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與衛夫人教授的“三堂課”,淮君認為,其實,書法的美,一直是與生命相通的,“高峰墜石”的重量與速度,“千里陣云”的眼界與胸懷,“萬歲枯藤”的勁道與力度。然而,縱觀歷史,細分書法史,上官皖兒認為,張芝應該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書法界的“書圣”。? 】
如今,一提到書法家,就會說王羲之,為什么王羲之是書圣呢?上官皖兒認為,主要是王羲之對書法“審美”的思想意識超前了一步,他總結前人,并且開創了新的高度,奠定了最基礎的,比較完備的“書法審美觀”。
書法之美是建立在對比矛盾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比如,王鐸、傅山的草書,跌宕起伏,一瀉千里,在“連、斷”的基礎上做了改變。董其昌善用淡墨,在“濃,淡”處做了一種新嘗試。趙孟頫則在字形上“平穩”到一種高度。歐陽詢險到一種高度。顏真卿篆法多,也就是“圓筆”多。米芾風檣陣馬,是運筆節奏“快、慢”導致,等等這些都離不開王羲之的影響。
顛張醉素,顏柳歐趙,蘇黃米蔡都有筆法的發展,但是,已經趨向個人風格了,是一種“藝術上的加工”,如果學字的話,學王羲之一個人就夠了。學王羲之,就會少走很多不必要的路,不用自己再去重新總結一遍,相當于抄了近道的。
從各方面考量,在當時看來,王羲之是一個跨時代的書法家,是一個創新型的書法家,所以,后來才會被李世民推崇,波及至今。
提到書法家,一般想到的都是男人,沒想到王羲之的老師,竟是一位美女書法家衛夫人。衛夫人,何許人也?衛夫人,名鑠,字茂漪,東晉女書法家。
為什么王羲之會師承衛夫人呢,原來,王羲之的姥家姓衛,由于親戚關系,王羲之7歲時,就開始學習書法。衛夫人很喜歡他,不但盡心教王羲之寫字,還愛用前人練字的故事開導、鼓勵王羲之。
王羲之生活在東晉,距今1600多年。那時候,衛夫人懂得讓王羲之從實踐中學到知識,很了不起。讓學生實際操作,在操作中觀察、思考、感悟;在空曠的原野上,望地平線的綿延;去山中攀巖,讓王羲之把這些對自然的感悟用到書法的練習中,寫出的字不再是軟弱無力,不再是蒼白空洞,不再是干澀生硬,而是有穿透力的,活靈活現的,有生命力的藝術作品。
上官皖兒在此提一下,晉唐時,尤其是王羲之年輕時代,行書并不盛行,到了王羲之中年,才開始漸漸流行。
關于衛與王的教與學,在書法界還流傳著一個動聽的故事,就是衛夫人教授王羲之的三堂書法課,說是三堂人生課,這“三堂課”,化簡而言,主要是三個筆畫。
?“點”:高峰墜石。
上官皖兒看衛夫人的《筆陣圖》,看似簡單得很,譬如,她把一個字拆開,拆開以后有一個元素,大概是中國書法里面最基本的元素——點。至于這《筆陣圖》是由衛夫人提筆還是王羲之提筆,后人眾說紛紜。
衛夫人似乎并沒有教王羲之寫字,卻是把字拆開。衛夫人帶領王羲之進入視覺的“審美”,只教他寫這個“點”,練習這個“點”,感覺這個“點”。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筆沾墨以后接觸紙面所留下的痕跡,順便還注解了四個字:“高峰墜石”。
她要這個學習書法的小孩去感覺—下,感覺懸崖上有塊石頭墜落下來,那個“點”,正是一塊從高處墜落的石頭的力量。
此時,一定有人會懷疑:衛夫人這位老師,到底是在教書法,還是在教物理學的自由落體呢?
上官皖兒發現衛夫人教王羲之的,似乎不只是書法而已,不知道王羲之長大以后寫字時的那個“點”,是不是跟衛夫人的教育有關。《蘭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許多人都說里面“之”字的點,每個都不一樣。
“其實,衛夫人這一課是留有很多空白的,不知道衛夫人讓王羲之練了多久,時間是否長達幾個月或是幾年,才繼續發展到第二課。”著名記者、書法家淮君這樣說,然而,這個關于“點”的基本功,似乎對這位以后的大書法家的影響的確很深遠。
?“一”:千里陣云。
衛夫人的第二課是帶領王羲之認識漢字的另一個元素“一”。“一”是文字,也就是一根線條。
衛夫人教王羲之寫字的時候,前朝并沒有太多的大師,衛夫人也似乎并不鼓勵一個孩子太早模仿前輩書法家的字。因此,王羲之不是從前人寫過的“一”開始認識水平線條的。
王羲之認識“一”的這堂課,是在廣闊的大地上進行的。衛夫人把王羲之帶到戶外,一個年幼的孩子,在廣闊的平原上站著,凝視地平線,凝視地平線的開闊,凝視遼闊的地平線上排列開的云層緩緩向兩邊擴張,衛夫人在孩子耳邊輕輕說:“千里陣云”。
“千里陣云”這四個字不容易懂,總覺得寫“一”應該只去看地平線或水平線。其實,“千里陣云”是指地平線上云的排列。云低低地在地平線上布置、排列、滾動,向著兩邊橫向延展——這就叫“千里陣云”。
云排開陣勢時有一種很緩慢的運動,很像毛筆的水分在宣紙上慢慢暈染滲透開來。因此,“千里陣云”是毛筆、水墨與吸水性強的紙絹的關系。那么,“千里陣云”會不會也有特殊意義?就是在寫水平線條時,如何讓它拉開形成水與墨在紙上交互律動的關系。淮君認為,只有對沉靜的大地上云層的靜靜流動有了記憶,有了對生命廣闊、安靜、伸張的領悟,以后書寫“一”的時候,也才能有天地對話的向往。這就是王羲之的第二課。
?“豎”:萬歲枯藤。
衛夫人給王羲之上的第三堂書法課是“豎”,就是寫“中”這個字時,中間拉長的一筆。
衛夫人把王羲之帶到深山里,從枯老的粗藤中學習筆勢的力量。她教王羲之看“萬歲枯藤”,在登山時攀緣一枝老藤,一根漫長歲月里長成的生命。孩子時的王羲之借著藤的力量,把身體吊上去,借著藤的力量,懸宕在空中。而懸宕在空中的身體,可以感覺到一枝藤的強韌——拉扯不開的堅硬頑固的力量。
老藤拉不斷,有很頑強、很堅韌的力量,讓這個記憶變成了對書法的領悟。“豎”這個線條,要寫到拉不斷,寫到強韌,寫到有彈性,里面會有一股往兩邊發展開來的張力。
“萬歲枯藤”不再只是自然界的植物,它已成為漢字書法里一根比喻頑強生命的線條,上官皖兒認為,“萬歲枯藤”是向一切看來枯老、卻毫不妥協的堅強生命的致敬。
當年,王羲之還在幼年,但是,衛夫人通過“萬歲枯藤”,使他在漫長的生命路途上有了對于強韌力量的體會,也才有了書法上的進境。其實,書法的美,一直是與生命相通的。
“衛夫人教給王羲之的不僅僅是書法,更深的是做人的道理。有這么高明的老師,王羲之能不成功嗎? ”著名記者、書法家淮君說,我們每個人都有體會,老師的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輕柔的動作,一封簡單的信函,都將在學生的心中銘記,始終難忘。讓人領悟衛夫人教育教學方法的妙處;領悟書法不能只是在紙上練字,應該和生活自然相聯系;更是從衛夫人的故事中受到許多啟示。當然,說到衛夫人,其實,還要說說幾位歷史上著名的關鍵性人物。
不得不提的就是蔡文姬,她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學者、詩人、音樂家和書法家,生于亂世的她,可以說是一位傳奇人物。蔡文姬把書法傳給了鐘繇,衛夫人又師承鐘繇,之后衛夫人傳給了王羲之,所以,蔡文姬算得上是書圣王羲之的師祖了。
三國時期的曹魏書法家鐘繇(yáo),是楷書的創始人,被后世尊為“楷書鼻祖”。據史書記載衛夫人曾“隨世所學,規摹鐘繇,遂歷多載”,算是鐘繇的徒弟,也難怪王羲之的風格和鐘繇的那么相似。南朝庾將鐘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可見此人書法造詣之高。
衛夫人教王羲之書法,教他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可驕傲懶散。因此,王羲之隨后又學習了張芝的草書,鐘繇的楷書,可他還覺得不夠,決心博覽群書,向更多的書法家學習,把人家的長處統統學到手。
最后,上官皖兒再提一個故事,其實是故事套故事,這樣才顯得更加美妙。
有一次,王羲之問衛夫人:“老師,我怎樣才能盡快把字練好呢?”
衛夫人看到王羲之著急的樣子,既可愛,又可笑,便說:“孩子,不要太急了,我先給你講個墨池的故事吧!那是在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張芝的人,他為了練好字,天天在自家門前的池塘邊,蘸著池水研墨練字,從太陽出來,一直練到太陽落山,字寫完后,就在池塘里洗涮筆硯,日長月久,洗出的墨汁把整個池塘都染黑了,后來,他的字越練越好,寫的草書筆勢活潑流暢,富于變化,大家都敬稱他為‘草圣’。”
王羲之一邊聽著衛夫人講述張芝的故事,一邊心里在想:張芝為了練好字,洗筆硯的水竟把池塘都染黑了,他下的工夫多么大啊!要是自己也像張芝那樣刻苦,一定能把字練好。
其實,縱觀中國歷史,細分書法史,上官皖兒認為,張芝應該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書法界的“書圣”。
另外,張芝還是一位制筆專家,像張芝這樣造詣全面的書法巨匠,在整部中國書法史上也是罕見的。
王羲之中年師承張芝,推崇張芝,自認為草書不如張芝。狂草大師懷素也自謂草書得于“二張”(張芝、張旭)。草書大家孫過庭在其《書譜》中也多次提到他一生是將張芝的草書作為藍本的,稱“張芝草圣,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張芝季弟張昶,也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尤善章草,書類伯英,時人謂之“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