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鍛煉回來順道去了菜場,準備買點農家菜回家,可兜底轉了兩圈,清一色都是二道販子,沒有一個農戶擺的小攤。
正要離開的時候,發現一個熟人的攤位,原來是只買自種的蔬菜,如今,她的攤位上琳瑯滿目,大致瞄了一下,不下二十種,一看就知道,絕大部分都是批發來的。
我看青菜好像是她自家的,準備稱個兩斤,一問才知也是批來的,價格也不如以前便宜,糾結了半天還是放棄了。
攤主也很無奈,原來的攤位小,租金便宜,因為都是自家地里產的,質量上有保障,也賣得出價錢,很多都是老客戶,圖的是一個放心。
現在攤位變大了,租金也貴了,自家種的當季菜,沒有這么多的量,加上天氣寒冷,地里的菜根本跟不上,只能上批發市場進貨,拿來的都是通貨,損耗比較大,菜價不得不上漲。
起因是前一陣菜場改造,攤位由敞開的條狀型,改成了封閉的柜臺式,環境整潔干凈了不少,但攤位也減去了不少,當然租金也水漲船高,也就沒有了臨時攤位的位置。
筆者所在的不是北上廣,而是蘇南的一個縣級市,城市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周邊還有很多的農民,自家地里吃不完的菜,拿到集市上來買,并不是一件稀罕事。
城里面也有我這樣的人,飲食以本地菜、當季菜為主,對農家菜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上菜場首選就是臨時的小攤,擺攤的都是上了年紀的,攤位上兩三樣蔬菜,大大小小沒有賣相,但吃上去就是那個味。
現在,城市管理越來越規范,連菜場都是標準化的,不知道這個標準,是誰拍腦袋定的,有沒有征求過那些賣菜老農的意見,是不是應該有他們的一點聲音,菜場也應該有他們的一席之地。
筆者翻閱了相關的報道,一片贊譽之聲,難道原來菜場的臟亂差,是他們這些人造成的。從我以往的觀察,那些老實巴交的農民,最守菜場的規矩,因為他們知道,一旦壞了規矩,就出不了攤了。
“畫地為牢”式的管理最簡單,而“放管服”其實很難,我們常常陷入“不管就亂、一管就死”的怪圈,就拿去年的“地攤經濟”,來得快,去得也快,但從來都不會消失,就像那些菜農偶爾會出現街頭巷尾,因為它有存在的底層邏輯。
記得小的時候,特別愛聽走街串巷的吆喝聲,尤其是夏天賣冰棍的,幾乎所有賣冰棍的,賣給你冰棍的同時,一定會把外面的包裝紙回收回去。我們要引導的、要管的是這個,而不是把攤販趕盡殺絕。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弊匀灰蚱湄S富性而美麗,社會因其多樣性而精彩,文明因其包容性而共融。菜市場本來就是個接地氣的地方,有幾個接地氣的農民,有幾味接地氣的菜肴,是不是更能豐富和滿足居民的多樣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