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白話文】
景園二年(公元261年)
冬季,十月,漢后主劉禪任命董厥為輔國大將軍,諸葛瞻為都護、衛將軍,共同管理尚書事,又任命侍中樊建為尚書令。當時宦官中常侍黃皓當政,董厥、諸葛瞻都不能糾正他的錯誤行事,士大夫們也都依附于他,只有樊建不與黃皓往來。秘書令郤正多年在宮內任職,與黃皓的房屋相鄰,周旋共處三十余年,淡然自守,每日以讀書為樂,既不被黃皓所喜愛,也不被黃皓所憎惡,因此官職不過六百石,但也沒遭受禍患。漢后主的弟弟甘陵王劉永憎惡黃皓,黃皓就在漢后主面前詆毀他,使他十年都不能入宮朝見。
吳王孫休派五官中朗將薛珝出使蜀漢,回來后,孫休向他詢問蜀漢朝政的得失,他回答說:“主上昏亂暗弱而不知自己的錯誤,臣下茍且偷生,只求免罪,不思進取,進入其朝廷聽不到忠直之言,途經其田野看到百姓們都面有饑色。臣聽說,燕雀處于堂屋之上,子母之間相互嘻樂,認為這是最安定的地方,煙囪破裂屋棟被焚,而燕雀仍怡然自得而不知禍之將至,這指的就是蜀漢目前的狀況。”
【點評】
薛珝到蜀國,觀察得非常仔細,蜀漢的衰敗之像盡在眼中,不過,他這番話也是點撥孫休,借蜀漢之事說東吳,兩個兄弟友邦情況差不多。
蜀漢大將軍姜維將要出兵征戰,右車騎將軍廖化說:“兵不止,必自焚,說的就是姜維這樣的人了。智謀超不出敵人,力量也比敵人弱小,還要不停的打!以后怎么生存!”
【點評】
對三國知識了解的人,都應該聽說過“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句話。文學作品,似乎把廖化的能力水平低估了。
《三國志》對廖化是這樣記載的:“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也。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會先主東征,遇於秭歸。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先主薨,為丞相參軍,后為督廣武,稍遷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并州刺史,封中鄉侯,以果烈稱。官位與張翼齊,而在宗預之右。咸熙元年春,化、預俱內徙洛陽,道病卒。”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廖化能擔任右車騎將軍,假節,并領并州刺史,同時還被封中鄉侯,“假節”,是在外能代表皇帝的人,黃忠和趙云都沒有此殊榮,可見,廖化若沒有出色本領或業績,是不可能得到這些職務與榮譽的。
上面,他對姜維的評價可謂是一針見血。
景園三年(公元262年)
冬,十月,姜維入侵洮陽,鄧艾與他在侯和交戰,打敗了他。姜維撤兵駐扎在沓中。
當初,姜維,一個異鄉人歸附蜀漢,身受重任,連年興兵,但沒有建立什么功績。黃皓在宮中掌權,與右大將軍閻宇關系交好,暗地里想廢掉姜維而樹立閻宇。
姜維知道后,對漢主劉禪說:“黃皓奸巧專恣,將要敗壞國家,請誅殺他!”
劉禪說:“黃皓不過是一個跑腿的小臣,以前董允也常對他切齒痛恨,我常常為此遺憾,你何必介意他!”
姜維見黃皓的勢力盤根錯節,擔心自己失言,說了幾句謙恭的話就出來了。
劉禪讓黃皓去向姜維謝罪,姜維由此更加疑懼,返回洮陽,請求留在漢中屯田,不敢再回成都。
【點評】
黃皓,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形象與正史大體相同,但把這個反面人物更加臉譜化了,把姜維兩次作戰失利的原因直接歸罪于黃浩。
第一百十三回,魏國鄧艾讓黨均進入蜀國以重金賄賂皓黃浩,劉禪聽信黃浩的讒言,讓前線處于優勢的姜維班師回朝。
第一百十五回,就是根據上面的史料改寫,劉禪聽信黃皓之言,沉溺酒色,不理朝政。蜀右將軍閻宇身無寸功,阿附黃皓,得到高官厚祿,聽說姜維在祁山作戰,請求黃皓讓他代替姜維,又將戰事中處于優勢的姜維召回朝廷。姜維十分氣憤,請求劉禪殺了黃皓,劉禪不同意,又讓黃皓道歉,此事不了了之。姜維為避禍,出朝屯田。
《三國志》作者陳壽說黃浩:“操弄威柄,終至覆國。”蜀漢最后滅亡,有多種原因,如果只把責任推給黃浩,那是對歷史的簡單化。不過,黃浩是禍國殃民的奸臣小人,是可以蓋棺論定的。
有句成語叫“狐假虎威”,劉禪以為黃浩不過是一個跑腿的小臣,但皇帝身邊的小人最可怕。因為信息不對稱,皇帝獲取信息的最多渠道就是近臣。得罪了“老大”身邊的人,那肯定沒有好果子吃,所以,姜維只好遠離京城避禍,跑到漢中種麥子去了,從此再也沒有回過成都,把軍事一把手、堂堂的大將軍都逼成這樣,蜀漢的壽命也快走到盡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