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國內國外走過許多地方,也品嘗了天南地北的很多美食,博大精深的中華吃文化所孕育的各大菜系和地方小吃,以及不同國家的美食都是各具特色,令人齒頰留香。但是無論品嘗過多少美味佳肴,最好的滋味永遠都是那些留在記憶深處的,無法忘懷的家鄉的味道!
我的家鄉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北方邊境小城,寧靜寬廣的鴨綠江水流經市縣,在下屬的東港市匯入浩瀚無邊的黃海。丹東市與朝鮮的新義州市隔江相望,歷經戰火的鴨綠江大橋見證了中朝人民浴血奮戰唇齒相依的深厚友誼。城市的另一側是綿延不絕的長白山余脈,山水環繞,風光秀美。獨特的山、水、海相連的地理優勢賦予了家鄉取之不盡的山珍海味和地方特產。
海鮮是家鄉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之一。我是吃海鮮長大的,記得小時候海鮮多得堆成了山,那時候大海還沒有經過過度捕撈,又因為沒有冷凍加工業,交通也不發達,海產品除了晾曬的干貨外,大多都是本地人食用。那時海螺、螃蟹、黃蜆子、沙蜆子、白蜆子、蝦爬子、海虹、海蠣子等等都是一堆一堆地放在商店的門口,幾毛錢就可以買一大包。我很愛吃的“泥溜”也叫泥螺,都是住在海邊的農民自己撿的,然后用自行車馱上兩大桶走街串巷地叫賣,大海碗五分錢一毛錢就舀一兩碗,吃都吃不完,各種大大小小的魚類更是數不勝數。所以這么多年來走南闖北的,我的胃從來就沒有因為吃海鮮中毒過,好多次看著一些朋友吃完海鮮上吐下瀉的樣子,我都是搞不明白如此的人間美味怎么就成了毒藥了呢?
說起海鮮來話就長了,且不說種類繁多,就是吃法上也是多種多樣的。在海邊長大的我是生熟通吃的。鮮活的海鮮經過腌制或著涼拌才是最鮮美的,比如說腌蟹子、腌蝦爬子、腌蝦、涼拌海蜇、涼拌蝦等等,腌制的海鮮要過了夜才更入味更鮮美無比。吃過生海鮮的人,便不再想吃熟的了,因為那鮮的程度是熟海鮮不能比的。當然生魚片這些都是后來從日本傳來的吃法,要用芥末沾著吃,我們老家以前是沒有芥末的。北方的海因為經過了寒冷的冬季殺菌,所以比南方的海水要干凈,小時候只要是活的海鮮,經過腌制后吃起來根本不用擔心有細菌和寄生蟲啥的。不過現在的大海都被一定程度的污染了,即使是鮮活的海鮮,也不大敢像小時候那樣毫不顧忌地生吃了。
做熟了的海鮮也是有蒸、煮、煎、炒、炸、烤多種做法的。做海鮮是有竅門的,比如蒸和煮的海鮮一定是要等到水開了以后才能放進去的,不可以冷水放入,否則海鮮就會失去了新鮮度,口感就差多了。說起來我們老家最具特色的海鮮就是大黃蜆子,蜆肉金黃,又大又肥。大黃蜆子是藏在沙地里面的,所以吃之前要水煮,把里面的沙子沖洗干凈。大黃蜆子一入開水中,殼兒就會張開,要馬上撈出來,不能煮老了。拿出來后趁熱把肉取出來,翻開外皮后在煮蜆子的水中攪拌,把沙子沖洗掉。洗好的金燦燦的蜆肉又厚又嫩又Q彈,趁熱吃到嘴里真是鮮香四溢,我常常是等不及拌好裝盤,就先吃為快了。說真的,我一直覺得北方的海產比南方的更鮮美,可能是因為冬季低溫,海產生長期長,要儲存能量抗寒過冬吧,所以才會肉質更肥厚鮮美。小時候我們吃海鮮經常都是一盆一盆的鹽水煮,不需要放什么調料,就是原汁原味的最好吃。
說完了海味,再來說說山珍。大山里有著各種各樣的野生山果,像板栗、榛子、松子、核桃、山里紅、山棗等等。山里還有很多野生蘑菇,不過那時候我是在城市里長大的,對野生蘑菇有著敬畏之心,家里人因為不認識通常都不敢買,我吃過的只有最常見的榛蘑和松傘蘑兩種。老家的一道名菜就是小雞燉蘑菇,一定要用農村散養的土雞才好吃。老家的農村產玉米,喂食玉米的土雞油黃味美,和野生菇燉在一起,吃到嘴里那真是叫鮮香無比,想起來都口水直流了。我們老家還有一種專有的山野美食,是柞蠶繭蛹和蠶蛾。丹東是柞蠶之鄉,全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柞蠶絲綢來自于我們老家,當年丹東輕紡絲綢行業在國內也是鼎鼎有名,只可惜后來都被市場經濟的大潮淹沒了。繭蛹和蠶蛾可是丹東人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營養美味佳肴,老家人也是把繭蛹的美味吃到了極致,有煎炒,有烹炸,有煮好涼拌,還有直接燒烤。小時候家家都是燒煤爐子,我最喜歡把繭蛹放到爐蓋上,繭蛹被火烤疼了,頭就一扭一扭的,一會兒就香氣四溢了,特別好吃,現在想想也是挺殘忍的。
我們家鄉還有很多地方小食,寬甸是滿族自治縣。因為盛產玉米,聰明智慧的農村人把玉米粗糧變著花樣做,有發酵后做成的酸湯子,拌上白糖,酸甜可口,捧著大碗哧溜哧溜地連湯帶面一起喝下去,大汗淋漓的真是一個爽字了得。還有炒叉子,大馇子和小馇子粥,玉米面窩窩頭、大鍋貼餅子等等,把粗糙玉米做得真是五花八門,令人心馳神往。因為老家江河水庫眾多,除了吃海鮮,醬燜河魚肯定是大家沒有聽說過的美味。河魚是一定要用農村的大鐵鍋柴火燉才香的,燉時要加上農村人自制的大醬和辣椒醬去土腥味。大鍋里下面燉上一大鍋河魚,上面鍋壁貼上金黃金黃的大餅子,燉好打開鍋蓋后,那就是滿屋飄香,吸進肚子里還沒開吃就滿腹香氣了,寫到這我也是饞到不行了!再說說家鄉的老品種甜糯白玉米,如白玉一般。嫩的煮好后,一口下去軟糯香甜,真是恨不得幾下就把一個大玉米棒子吃進肚子。老玉米放在炭火上烤,那香味頂風都能飄出幾百米,走過的聞著味就沖過來了。
老家的特產小吃太多了。因為是朝鮮邊境,鮮族人秘制的各種朝鮮小菜不下十幾種,吃過以后你才會明白啥叫正宗的朝鮮辣菜,當然還得嘗嘗正宗的朝鮮冷面和烤肉。老家的燒烤也是烤出了極致,牛、羊、雞肉啥的那都不算個事,烤蜆子、烤蝦、烤魷魚、烤魚、烤豆皮,還有各種烤青菜,種類繁多得沒有烤不到的,只怕你想不到。天氣一轉暖,每到晚上,大街小巷彌漫的都是燒烤的味道。我很留戀從前的街邊燒烤攤,只可惜現在城管執法太嚴格,燒烤只能到餐館里了,那種市井街坊熱熱鬧鬧的味道已經很少見了。
老家的面食也是一絕的,這得感謝當年那些闖關東的山東老鄉,我的父親祖籍就是山東的。背井離鄉的山東人把家鄉地道的面食也帶到了異鄉,各種大餅、煎餅、火勺、油條、面果子、麻花、餡餅真是應有盡有,配上各種粥、豆漿、豆腐腦,還有朝鮮小菜,早飯也能吃出個花兒來。
要說家鄉的美味那可真是說都說不完,香噴噴的炒燜子、甜絲絲的油柿子、水靈靈的大久保桃、軟綿綿的艷紅桃、脆生生的頂花帶刺的大黃瓜、圓鼓鼓的老來少大蕓豆、奶油豐香的大草莓、比水果還好吃的大青蘿卜、還有海水和江水交匯處兩和水生長的,當年都是只能進貢給皇帝吃的大米等等。
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家鄉得天獨厚的農副魚生長環境,小城的慢節奏滋養出鄉土氣息濃郁的吃文化,至今令游子難以忘懷。走過了千山萬水,嘗遍了天下美食,最美的味道永遠都是那記憶中家鄉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