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對于同一個事物,哪怕已經非常熟悉了,但在不同人生階段,感悟卻是非常不同的?
比如一部經典的電視劇、一本經典的書籍、一句經典的名言,都是可以常讀常新的。每當我們增加了一些社會閱歷和感悟之后再去回看,才會猛然發現:原來當時我并沒看懂。
就以電視劇《亮劍》中的一段鏡頭為例吧。相信以下這段劇情大家都看過,但不同認知維度的人對其認知深度就會不同,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深入領悟過其中的奧妙——
尚處于重傷恢復階段的國民黨將領楚云飛,躺在病床上聽部下們匯報戰場一線的情況之后,判斷出毛主席正在施展一次大手筆。
接下來,楚云飛詳細描述了戰場的局勢:
“共軍渡江之后戰略態勢是這樣的:第一野戰軍進軍西北,第四野戰軍從兩湖進軍兩廣,第三野戰軍進軍福建,第二野戰軍攻略皖南、江西之后向西迂回,下一步恐怕就要進入川黔康地區了......”
這么一系列的布局背后,到底是怎樣一整盤棋?楚云飛雖然遠離戰場,但他對整個戰局的走勢非常清晰,于是他給出了一個震驚全場的結論——毛澤東正在實施“戰略大迂回”:
“表面上避其鋒芒,不與白長官(白崇禧)的重兵集團正面交鋒,實際上是直插我軍(國民黨)后方,完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然后再往回打,一舉吞并境內的所有國軍。”
然后,楚云飛表示:“我個人對戰爭前景感到悲觀,這場戰役,國軍恐怕要輸定了”。此話一出,全場一片愕然......
要知道,楚云飛的軍事素養、戰略眼光在國民黨內都是有目共睹的,其分析戰爭態勢時,所站高度遠超在場所有人,如果連他都這么說,其他人還如何反駁?
只要看過《亮劍》的人應該都看過這段劇情,很多人應該是一掠而過,并沒有去深挖這段劇情的奧妙。
也有人對這段劇情很感興趣,于是追問:劇中所說毛主席在進行“戰略大迂回”,在歷史上是否真有此事?
2
秉持著對歷史認真、嚴謹、負責的態度,我決定認真查閱有關方面的史料。在查閱之前,我確定了大概的時間范圍:
一方面,在劇情中,楚云飛說“共軍渡江之后戰略態勢是這樣的......”,歷史上“渡江戰役”自1949年4月21日發起,因此毛主席實施此次戰略應在4月21日之后。
另一方面,在楚云飛在分析戰局之前,部下在為其閱讀有關白崇禧第七軍的報紙新聞:8月10日“笙堂鋪之戰”和8月16日“青樹坪之戰”的前線戰報。可見,此時離兩場戰役時間并不遙遠,毛主席實施此次戰略應在8月10日之前。
有了這樣的時間范圍,就極大的降低了查閱史料的難度。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戰爭時期,毛主席向各軍區發送了數百份電報,他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指揮戰爭、統籌全局。
有了電報內容的史料,我們可以更加接近歷史真貌。請大家一起看看這些電報中毛主席的真實手跡,深刻領略一下什么叫做“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終于,我找到了史料:5月23日,關于各野戰軍向全國進軍的部署問題,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了致總前委,劉伯承、張際春、李達,粟裕、張震并告林彪、羅榮桓、彭德懷、賀龍的電報。
“一野年底以前可能占領蘭州、寧夏、青海,年底或年初準備分兵兩路,一路由彭率領位于西北,并于明春開始經營新疆;一路由賀率領,經營川北,以便與二野協作解決貴州、四川、西康三省。”(備注:印證了劇情中楚云飛說的“第一野戰軍進軍西北”)
“二野亦應準備于兩個月后以主力或以全軍向西進軍,經營川、黔、康。”(備注:印證了劇情中楚云飛說的“第二野戰軍攻略皖南、江西之后向西迂回,下一步恐怕就要進入川黔康地區”)
“粟、張養午電悉。你們應當迅速準備提早入閩,爭取于六、七兩月內占領福州、泉州、漳州及其他要點,并準備相機奪取廈門。”(備注:印證了劇情中楚云飛說的“第三野戰軍進軍福建”)
“四野主力于七月上旬或中旬可達湘鄉、攸縣之線,八月可達永州、郴州之線,九月休息,十月即可尾白崇禧退路向兩廣前進,十一月或十二月可能占領兩廣。”(備注:印證了劇情中楚云飛說的“第四野戰軍由兩湖進軍兩廣”)
根據以上史料的記載,可以判定《亮劍》劇情符合史實。當然,這一層還不夠,它頂多讓我們感慨一下“毛主席眼光真長遠”、“這真是一部良心劇”,如此而已。
為了領悟其中蘊藏的奧妙,我們要反復品味這段劇情,進一步深挖——
讀毛主席的書籍,到底對我們有什么現實價值?
如何通過閱讀毛主席的書籍,來提升自己的認知維度?
讓我們細聊兩個方面。
3
一方面,認知維度高的人,都喜歡讀史。
古人云“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亮劍》這段劇情可謂非常經典,楚云飛在分析毛主席的“大迂回戰略”時一針見血的指出:在中國的歷史上,成吉思汗就實施過“大迂回”戰略,一舉滅掉金和南宋。
“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召見漢族降將郭寶玉,詢問攻取中原一統天下之良策。郭答曰:‘中原勢大,不可忽也;西南諸藩,勇悍可用;宜先取之,借以圖金,必得志焉。’
郭氏的這番高論,無疑對成吉思汗有所啟示。成吉思汗在臨終前,便提出了利用南宋與金之間的世仇,借道宋境實施戰略大迂回,從而一舉滅金滅宋的戰略決策。
共軍實施的是‘大迂回戰略’加‘大縱深作戰’,我們可以從古代戰例中得到啟示。
從大縱深作戰的方位看,當年的蒙古軍是按逆時針走向,即從西北向東南縱深包抄敵方,而共軍則按順時針走向,即從東南向西南縱深包抄我軍。
具體的說,蒙古軍是東起江淮西至川陜的寬大正面,對南宋實施大縱深作戰的,而共軍則是東起京廣線西至云貴的寬大正面,對我軍實施大縱深作戰,歷史恐怕又要重演了......
同樣,秉持著對歷史的嚴謹態度,我查閱了關于蒙古軍隊滅金、滅宋的史料,發現劇情描述確與史料相符。
這個細節不禁引發了我們的無限思考:歷史上發生過的事,在現在乃至未來還會重復出現嗎?可以說“不是”,也可以說“是”。
說“不是”,是因為它不可能原封不動重復發生了;說“是”,是因為事件底層的邏輯、深度的玄機和內在的智慧卻是相通的,一定會重復發生。
所以說,凡是在社會上取得大成就,見識廣、思維深的人,無不對歷史抱有濃厚的興趣,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啟發——歷史是一面鏡子,通過歷史可以照見未來!
毛主席曾說過“我們看歷史,就看到了前途”、“割斷歷史是不行的,好像什么都是我們白手起家,這種看法是不對的。”
毛主席有“嗜書如命”的習慣,僅一部《資治通鑒》就被他來來回回翻閱了17遍。除此之外,他還將《綱鑒易知錄》、《御批通鑒輯覽》、《二十四史》等史學著作來回精讀。
通過長年累月的閱讀,他早已對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的歷史爛熟于心,內心對當時的事件做過多次“戰略推演”,吸納了如此豐富的前人智慧,當然可以借鑒!
不可否認,人生若要提升感悟和認知,切身實踐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如果有什么方式可以加速提升我們的認知,那就是讀書,尤其是讀那些與歷史、大人物相關的書籍。
1932年 4月,紅軍打下福建漳州,毛澤東意外獲得了由列寧所寫的兩本書——《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簡稱《兩個策略》)和《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簡稱《“左派”幼稚病》),從此愛不釋手,將這兩本書反復精讀。
1933年,毛澤東把《兩種策略》送給彭德懷讀,附信說:“此書要在大革命時讀著,就不會犯錯誤。”
什么錯誤呢?就是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尚且稚嫩的共產黨沒有處理好與資產階級政黨的關系,由此犯了“右”傾錯誤,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導致上萬名黨員流血犧牲,大革命失敗。
《兩種策略》中早就論述了無產階級政黨怎樣看待和參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書中提出的“要爭取領導權”,“同農民組成聯盟”等革命策略,也正是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投降主義”所犯的致命錯誤。若是早看此書,共產黨就不會付出血淋淋的代價!
不久,毛澤東又將《“左派”幼稚病》送給彭德懷,又附信說:“你看了以前送的那一本書(《兩種策略》),叫做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你看了《“左派”幼稚病》才會知道,‘左’與右同樣有危害性。”
恰逢當時的1933年,也是“左”傾教條主義在黨內盛行的時期,列寧所分析的各種“左”傾現象,諸如關門主義,不利用資產階級的內部矛盾去爭取大多數,拒絕去做艱苦的群眾工作等,在黨內領導層是比較普遍的。
這種“左”傾的做法致使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長征,這更使共產黨付出了血淋淋的教訓!
不管是“左”傾還是“右”傾,都給共產黨帶來過災難般的損失,而這些錯誤居然在列寧的著作中早就寫過?
這難道是巧合嗎?絕不是!這些都是列寧通過俄國革命實踐得來的智慧。
這更印證了那句話:歷史不會簡單的重復,但底層邏輯卻是相通的,看歷史就可以看到前途。
那么,同樣底層邏輯的事件還會在當今我們的人生中發生嗎?
答案是肯定的。
一旦你明白了“左”和“右”的內在含義,就會發現太陽底下根本沒有新鮮事,太多的人在不斷重復前人早就犯過的錯誤,甚至連我們自己都會!
“左”傾和“右”傾聽起來很拗口,是不是感覺離我們很遠?讀讀《毛選》吧,當你真正領悟透徹時,就會發現這多么的接地氣,更會領悟“以史為鑒”究竟多么重要(順道說一下,在知識星球的“觀海《毛選》講學堂”中,我們就接地氣的解釋過“左”和“右”)。
4
另一方面,人生達到什么樣的高度,認知達到什么樣的維度,選擇圈子非常重要。
就拿《亮劍》中的楚云飛來說吧,劇中交待他是黃埔軍校第5期畢業生。可想而知,他長期處于那個時代最優秀的軍事將領圈子里,正是有如此基礎,他才能讀懂毛主席的“大迂回戰略”。
那其他人面對同樣的信息,是什么反應呢?
這段劇情還有一個細節:一個屬下在分析戰局時,拿了一大堆細枝末節的因素作為依據,竟得出一個“大有回旋余地”的結論。
看看,為什么他會得出與楚云飛截然相反的結論呢?因為認知不同。
當我們越是“閱人無數”時,就越能感受到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不同類型人群的認知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圈子之間的認知差異,往往比絕大多數人預想的都要大得多。
受眼界受限,現實中很多人只關注到細枝末節的東西,卻忽略了整體的宏觀環境。就好比說全國現在已大范圍進入了寒冬時節,這時有人站出來說沒關系,因為他柴火很多,在外面點一把火就可以讓全國氣溫回升了?
真是搞笑!在大趨勢面前,別說一把火,就算一百把火,又能怎樣?就像楚云飛之前的經典評價:“于大潰敗中的一次小小的勝仗,有什么好吹噓的?”
果然,這時楚云飛直接轉過頭來,說他缺乏戰略眼光,其結果必然得出錯誤的結論。
細細品味,類似的現象不還是在我們生活中發生嗎?像楚云飛這樣有獨立思考和深刻見解的人,自然不會被這種結論所影響,再加之他是長官,這個下屬不會像“杠精”一樣無休止的爭論,但若楚云飛不是長官身份呢?
有一個很殘酷的現實就是:不同的認知圈層之間是難以交流的,所以認知維度高的人常常不會與“杠精”糾纏。
可若是閱歷尚淺之人呢?會不會被這個“大有回旋余地”的結論所誤導,興致勃勃的扛槍上戰場,最后連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用流行的話說,就是“被忽悠瘸了”。
人最難認識的其實就是自己,那么怎樣判斷自己處于什么樣的認知維度呢?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識別身邊的人,看看自己經常接觸的圈子,他們經常談論什么話題,思考什么事物。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細細品味,就會發現這句話無比準確。心理學中有“身邊的人都是你的潛意識”的說法,人很容易受身邊人行為暗示,越是與自己接觸頻繁的人,就越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彼此影響。
為什么前文說到要“以史為鑒”,要去讀那些與歷史、大人物相關的書籍呢?就是因為這很容易讓我們的思考深度與那些大人物靠近,讓他們的智慧來滋潤我們的認知。
在這方面,毛主席就是最好的案例,他本人就是一個“終身學習者”。
當然,有些人說讀書的方式較難,有什么簡單快捷的方式嗎?當然有,那就是換一個圈子——若在楚云飛的圈子里待久了,自然而然就會升級認知維度;若在這個下屬的圈子里待久了,不知不覺中就會“被忽悠瘸了”。
只是......現實生活中,你要找到一個共同提升認知維度的圈子,談何容易?就算找到了,剛剛進入時你又很容易有一種“難以融入”、“格格不入”的感覺。怎么辦呢?
5
讓我們總結一下剛剛的幾個結論:
其一,讀史可以快速提升認知高度,歷史可以照見未來;
其二,不同認知高度的人,看待問題的方式天差地別;
其三,要想提升認知高度,最簡單、最快捷的方式,就是進入高維度的圈子,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這也是我想跟各位表達的心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