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總會存在一些每個人知道做某件事是正確的事,但卻去做這件事的人少之又少。閱讀就屬于這一類的事情。
閱讀別人的故事,別人的文章,別人的談吐,可以從中學到我們從來沒有見識過的東西,擴展我們生命的深度。
閱讀的益處對每個人都說是至關重要的,可是就是因為這么重要的事,人們卻不去實踐。
因為這閱讀六大秘密,阻礙了人們對閱讀真正的興趣。
1.閱讀的載體是書本
有些人認為閱讀是關于書本的閱讀,他們義正言辭的說,我們從小的教育都是圍繞書本展開,只有書本才是最好的閱讀方式。
我想說書本只是閱讀的途徑之一。
旅行,識人,觀物等等都是值得我們去閱讀的載體。
旅行的意義在于:每到一個國家看到與自己每天生活環境不一樣的人文景象都會產生一種震撼與洗禮的效果,非常有助于打開我們的視野。
識人的意義在于:觀察優秀的人他們的行為舉止,他們的生活態度,他們的說話談吐,都可以在不知覺中知道優秀人與普通人之間的差異,并從中得到自己的結論:成為優秀人就是不做那些普通人的行為,這是逆向思考的告訴我們的答案。
觀物的意義在于每一件物品的生產出來都有它最原本的道理,觀察物品的細膩之處,可以使我們的心靈更加細膩飽滿。
瞧!是不是每一種意義都是可以使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所以閱讀的關鍵是不被自己的思維所框架所限制,了解閱讀載體的多樣性,嘗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2.一讀書就犯困怎么辦?
讀書犯困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自己現在的知識水平與讀者與作者的知識水平不匹配。
作者的知識水平高于你的知識水平,你看不懂他的文章含義,所以找不到成就感,得不到控制感就容易犯困。
這比較容易解決可以去找關于這本書相關知識點入門級的書籍,從降低難度一步步閱讀。
第二個原因就是自己的閱讀姿勢不對。
我們的大腦在閱讀的時候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建議就是在閱讀的時候,時刻關注你大腦的很多偏好:簡潔的文字’豐富的圖表’清晰的框架等等,盡量避免受到無用信息的干擾和刺激。
第二個建議便是在閱讀的時候選擇自己精力較好的時間段,人的精力就像是電池一樣,會有高峰期有低谷期。
人在精力旺盛的時候閱讀書籍會更加有高效率,也更不容易犯困。
在這個精力旺盛的時候搭配番茄鐘閱讀效果會更加的好,親測有用。
3.讀書從頭讀到尾是最低效的閱讀姿勢
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還在沿用學生時代讀書就要從頭讀到尾的閱讀習慣,根據趙周老師的《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中有提到成人讀書應該用功利方法去讀書,即只讀這本書中對自己最有幫助的知識點,其余對自己沒有幫助的省略不讀。
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一是可以更加高效的節省自己的閱讀時間,節省的時間可以閱讀其他書籍;第二個好處便是不同的書籍就像不同的代課老師一樣,他們講解的知識不一樣,我們采取的學習方法應該也不一樣,用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向他們請教,便是對這位老師最高的認可。
所以下一次讀書的時候請采用目標導向的閱讀方法。
閱讀就像再地圖上做標記,做到心中要知道旅玩哪些地方,之后便是有韌有余的攻破各個堡壘。
4.閱讀什么書籍?
閱讀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每個人的閱讀習慣不同所閱讀的書自然不同,但是如果有人問我必須要給出一些每個人都適合閱讀的書,我會根據在半衰期和收益值這兩個維度給出最適合大家閱讀的書籍。
半衰期是這項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我稱之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長的事件,其影響會持續較久。
符合這兩個維度的可以說就是那些經典讀物了。
采銅老師說:一部經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種接近“事物本質”的東西,也就是某種根源性的東西,所以世間千殊百異的人、事、物,最后都可能和這個根源性的東西發生共振。
我想閱讀經典的意義就在于此吧!
總結
1.學習不只是讀書一種途徑,有其他的途徑,可以找到適合自己,拓展眼見的都可以用來學習。
2.讀書犯困的原因是因為當前自己的知識水平與作者的知識水平不匹配。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自己的閱讀姿勢不對,關注自己大腦的偏好以及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時間段。
3.閱讀書籍注意是以我們自己為中心,不是以書本的中心的,用自己的目的導向去選擇最適合自己閱讀的章節。
4.根據半衰期和收益值這兩個緯度,最適合閱讀的書籍便是經典讀物 。
牛頓說過這樣一句話:面對知識的海洋,我就像沙邊撿貝殼的孩子,每次撿到一個貝殼我都欣喜不已,可我對前面的汪洋大海卻還一無所知。
人生無止境,學習無止境,讓我們在閱讀的知識中,擁抱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