的一家卻只能去療養院。
和休聊過天之后,達洛維夫人決定先去療養院看望伊芙林,帶給她心靈的慰藉。
進入病房的剎那,達洛維夫人看到了伊芙林臉上的驚喜,原來這一趟沒有白跑。
這也是達洛維夫人一天中最常見的事。無所謂快樂,也無所謂起勁。
之后,達洛維夫人又在折往花店的路上,想起了伊麗莎白,自己的女兒。
達洛維夫人對女兒足夠寬宥,她知道每個女孩都會有這么一個叛逆階段,但她沒有想到的是女兒伊麗莎白會喜歡上同性的基爾曼小姐。
聚會是要邀請許多名流的,伊麗莎白同基爾曼的關系就讓達洛維夫人困擾,她覺得自己越來越不了解女兒了。
達洛維夫人內心困惑、煎熬,她沖著自己大喊,同時推開了馬貝利花店的旋轉門。
這是個老店了,里面的售貨員皮姆小姐便是最好的見證,在克拉麗莎剛成為達洛維夫人不久,皮姆小姐就在這里。
幾十年過去了,皮姆小姐的皮膚都松弛了,也沒有離開。
在達洛維夫人精心選花的時候,外面的爆炸聲突然響起,這讓周圍的世界陷入短暫的混亂當中。
馬車上坐的人,每個人都在猜測。
伴隨著不斷的猜疑、轟隆的飛機聲、無限的回憶,達洛維夫人回到家中。
女傭露西歡快的吹著口哨在忙活,廚房里的廚娘在馬不停蹄地做晚宴。
達洛維夫人聽見打字機的聲響、安靜佇立的銀器,又變得無限滿足,深深地陶醉其中。
這是她年輕時夢想的生活,這是她和暴脾氣的前任男友彼德吵架時的場景(彼德曾說達洛維夫人就有這樣一種做主婦的氣質)。
而現在這種生活,達洛維夫人已經過上了幾十年。
她將自己沉浸在這份感動中,樂此不疲。
但這種快樂卻被傭人露西的一句話打回原形:太太,達洛維先生讓我告訴您,他出去吃午飯了。
達洛維夫人知道邀請丈夫的人是布魯頓女士。
布魯頓女士只邀請丈夫卻將自己排除在外,這種難以言語的苦澀在達洛維夫人的心里蔓延。
她萬分難過,原來,她的幸福竟是如此容易地就被旁人瓦解。
年復一年,對于布魯頓女士,達洛維夫人看得到她臉上所呈現出歲月的薄涼和皺紋的厚重,她可憐布魯頓女士,也恐懼和焦慮著自己的現狀。
那么,多年來,達洛維夫人為自己修葺的一座幸福樂園,又是否真的存在?
一直以來,派對舉行一場又一場,一次又一次的制造“快樂”;家庭的瑣碎占據著她的時光。
她曾經的夢想和寄托都在自己成為達洛維夫人的那一刻放棄了。
她本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卻發現羈絆她的瑣碎卻是她快樂的源泉,亦是她痛苦的源泉。
3.
在這個偌大的城市的另一個角落,卻有這樣一個人,名叫塞普提默斯,三十歲左右,臉色蒼白,穿著棕色的皮鞋,破舊的大衣,眼里流露出一種無法掩蓋的陰郁。
戰爭結束了,那是時間上和空間上的終止,意味著周遭所處世界的和平。
但很少有人知道,心里的創傷卻永遠沒法磨平。
在公園的長廊上,塞普提默斯身邊坐著的是他的妻子蕾西婭,一個真正可憐的人。
為什么這么說呢?
婚前的蕾西婭對丈夫一無所知,只知道丈夫從戰場上回來,一身榮譽,她敬他、愛他,希望他能好好生活,繁衍后代,快樂幸福。
其實,這不僅僅是蕾西婭的愿望,更是那個時代女人的訴求。
但即便是這樣簡單的愿望,丈夫塞普提默斯也并沒有幫她實現。
他整日安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形如枯尸。
蕾西婭帶他看醫生,被告知丈夫并沒有什么嚴重的疾病,只不過有點郁郁寡歡,對外界的一切都漠不關心。
醫生說,只要他能關注身邊的事物,分散注意力就會好很多。
于是蕾西婭盡力分散丈夫的注意力,飛機、噴泉、公園里的一草一木,行人的來來往往,她都讓丈夫參與其中,可這些對塞普提默斯來說,仍舊是寡淡無味的。
他能想到的是戰亡的好友,腦海里不斷重復著老友生時的模樣,亦記得老友死亡時的可怕。
其實,那場戰爭過后,塞普提默斯就失去感覺了,失去了對周圍的感知,這讓他變得冷漠、麻木,深深自責。
戰爭是一場搏斗,消耗我們的身體、精力,侵蝕著我們的心靈。
那種猛烈的撞擊看似不在,卻在往后的一生中,都如影隨形。
妻子蕾西婭越來越失望,努力陪伴的日子再用心終究是徒勞,那感覺像是溺水。
陪伴在最愛的人身旁,卻覺得彼此離得那么遙遠,那種冷漠和疏離,無時無刻不在擊垮著蕾西婭,在挑戰著這個脆弱而無助的女人。
愛,使人孤獨。
隨后達洛維夫人又經歷了什么?回憶起年輕時的哪個朋友?見了昔日情人彼德又有哪些心理活動?她的派對能夠成功舉辦嗎?
讓我們一起期待明天的共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