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最早以完整的禮儀思想來治理整個國家的莫過于中國的西周,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標志著中國由此邁入禮義之邦,分封制與宗法制也同時建立,形成一種可以浸潤九州乃至惠及荒蠻之地的文明,它深遠而博大、精深而和諧,然而曾幾何時,當信義之本被自己漠視與背離時,整個王朝的根基也開始受到腐蝕,即便是周王朝能建立無比強因的根基,從而成為亞洲東部最為強盛的國家,它卻無法抵御內部的瓦解,更何況外部的侵擾又在不斷促發內部的分崩離析,最終正是外患內亂的合力導致周王室的衰落。
在陜西省西安市,藝術家們正在制作一座大型的青銅雕塑,雕塑的主角是頗具有傳奇色彩的周穆王,周穆王是西周的第五位商王,出土于晉太康年間的《穆天子傳》,雖然在史實中摻雜了大量的怪誕傳說,然而它仍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古代文獻,經過后人復制,一直保留到了現在。書中記述的周穆王會見西王母以及周穆王西征的傳奇故事成為歷代藝術家們創作的熱門題材,經久不衰。
經過數代的經營,西周王朝在周穆王時期達到了鼎盛,東到大海、北到遼寧,西到甘肅、南到江漢流域,都處在西周的控制之下,國家的各項禮儀制度已然定型,整個社會秩序穩定、國力強大,作為西周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周穆王四處征討、巡游,肆意炫耀著王朝的武功與實力,然而王朝的危機正是在這強盛繁華之下漸漸生成,其起源顯然與周穆王征討西北部落戎狄有重要的關聯。
這里是位于寧夏與內蒙古交界處的賀蘭山脈,賀蘭山一帶水草豐茂,自古以來就是那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族群在天堂,早在3000年前,戎部落就在這里過著屬于他們的生活,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世界巖畫館館長張建國研究賀蘭山巖畫已經有十四個年頭了,(張建國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世界巖畫館館長 這幅巖畫是我們賀蘭山巖畫當中比較著名的一幅狩獵的巖畫,這整個是一個狩獵的場景,在商周時期,那么在咱們中國西北地區,尤其在賀蘭山這個地方也基本上是西戎,各個民族都在這繁衍生息過,他們最主要的一個生活的一個場景就是狩獵),在西方的戎部落與北方的狄部落一樣都被西周王朝視為最落后的民族,在古文獻的一些記載中,戎狄部落世代居住在周朝九州之外的荒遠地區,其實從現在的考古發現可以得知他們居住的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偏遠,在陜北、山西、河北等地都發現了大量的戎狄文化遺存。
這里是北京市延慶縣西北13公里的玉皇廟墓地,20世紀80年代,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考古隊隊長靳楓毅帶著隊員們花費五年時間發掘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山戎墓葬群,出土文物一萬余件,(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考古隊隊長 靳楓毅 墓葬隨葬品很多,主要是有成組的青銅禮器還有兵器,直刃匕首式青銅短劍,它是戎狄文化當中常風的短刺兵器,戎狄武士各個都是騎士,他極精于長距離的射殺,又能夠在近戰當中用匕首進行搏斗和刺殺)。
據學者研究,西周時期見諸史籍的蠻、夷、戎、狄諸族有不下數十種,這些中原地區的周邊族群與華夏族群的關系簡稱為夷夏關系。西周國力強大、威震四裔,許多周邊族群臣服周朝,他們按照周王朝的規定需要定期向周王室上貢,然而,這種關系在周穆王時正面臨著巨大的破壞,周穆王好大喜功,打算進一步控制戎狄,他以犬戎首領不按時朝見上貢為名征討犬戎、炫耀兵威,這種事不僅引起戎狄部落的普通抵抗,也引起周朝內部有識之士的擔憂。當周穆王出征犬戎時,祭公謀父極力勸阻,認為犬戎首領一直盡其職守,按照周朝的規定終生朝見一次周王,而周穆王的出征不僅沒有道理而且可能直接導致周朝出現危險,周穆王不聽進諫,率大軍出征,走上了一個兩面不討好的道路,如果失敗,周王朝將蒙受巨大恥辱,即便勝利了周王朝也只能落個失德的名聲,事實是,在耗費了大量的軍力、物力后,周穆王只帶回四只白狼、四只白鹿,而戎狄部落從此不向周朝供奉,也斷絕與周朝正常往來,原先的友邦成為仇敵,從此戎狄總在伺機向周朝報復,(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副研究員 郡蓓 : 結果這樣不就是破壞了周德,結果后來遠方就不再來了,覺得他沒有德了,這實際是周人一直宣傳的一個德治思想,就認為周穆王的這種彰顯武功的行為破壞了他們這種德治的思想)。
周穆王在位時間長達五十五年,好游獵、四處征伐,在表面強盛的背后,為周王室埋下了種種隱患,周穆王死后,依次即位了是共王、懿王、孝王、夷王,他們被稱為中期四王,中期四王僅能守成,然而,周共王曾滅掉姬姓的密國,周夷王初年曾召集國內諸侯處死齊哀公,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在邦畿(jī)之內周王室仍然具有最高的權威,其最大的禍患則是西北的戎狄。(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 劉源 :穆王這個做法在古書里評價就是荒服不至,所謂荒服是臣服于周王朝的周邊的這個少數民族,他這個舉動可以說導致了周王室和犬戎的矛盾。周穆王西征后,戎狄部落反而更加強大,反過來不斷侵擾周朝,出現了戎狄交侵、暴虐中國的局面,周人深以為苦,更要命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比外部禍患更具殺傷力的隱患正在不斷加強,周朝的內部出現了危機。)
通分封制和宗法制度,西周王朝建立了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格局,依靠著地方諸侯的輔助,周王室實現了對一個領土廣大的王朝的掌控,然而,西周分封制度是一柄雙刃劍,它同時賦予諸侯高度自治權力,諸侯在諸侯國內有其獨立的行政和軍事權力,很容易發展自己的實力,諸侯實力的增強,一方面能夠給西周王室提供更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強有力的監管措施,隨著諸侯國實力的增強,它們的離心力也日益加強,雖然周人說他們的王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在分封制度下 ,周王室能夠直接控制的區域只集中在宗周鎬京和成周洛邑,被稱為王畿的不大地區 ,然而就在這不大的地區內,周王室的控制程度也在不斷減弱。
1975年,陜西岐山縣董家村出土了四件青銅器 ,它們的主人是西周中期一位名為裘衛的貴族,其中名為五祀衛鼎的青銅器是陜西歷史博物館的一件銅鎮館之寶,它的銘文記述了裘衛和貴族邦君厲互換等值土地的事情,另外三件青銅器現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它們的銘文同樣記述了裘衛和貴族矩伯、矩姜進行土地交易的事,土地交易在貴族間進行,意味著周王室對土地控制的削弱,在周王畿內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按照分封的原則,封賜給王室大臣們,當一塊地被賞賜給大臣后,它就脫離了王室的控制而由那位大臣支配控制了。(寶雞青銅器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王竑 :從裘衛四器的銘文里面可以看到西周中期的時候已經出現了土地的租賃、轉讓以及買賣的這些現象)。
從西周的金文中可以發現,西周時期的時候,周王賜予臣下的往往是一片完整的土地,它們常常有單獨的地名,而到了西周中晚期卻只能看到零碎的土地授予了,這一現象表明,隨著土地的分賞,周王室所能直接控制的土地越來越少,西周中期以后,王室的土地已經變得十分零碎,所以只能以零碎小塊的形式繼續賞賜土地,屬于周王的土地不斷被封賜下去,王室財產的規模不斷減少,逐漸出現貧弱的現象,王朝實力和地位都受到了影響。
(朱鳳瀚 北京大學 教授:臣屬們一方面在王朝做官,做王朝的官吏,一方面他本人和他的家族都給他們土地 ,就是聚族而居,也成為一個當時可以叫封君這樣的情況,那么從現在的西周的特別是金文資料看,到了西周的中晚期,因為這些封君都有土地,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有他的族人,包括家臣,所以他們每一個封君,都是一個經濟的,也含有一定家族政治的這么一個共同體而且還有軍隊)。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時,西周王朝實行宗法制,利用血緣宗法關系加強周王在政治上的凝聚力,然而,隨著世代的增加,地方諸侯和王室的血緣親疏關系不斷地減弱,由宗法制聯系起來的親密的君臣關系也隨之不斷地削弱,好在周公所設的禮儀制度已深入人心,如果周王室能夠繼續保持禮儀信義,無論如何各諸侯國的國君不敢違抗周王室的命令,然而,周王室能夠保持它的至尊和禮儀嗎?(專家 李學勤 清華大學歷史系 教授:西周的王朝本來對于各諸侯國的國內的一些政治問題管得很多,超過人的想象,比方說繼承權是誰來繼承,誰繼承公位等等這種問題都要管的,可以后來越管越不行了,王朝的勢力越來越弱,這樣的話就造成了分裂的一個基礎)。
在經過二百多年的統治之后,西周政權開始進入混亂局面,它的第九代天子周夷王是靠著諸侯擁立才從死去的叔叔周孝王手里奪過政權,正因為如此,周夷王在諸侯面前擺不起架子,按照周朝禮儀,周王接見朝覲的諸侯本來是不下堂的,而到了周夷王諒開始下堂接見諸侯了,這是后人所認為的周天子失禮之始,周夷王死后,他的兒子周厲王即位,這位新君主一反父親柔弱的形象,他意志剛強,決意不惜一切代價改變父親的政治困局,重新樹立周王室的權威,那么這位生性嚴苛的君王能否做到呢?
三千年來,陜西西安一直流傳著關于周厲王的各種故事并演變成戲曲形式登上舞臺,在老百姓心中,周厲王向來是以反而形象出現的,他倒行逆施,殘暴不仁,親信小人,剝削人民,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周厲王任用榮夷公實行專利政策,專利就是王室專山林川澤之利,重申把山林川澤收歸王室所有,這項政策簡單粗暴地將原來國人共享霸為王室專有,直接觸犯了當時國人的利益,引起國人的怨言。在矛盾加劇的情況下,周厲王進行最獨裁最強力的控制,他在全國實行無處不在的恐怖監控政策,只要有說閑話抱怨的人一經發現立刻處死,從此國人不敢再說話了,人人自危,周厲王見沒有人再提出異議感到很得意,以為自己已經使周政權變得最為強大了,然而,異常的沉默中正醞釀著最可怕的反抗。
周厲王的政策不僅侵犯了普通百姓的利益也深深觸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公元前841年不堪忍受的周人發動了暴動,沖向王宮要殺死周厲王,厲王聞到風聲倉皇逃跑,一路上無人收留,不得已東渡黃河一直逃到位于今山西霍州的彘地,就這樣執政三十七年的周厲王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他本來想靠鐵血政策來振興軟弱的周王室,但沒想到將自己逼上了絕路,在彘地,周厲王默默無聞地隱居了十四年,他無奈地旁觀著周王室繼續衰弱直至郁郁而終。(專家 李學勤 清華大學歷史系 教授:國人暴動的本質原因過去都認為主要就是周厲王本人政治不好,他政策方面的一些問題,他用一些不好的人,那么這是過去傳統的看法,最近在我們清華簡里面發現了一些材料,這些材料還指出了當時外患還是有關系,周厲王時期的話,特別是這個可以叫內憂外患,兩者夾攻的這么一個局面就是厲王的內政相對也就更壞了 。)
據《史記》記載,暴動的國人驅逐周厲王后還要處死周厲王的太子靜,緊急關頭召公用自己的兒子換下了太子靜,才使太子靜活了下來,在劇烈的動蕩中周王朝一時間失去了最高的統領,是誰填補了周王室的權力真空,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由大臣召公、周公二人聯合執政,這就是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這個中國歷史上開始有確切年份的紀年被稱為共和元年,對于共和行政和《穆天子傳》一起出土的《竹書紀年》提供了另一種說法,即周厲王出逃后,由一位被稱為共伯和的諸侯到中央攝行王政,戰國時代的文獻《莊子》、《呂氏春秋》以及新發現的清華簡《系年》中也有類似的說法,遺憾的是這幾種說法都得不到足夠的證據支持,在現存的青銅器銘文中也看不到共和紀年,西周青銅器銘文始終以王年紀年,共和行政的真相至今仍然是個謎。不過,不管共和行政的真相是什么,共和十四年間王權處于真空的情況下是不爭的事實,西周王權遭受了沉重的打擊,直到周厲王在彘地去世,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相傳,周宣王一生酷愛斗雞,然而由于從小歷經坎坷,即位后的周宣王并沒有玩物喪志,而是勵精圖治,努力重振朝綱,他曾有效地調動起各種力量,先是依靠附屬周朝的秦人抵御戎狄,等積蓄力量后周宣王親征,最終迫使戎狄遠去,(朱鳳瀚 北京大學 教授:有過一段所謂的這個宣王中興,但是其實也就維持幾十年,而且那個時候估計周宣王也是很困難的,因為周厲王留下一個推子很亂再加上外部的軍事斗爭也很激烈)。
周宣王后期,對外戰事一再失利,先后敗于姜氏之戎和亡南國之師,三番五次的潰敗之后,周宣王要在太原登記人口數目,西周時期是軍農一體,周人平時耕種按時訓練,戰時則成為士兵,編入軍隊作戰,而在西周分封制度下,隸屬于周王的軍隊只能由王室直接控制下的土地上的民戶出,以前王室操控大量的土地和人民,有著充沛的兵源,歷代周王并不統計人戶總數,而西周晚期,王室控制的民眾太少,亡南國之師后,周軍兵力不足,以至宣王打破了祖宗成法,登記自己所控制的人口總數補充兵力,在王朝大臣們的眼里這一舉動向諸侯們示少示弱,將會失去諸侯的親附,周宣王終于沒有聽從大臣們的勸諫,因為疲弱的兵力已經讓他無法強撐門面了。(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 劉源 :到了晚期宣王,他的一些這個實施的方針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這里面可能也有個原因就是那些老臣已經年齡太大,已經無法再輔佐他,他在王室的一些舉措也不是很恰當)。
這位中興之王到了晚年再也無力阻止王室的頹敗之勢了,宣王晚年,一個可怕的流言,在王畿地區散布,流言稱桑木的弓,箕木的箭袋滅亡周國,流言傳到宣王耳朵里,他下令捕殺一對出售這兩樣東西的夫婦,王室的頹敗這象日益顯露,不安的情緒在王朝中涌動,幾句童謠就使至高無上的周王如驚弓之鳥,(朱鳳瀚 北京大學 教授:整個西周晚期可以說是都在走下坡路,周厲王是一個下坡滅亡的跡象或者信號,所以后來雖然有短暫的中興,有點像回光返照,但是最終還是不能再維持了)。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之子周幽王即位,很多人對這位新君主寄予厚望,然而重大的自然災害連續爆發給周王朝雪上加霜,西周幽王二年關中地區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岐山出現了崩坍,岐周、鎬京都受到了震動,涇水、渭水、洛水三條河斷流,周人是這樣描述之場嚴重的自然災害的,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萃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在周人眼里,如果不加以改善,周王朝將面臨滅亡的危險,然而,周幽王完全沒有這種意識,相反他已具備了亡國君主的種種惡習。
他信用阿諛奉承的小人,摒棄賢人,荒廢朝政,他把大臣的勸諫拋諸腦后,一心只想著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寵妃褒姒高興,褒姒本是褒國的美女,周幽王攻打褒國時,褒國獻出褒姒乞求投降,幽王對褒姒一見鐘情并立為妃,寵冠周王宮,周幽王四年,褒姒為周幽王生下一子,周幽王對她更是寵愛,不惜代價地滿足褒姒的一切喜好。相傳褒姒有個特殊的嗜好,喜歡聽裂帛的聲音,于是周幽王命人取絲帛送到褒姒寢宮叫有力的宮女每日撕裂給褒姒聽,褒姒進宮以來一直沒有笑過,為博得紅顏一笑,周幽王煞費苦心,甘愿不顧一切做最荒唐的事情。于是,歷史上最為經典的亡國故事烽火戲諸侯即將上演,這里是西周峰火臺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西繡嶺最高峰,海拔近千米,它的南邊,北邊在西周時 就是通往都城的重要交通干道,烽火臺是中國古代重要軍事防御設施,是為防止強敵入侵而建的,為了保證王國的安全,軍隊里有最嚴格的規定,只有外敵入侵時才能點燃,遇有敵情發生,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消息,(陜西省西安市華清池 文化研究員 岳東:如果犯的敵兵很少,一千人以下, 一般就舉一烽,如果在一千人以上就要舉兩烽,如果來得更多就要舉三烽,就表明情況已經很緊急了,如果敵人傾國而來已經很危險的時候,那么這三個火堆同時點著以后,還要再合攏,過一會再要分開,就表明已經非常緊急了)。如今的烽火臺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軍事功能,20世紀80年代,當地人在遺址基礎上重建了一座空心烽火臺,專供游客參觀游玩,而就在三千年前,周幽王也一樣把烽火臺當成了游玩之所,讓它失去了原有的作用,為了博得褒姒一笑,周幽王命人到烽火臺上點燃了這個只有外敵入侵時才能點燃的烽火,烽火臺底部有一個灶口,在此點燃柴草和狼糞會在臺頂形成煙火,用狼糞燒煙,具有孤煙直上云霄,風吹不斜的特點,如果京都危急,只要一個烽火臺燃煙,其它烽火臺就一刻不能耽誤,連鎖舉火,警報得以迅速傳遞到遠方,按照周朝法令,諸侯們看到煙火后必須馬上率軍趕往京城,(陜西省西安市華清池 文化研究員 岳東:他們趕到驪山腳下一看,上面鼓樂喧天,大王正在上面取樂呢,就問大王邊情怎么樣了,敵人在哪里,周幽王說沒有邊情,我們在這玩呢,諸侯們就很生氣,面面相覷,狼狽而回,褒姒看到這個場景覺得很開心就突然開懷大笑,周幽王一看妃子笑了,心里很高興,后面又舉了幾次烽火,諸侯們知道上當了,慢慢地就不太來了)。
更多荒唐的事情上演了,這是發生在周王宮內部的一次重要的逃離,它將完全動搖國本,直接決定周王朝的最后命運,為了使褒姒高興,周幽王廢黜正后申后和太子宜臼,王后和太子逃離王宮后,周幽王仍舊不依不饒,為了使褒姒的兒子沒有后患,周幽王完全忘記太子也是自己親生兒子,他決定斬草除根,殺掉已逃到申國的太子,申后是中國國君申侯之女,太子是申侯的外孫,周幽王強迫申侯交出太子,這件事最終使忠心擁護周王室的申侯成為周幽王最大的仇敵。
公元前771年,申侯不僅聯合曾國,而且聯合西北的戎狄部落大舉進攻西周,犬戎部落一直等待這樣的機會,他們發動了最強大的攻擊,很快就兵臨城下,周幽王危在旦夕,他趕緊命人燃起烽火,然而已經完全失信于諸侯的周幽王沒有等來任何救援,犬戎肆意地橫行起來,他們在驪山腳下殺死周幽王,搗毀了鎬京的宗廟宮室,而且帶美人褒姒和大批的戰利品揚長而去,倉皇失措的西周貴族們草草掩埋了禮儀重器逃離了家園,繁盛的西周王朝就這樣滅亡了。(專家 李學勤 清華大學歷史系 教授:西周滅亡的話代表了當時的周朝所代表的那種分封制它的一些弊病,那是根本的一些原因,同時西周一開始的時候擴展太快,它擴展得很快,結果它對于一些外面的少數民族完全采取一種壓迫的這個態度,他對于西北的這些民族估計也是這樣,那么這些方面的話就是一些民族矛盾和內部的政治矛盾就互相結合起來。)
現位于西安市長安區的普渡鎮是西周鎬京遺址所在地,從1983年開始陜西考古研究院鎬京考古隊就在鎬京遺址上進行勘探和局部發掘工作,試圖重現消逝久遠的西周圖景,然而,鎬京被犬戎攻占后,周王宮的所有東西都被焚毀殆盡,經過幾十年的挖掘考古隊竟沒發現一件完整的陶器,挖出來的全部是碎陶片。鎬京考古隊隊長岳連建帶著隊員們試圖一件件地修復和還原這些西周陶器,(鎬京考古隊隊長 岳連建:地上和袋子里放的陶片都是我們今年在這個花園村和落水村兩個地點發掘出土的西周的陶片,現在這個罐子就是我們已經復原了大部分的一個罐子,這個罐子一片片拼起來也不容易 ,是從一堆陶片里面分類以后把相同的片子放到一塊最后經過拼對以后才能證明它是這個罐子上的,如果插口能緊密地結合起來以后才能知道它是一個器物上的),一件器物破碎了可以重新拼接修復,而要想修復一個破碎的西周王朝卻已經完全沒有可能。
公元前770年,登上王位的周平王宜臼在鄭武公、晉文侯和秦襄公的護送下遷都洛邑建立東周,宗周的貴族大臣們都隨同遷往,臨行之時,周平王封護送有功的秦襄公為諸侯,封賜的土地是被犬戎占據的宗周故地,周平王許諾,秦如果能夠趕走犬戎就領有其地,狼狽而走的周王室已經拿不出真實的土地封立諸侯了,這時的宗周故地,宗廟宮室盡毀,滿目瘡痍。直到二十一年后,秦文公才從犬戎手中收復岐周故地,另一位護送有功的鄭武公與周王室的關系一直非常親密,鄭武公的父親鄭桓公是周宣王的庶弟,被宣分封到鄭地,鄭地與東周王畿交界,在犬戎入侵西周時,鄭桓公力戰而死,周王室將鄭國視為最重要的部屬,然而,隨著雙方實力的改變,彼此的關系正在悄悄發生變化,鄭桓公、鄭武公和其子鄭莊公被稱為鄭氏三公,是東周初期,周王室最為倚重的諸侯。
河南省鄭國車馬坑博物館是東周時期鄭國國君及其家族的墓地,新鄭市便是春秋時期鄭國的所在地,半個世紀以來,在新鄭市發現有東周墓葬三千余座,大中型車馬坑18座,其中,鄭公大墓出土的最重要文物九鼎八簋(guǐ)在周朝時期是王權的象征,此外,鄭公大墓還出土了大量的兵器,這意味著隨著實力的增加,鄭國國君與周王室的關系發生巨大的變化,由親密的依從關系逐步變為對權力和地位的爭奪,在這片廣闊的鄭國故城遺址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蔡全法從事發掘與研究工作已有四十多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 蔡全法:鄭的軍隊在當時雖然不是千乘之國,但是在春秋初他的軍事力量還是非常強大的,因為它要欲霸中原,就是想在中原稱霸,它不斷地蠶食就是擴大自己的地盤,實際上對周就形成了半包圍的狀態,所以他對周的威脅就越來越大了,而且他不太聽從周王的一些意見,干預朝政)。
周平王死后,鄭莊公的勢力迅速擴大,周王的實力卻仍舊在減弱,強大后的鄭莊公試圖挑戰周王的權威,雙方摩擦不斷,周平王的孫子周桓王即位后,剝奪了鄭莊公的權力,鄭莊公因此不再朝見天子,怒不可遏的周桓王引兵討伐鄭國。
公元前707年兩支軍隊在鄭國的城邑繻葛(ru ge)對戰,戰事中,周王率領的聯軍被打得大敗,周桓王還被鄭國的大臣祝聃(dān同“耽”)用箭射傷了肩膀,從此,周王再也不敢發動戰爭。此后,周王所能控制的范圍僅限于洛邑四周,各諸侯國不再定期向周王述職和納貢,周王室的收入日漸減少,不得不經常向諸侯求車、求糧,失去了昔日的尊嚴。
從鄭公大墓的規格和陪葬品數量、等級可以看出,當時的許多諸侯國實力已凌駕于周王之上,禮制的僭越也普通出現在葬俗上,西周因為禮制的限制,這種墓一般來說是不能用于諸侯的一級的,但是到春秋隨著禮制的衰落,各國的國君都出現了用中字型大墓的這樣一個葬俗,要想在諸侯里爭霸,還得取得能夠挾天子的資格,因此天子還是大家名義上的共主,大家不管是哪一個多么強大,但是都還是在名義上還要遵奉周天子還認為他是正統的這是名義上的,但實際上,當時的周王朝在洛陽這個地區,其實它的地位,它的實力,軍事和經濟的實力其實只相當于一個小國了,他甚至比不上后來的很多發展起來的那些強大的諸侯國,而且這個是越來越衰弱了)。
夕陽西下,周王的時代正在結束,而夕陽下的群山則顯出崢嶸的模樣,英雄輩出,群雄逐鹿的時代呼之欲出,從好大喜功的周穆王到不甘沉淪的周桓王,在此期間,周期經歷了近三百年的歲月,最終由盛極一時變得支離破碎。在接下來這個仍然被稱為周的時代,昔日的輝煌已成為永遠的回憶,在勉強的維持中,周王的身影實際上已漸行漸遠,逐漸成為群雄的依附,最終淪為諸侯爭霸的模糊背景。然而,周王室曾經的輝煌,特別是周朝的禮儀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孔夫子極力推崇周禮說出吾從周的時候,周朝崇尚禮義的精神也已再次復興,在傳承與發揚中,它為古代中國的歷史照射出一條民族特色鮮明的寬廣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