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現代人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樣東西。但隨著人們對于能源需求量的逐漸增大,已經探明的不可再生能源的儲備十分有限。根據科學家的統計,如果人們按照現在的用法去揮霍這些地球上蘊藏著的煤、石油或天然氣,化學能源將在四五十年后枯竭。能源危機使科學家們憂心忡忡,迫使人們的視野逐漸轉向新能源上。
所謂新能源,是對已成熟的常規能源而言的。一般是指在新技術基礎上加以開發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即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新能源十分多種多樣,風能,水能,太陽能,核能等都是新能源。而這一次我們要介紹的,是一種十分新興的能源,叫做“可燃冰”。“可燃冰”的名字使人一聽就感到一頭霧水,冰怎么可能燃燒?原來,“可燃冰”并不是真正的冰,將可燃冰中形象地加入“冰”一字是由于它外形驚似晶瑩剔透的白色固體物質。而“可燃冰”的實質是一種可燃氣體 ——甲烷,所以又被稱為甲烷水合物。
早在1965年,就有蘇聯科學家曾發表論文敘述預言過海洋底部的地層表中可能存在的“可燃冰”。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們在北極的海洋深處發現了大量的這種曾被估測過的“可燃冰”。當將這種“冰”從海底撈出來時,它很快就會成為冒著氣泡的泥水,而奇異的是這些附著在“可燃冰”上的氣泡居然都能被點燃。甲烷可以像固體酒精一樣被點燃,這是“可燃冰”化學成分的一大特點。
然而,可燃冰的形成并不是輕易而簡單的,需要等到一種特定的環境在能被釀造。在這種特殊環境下,溫度、壓力和原料是三個必不可少的決定因素。首先,溫度不能過高(高于20攝氏度),否則“可燃冰”會因為受熱分解而煙消云散。但是因為海底溫度的常態就是處于2~4攝氏度之間,所以這一因素在深海區域基本可以忽略不考慮。第二個因素就是一定的高壓(30個大氣壓),現在普遍認為壓力越大,“可燃冰”就越不容易分解。這個因素在海底也是迎刃而解,即以深海的深度這種高壓隨處都是。最后一點便是需要一定埋藏在海底泥沙中的掉下來的生物遺體,來經過細菌的分解后產生足量的甲烷氣體作為“可燃冰”形成的原料。這一點也不難再深海中輕而易舉地找到答案——海底積累起來的殘骸簡直比陸地上多得多!所以,這種“困難環境”是針對于陸地的,海底卻是“可燃冰”最好的制造廠。
可燃冰同時也是一種節能且環保的能源。現代汽車大多數是用石油來發動的,但一旦將石油該換為可燃冰,會比之前節能且環保許多。所以說這也是可燃冰的一大好處。
可燃冰產生于深海底,以前人們對于它的重視度并不夠大,導致我們對它的認識也很少,直到近幾年,人們逐漸發現可燃冰的儲量十分的多,在深海儲存的可燃冰可達全世界天然氣總儲量的2倍,美國、中國、日本發達國家才紛紛投入巨資來勘探調查,至今在海底發現了116處含有“可燃冰”的所在地。如果海底智慧生物真的存在,那么這種能源的存在幾乎可以用“寶庫”來描述,他們可采用的能源要遠遠比人類可以用到的多。
但不管是什么能源,都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們需要的是愛護和節省,用行動來為未來創造出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