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媽媽今年已經70多歲了,她不僅身體硬朗、耳聰目明,更重要的是她還很會投資理財,憑借著自己的努力,月入5000元,不僅平時不需要我們給錢贍養(當然我們也給點,她總是存起來),還資助了我哥在廣州買房子。她的一生,離不開“精打細算”這幾個字,我把她的成功做法總結了一下,介紹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用。
一、日常開支省錢有妙招
俗話說,開源必須先節流。媽媽是解放前出生的那一代人,經歷過動蕩的戰爭年代和三年大饑荒,對于窮有深刻的認識。后來又得拉扯大五個孩子(我爸爸去世得早),所以她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用,在牙縫里擠出錢來養活我們幾兄妹,還盡可能都讓我們讀完了高中、大學。在長年累月里,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省錢妙招。
(一)在用水方面,她的妙招是:
1、晚上把水龍頭擰開一點點,讓它一點點地滴在水桶上,過了一晚上,一桶水就滿了,接著又滴第二桶。一天下來,就用這些滴好的水洗米、做飯、洗菜、洗衣服等等。這招是利用水設施的跑、冒、滴、漏的缺陷,來減少水費的開支。(不知道供水部門會不會生氣,哈哈)!
2、善用洗過的菜水、洗衣服水、淘米水。她把第二、三遍洗過的菜水倒在廁所里的空桶里,每次上完廁所,就用這些水沖洗廁所。第二、三遍的洗衣服水,可以拿來拖地。淘米水不要倒掉,直接用盆子裝起來,用來洗碗,這樣既洗得干凈又不用洗潔精。這些方法我覺得既省錢又環保,真的很有用。
(二)在用電方面,她的妙招是:
1、燈飾方面,她盡量用節能燈,理由是又亮又節能,不喜歡用什么大吊燈、裝飾燈。她總說這些燈好看不好用,既耗電又不好維護。
2、她喜歡在客廳中心安裝一把大吊扇。天熱時,就開風扇,扇葉一轉,就滿屋清涼,她說比起空調那種冷嗖嗖的感覺舒服多了。空調也是很熱的時候才開。每次開空調時,她都先開風扇,這樣房間里的溫度能夠很快降下來。這樣一點點地算計起來,夏天的電費能省下一大筆呢。
(三)在購物方面,她堅持三大原則:
“必需買的才買,中看不中用的不買,可買可不買的不買”。
利用這三大原則,她省下了不少錢,足以讓我們這種買買買的“剁手黨”汗顏。在購物前,她腦子里會有一個“購物清單”:今天需要買什么?最急需的是什么?哪些是可能需要買的(先看看價格)?一到商場就直奔主題,圍繞自己的購物目標進行挑選,至于其他東西,無論誘惑多大,都決不看一眼。
她有一段時間來我家生活,周末出去逛街。我是那種一看到小手飾、發夾就兩眼發光沖上去的人,老是喜歡買上一堆回家,結果又沒戴過幾天就隨手丟在抽屜。媽媽拉著我走向一邊,讓我買之前先想一想家里有了多少個類似小飾物?買了我是不是會經常戴?不戴了我又會怎么處理?我想了想,覺得實在是沒有買的理由,終于抑制住購買的沖動。
在購物時,她喜歡貨比三家。有一次我們想買臺電熱水器給她。我陪著她跑了三、四家大型商場,腿都快跑斷了,她還沒決定在哪兒買,原來她在比較哪家提供的價格較低、服務較好。最后,她開始跟導購員一個一個地談。她首先跟蘇寧的導購員說,國美這款機子賣什么價位,你們賣多少?然后再到國美去,告訴她們蘇寧那邊給這個價,有什么贈品,你們怎么這么貴啊?搞得兩邊的導購小姐一個勁兒地降價、送贈品,聽得我在一旁捂著嘴偷笑。最后,我們終于以最低的價格、最多的贈品獲得了一臺電熱水器。省下來的錢比我一天辛苦上班賺的錢還要多,真是值了。
雖然,很多時候,我也覺得媽媽這樣子很“摳”,過得太辛苦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慢慢體會到這種精打細算過日子的好處。在這個物價飛漲、通貨膨脹的時代,學會理性地消費、合理地開支,真是很有必要啊。很多平常人家過日子,就是靠這樣才能積累下家庭的第一桶金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