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我們為什么讀繪本
? ? ? 運城國際低段的孩子都在讀繪本故事。這是為什么呢?
? ? ? 9歲之前的兒童的特點,根據皮亞杰的論述是浪漫、混沌、整體、我與世界不相分離的。
? ? ? 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還是以象征性的方式來理解外部世界的。而繪本的故事突出的特征在于象征性(多數故事還適合自居),從而成為孩子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理解自我的一把鑰匙,或者說最好的營養。
? ? ? 以故事為本質特征的繪本,就像兒童的精神奶粉,均衡地作用于兒童的精神發育,同時地促進兒童的認知、道德、心理、情感以及社會化水平。
? ? 因此,針對學齡前和一、二年級的孩子就要找既符合規律又能引領孩子身心發展的特殊課程:那就是讀寫繪。
? ? ? 我相信所有人都聽過這首童謠,它伴隨著母親無微不至的愛曾溫暖過我們幼小的心靈。我們就是在和父母充滿愛的交流中長大的。我們到現在也忘記不了那些童謠,是因為這些童謠早已經成為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 ? 人類的語言,尤其是父母親的語言是飽含著溫度的,所以不論是故事還是童謠都像溫暖的春風一樣撫慰著孩子的心靈,啟迪著孩子的靈魂。所以繪本的親子共讀在孩子低段也是很重要的呀。
? ? ? 但是父母們一定要知道,繪本最重要的不是圖畫,更不是文字,而是故事,用孩子看得懂的圖畫來講故事。讓故事伴隨著孩子成長,同時讓它在孩子的人格形成、情感態度發展、語言發展、認知發展等發揮作用。
? ? 二、繪本有哪些
? ?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把5—12歲的孩子視為“勤奮對自卑”階段,認為在這個階段,兒童最需要的就是從一定的學習活動中獲得滿足感,這樣他們就能發展勤奮感,對未來充滿信心,形成能力品質,反之則將產生自卑感,形成無能。? ? 具體到一年級的孩子,在學習活動剛剛開始的時候,心理上獲得安全感是極為重要的,這是他發展的基礎。因此在所有繪本中,關于“愛”的母題必不可。少。例如《逃家小兔》或《要是你給老鼠吃餅干》等等。當然還有關于“成長”的母題,比如《胡蘿卜種子》、《小黑魚》、《巴特安的裁縫夢》等等。還有關于“認識自我”的母題,《笨拙的螃蟹》、《五個丑家伙》、《我不知道我是誰》、《小豬變形記》。當然,還有“游戲”的母題,像《奧莉微》、《螞蟻和西瓜》、《好餓的小蛇》、《母雞蘿絲去散步》等等。
? ? ? 當孩子幼小的時候,我們付出的愛是重要的。不但從物質上,也要從精神上讓他們感受到愛、安全、溫暖。
? ? 三、父母和孩子共讀繪本要注意什么
? ? 1、父母對繪本認識的誤區
? ? 有很多父母認為,讓孩子讀繪本就是讓他多識幾個字,為將來接受學校教育打好基礎。他們認為,孩子越早識字越好,至于孩子了解不了解這些符號是什么意思并不重要。拿到一本圖文并茂的繪本,家長并不知道這是一本讓孩子享受樂趣的書。而是讓孩子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到文字上面,逼迫孩子結結巴巴地把書上的文字一個一個的大聲念出來,卻完全忽略了精美的圖畫。
? ? ? 那么識了字就等于能讀書了嗎?問題是我們有時把一本書從頭讀到尾也沒有明白它的意思。能夠真正理解書中的內容才算是讀書。例如一些三四年級的孩子,他們看上去是識了一些字,但為什么無法理解書本,無法吸收知識呢?
? ? ? 所以識字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 ? ? 讀繪本不是為了識字,它還能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 ? 絕大部分孩子喜歡聽父母講故事,他們會目不轉睛地盯著講故事的人,表情專注地聽故事。在聽故事的時候,這些孩子往往會陷入深思。其實,此時的他們已經完全被故事吸引了,事實上,他們什么也沒有看,而是已經在頭腦中構建著自己想象中的畫面。但當他們遇到一些陌生的概念無法想象的時候,書上的圖畫便會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有了這些圖畫的幫助,孩子就能夠想象并理解更多的事物。
? ? ? 幼兒時期培養的想象力,是閱讀能力的基石。而制作精美的繪本,則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關鍵。
? ? ? 繪本是最適合孩子閱讀的圖書形式。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孩子認知圖形的能力從很小就開始慢慢養成。雖然那時的孩子不識字,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讀圖能力,如果這時候家長能有意識地和孩子們一起閱讀繪本,營造溫馨的環境,給他們讀文字,和他們一起看圖講故事。那孩子們從剛開接觸到的就是高水準的圖與文,他們將在聽故事中品味繪畫藝術,將在欣賞圖畫中認識文字、理解文學。
? ? 2、親子共讀時的氛圍
? ? ? 每當黃昏或夜晚來臨的時候,就到了孩子們的故事時間了。此時,爸爸媽媽們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就要給孩子講故事了。家庭里,父母給孩子講故事的時間最好是固定的。因為孩子如果特別喜歡聽媽媽講故事,那么這個時間將成為專門屬于他的最美好的時刻。他將每天期待這一時刻。
? ? ? 媽媽溫柔地環抱著孩子,孩子耳邊輕輕響起天使般的聲音。那種溫暖,那種幸福的感覺會伴隨著繪本故事,一起流入孩子的心田,成為他一生最美好的回憶之一。孩子對書、對閱讀的熱愛從這時就開始了。這種言語的體驗和心靈的溝通,是孩子自己看書無法得到的。
? ? ? 如果想讓孩子很快喜歡上閱讀,講父母本身一定要對所講的內容深深共鳴,當他對所講的故事充滿興趣、感動,發自內心去講故事的時候,才能更好地像聽故事的人傳達故事內容,才能加深孩子對故事的理解,引發他們的感動與共鳴。只有真實的情感才是能打動孩子的鑰匙。這就要求母親在講故事前自己要把去讀故事,不是為了講故事,而是為自己去讀。因為只有你自己去讀,才可能在讀繪本《活了100萬次的貓》后思考自己的人生,才有東西去和孩子進行深入地交流。如果你不了解圖書中究竟有什么東西讓孩子如此喜愛,你當然無法走入孩子的世界。
? ? ? 3、孩子不喜歡被問題打斷
想以怎樣有趣的方式進入故事,那是母親個人的智慧。但在講故事時,有的父母喜歡停下來不斷地問孩子問題。“故事里有幾只羊?幾只大羊?幾只小羊?有幾只大灰狼?大灰狼為什么要來小羊家敲門?”……聽故事的時間,本來是孩子最快樂的時候,但他不得不準備回答媽媽不時提出的問題,這樣還會有聽故事的樂趣嗎?過不了多久,孩子就不會再盼望媽媽講故事了。講故事就管講故事,不要總是東問西問,因為這些問題僅僅是成人的一些想法。如果孩子聽完了一個精彩的故事,剛剛經歷了一次情感的高峰體驗,他自然會找你交流,因為那顆小小心靈里的快樂,會急切地想要找個出口流淌出來 。我女兒每讀完一本《貓武士》,總是會迫不及待地來給我講故事。這時你再適當問上一兩個問題,孩子也會很樂意回答。
? ? 4、孩子可以反復讀同一個故事
常常聽到一些家長說,當孩子每天都固執地要求他把同一個故事講好幾遍時,他都不知道該怎么辦了。我的回答是,不要說是一天,一周,甚至是一個月之內孩子都要聽同一個故事,讀同一個繪本,那也沒關系,因為這是孩子一次次最快樂的情感體驗。
? ? ? 因為一次次的“聽”和“看”繪本的過程,也就是兒童一次次把握這個故事的過程,直到他完全把故事了解得清清楚楚的時候,他才會轉而尋求適合自己的其他繪本。家長在此時也要進行適當的引導,將其他同樣豐富優質的東西補充給孩子。因為孩子這個階段最需要的就是“豐富”。所以在孩子處于低段時,還要補充一些傳統經典的童話故事,它們在對孩子心智的培養上更有力量。
? ? ? ? 孩子有時會自己去找繪本讀,這時候,父母一定要在家里給孩子準備一個矮矮的,適合孩子身高的書架或書柜方便他隨時取書。讓孩子有自己的閱讀空間,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富有”(精神上的),培養他與書的親近關系。讓孩子知道積累和珍藏圖書、了解圖書管理、分類的基本常識。當然,也需要帶孩子去圖書館、書店閱讀和購買圖書,讓孩子真正與書交上朋友。
? ? ? 好了,母親可以開始講故事了。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