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藥郎在看著你
我一直喜歡“會講故事”這種“魔力”。講故事分兩種能力,一個是把一件很復雜的事情用很簡單的方式表達出來,還有一種就是把一件看起來普通的故事講“復雜”,用一種異于平常的敘事方式講出來。前者常見于繪本、童話或者科普故事,后者有些小說和電影運用過。比如我很喜歡的小說《解憂雜貨店》,電影《穆赫蘭道》《恐怖游輪》等等。還有就是《怪化貓》里的“無臉男”一篇了。撇開其絢麗奇異的浮世繪畫風不說,整部動畫的敘事風格都是特點鮮明,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無臉男”這一章大概是最撲朔迷離的。幾年前第一次看這個動畫,我就沒太看懂這個故事說的什么。這次再看,才算是明白了大部分。一是因為這個故事的敘述曲折迷離,二是里面有許多隱喻。
故事的要素:形 真 理
被血染紅的白梅花
這部作品的幾個故事的追溯全都是由“形、真、理”所構成的。賣藥郎其實是一位退魔師,有一把退魔之劍。而要拔出退魔劍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即必須知曉這件事的形、真、理。在故事中,形即是妖怪的樣貌,妖怪之形的產生是由于人的情感,多是怨念,被物怪附著,而成為妖怪。真是事情的客觀發展狀況,理是人心中所想,主觀所認為的事情之理。在“海坊主”一篇,魚怪問每個人心中最害怕的是什么。賣藥郎說他最怕的是世界上并不存在形真理。魚怪會讓人們心中最害怕的事情發生,這時賣藥郎消失了,只剩下衣服滑落。廣義上來說,意識居于客觀的形存在于世上,由于人物之間的活動交往而產生真,由真產生人們心中的理。進而三者之間互相影響,也是事物存在的規律。(這樣說怕是不嚴謹的。)所以如果這三者都不存在,那么世界也就不存在了,賣藥郎就更不存在了。更何況尋找事物的形真理,斬去妖怪乃是他的使命。
這幾個故事都是從故事的“結局”,也就是妖怪已經作祟開始,賣藥郎在尋找事情真相脈絡為線,倒敘插敘順敘交雜,把整個事情還原到我們眼前。就這點來說,賣藥郎其實是個偵探吧。不得不說這個故事關于“形真理”的構思是很巧妙的。
故事是如何開始的
阿蝶和無臉男
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盜墓筆記》里的名句用在《怪化貓》里也是再合適不過。妖怪的產生都是由于人強烈的被扭曲的情感和怨氣所附。“無臉男”也是這樣,由于主角阿蝶小姐心中過度的壓抑、幻想和執念過于強大,讓人分不清到底哪些是現實,那些是幻象。故事一開始說,阿蝶小姐把丈夫一家全都殺死而入獄,自己也將接受嚴厲的審判。賣藥郎出現在阿蝶的獄中,說她是被妖怪纏身,這些并不是阿蝶自己做的。此時面具男妖怪早早登場,但出乎意料的是,退魔劍并未認同他就是妖怪之“形”。有時顯而易見的表象并不是事物的真實面貌。片子中反反復復出現阿蝶在夫家的廚房的一幕,廚房中有一個屏風,上面有2男2女。尋歡作樂,毫不把妻子當人的丈夫讓阿蝶上酒,大聲斥責她。阿蝶失手打碎了酒碟子。她看到廚房高高的墻上有一個小窗戶,她看到高天與自由的白云。僅僅是井底之蛙的仰望,也可以讓她舒心和滿足。這個片段大概出現了6.7次之多。賣藥郎反復問阿蝶,“你到底殺死的是誰”“那個妖怪到底是誰”“你到底愛上了誰”?其實只是想讓阿蝶自己想起來,其實她沒有殺別人,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她自己。但是她心懷深深的怨念,在死后也沒有解脫,一直被囚禁在自己的幻想里,在幻想里,她殺死了所有的人,獲得了心靈的解脫。她想象出了一個“無臉男”,一個假想的愛人,讓她忘記事情的真相,“活在”自己虛假的想象中,無法成佛。
多彩的面具
這部動畫里有諸多圖畫和物品的隱喻。它們巧妙暗示著事情的發展,人心的狀態,也避免了過多血腥的鏡頭。比如開頭白梅突然一下子成為血紅色;廚房壁畫上的小鳥,暗示了阿蝶的心中被禁錮,還有許許多多的面具。在賣藥郎展示阿蝶的一生幾幕小劇場中,母親讓小阿蝶苦練琴藝,但是不是為了阿蝶好,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欲望,讓出身貧寒的女兒嫁到顯赫的武士家,光宗耀祖。母親帶著白色笑模樣的面具,阿蝶帶著一個綠色天真微笑的面具。阿蝶有一下沒彈好,母親的面具一下子成了紅色憤怒,大聲斥責。小阿蝶心中也只是想休息一會去玩皮球,但是為了討好母親,小阿蝶哭著道歉,只能繼續練琴。這時畫面上從阿蝶身上分化出另一個阿蝶,她從門上取得畫的皮球,在門中嘻戲。另一個場景是母親把她嫁給武士一家,那家人對阿蝶毫不關心,只是把她當做低賤的工具。但依然為了母親高興,阿蝶又一次忽視了自己的內心。她的一生一直在看母親的面具,她自己也是在戴著不同的面具,讓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戴面具的妖怪施法,把賣藥郎的臉變作面具脫落,成了無臉男。但是賣藥郎居然自己給自己畫了一個臉。他說,心中所想,所相信自己的面貌,就是自己的樣子。不失去自己的內心,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故事到底講了什么
心念所囚即為牢籠,心念所駐則為城池。若想離開此地,此地即使牢獄;若想留在此地,此地便是城堡。阿蝶喜歡母親,為了討好母親忽視了自己的內心,讓她失去了自己。可是她自己卻被囚禁在困境之中不得解脫。生前甚至只要看看窗外的天空就能得到滿足。但是她最終無法承受選擇了自殺,死后依然無法得到解脫,依然被困在自己的心念中。在幻想中她一次次求得解脫,甚至幻想殺人,但是依然不能解脫成佛。她甚至自己化身妖怪,假想出一個愛上自己的妖怪。
從某個角度來說,這個故事非常像電影《恐怖游輪》。一下是劇透如果你還沒看過這個電影請選擇忽略。
電影里的主角媽媽在一次車禍中自己和孩子都喪生了,但她因為自己的過失害死了自己的孩子,過于內疚而不肯面對,幻想自己依舊去參加了和朋友的出海。她想不起來孩子去哪了,明明是周末卻說孩子在上課。她被困在自己想象的局里不可自拔,總是希望能拯救孩子,卻不肯面對自己的錯誤。于是陷入一次一次的輪回中。
這種反常態的敘述方式雖然有些費解,但是同時也充滿了魔力。最后阿蝶小姐終于醒悟,退魔劍拔出來,她說謝謝。樹枝中的小鳥兒終于飛走了。
退魔劍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