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借助智慧教育平臺豐富的場景支撐與強大的資源支持,來推動課題項目研究,我們探索出了“一核五徑四層”的“154”模式。即以“精準課堂教學研究”為核心,充分借助智慧教育平臺開展文獻研究、行動研究與案例研究,以理論夯實、模式學習、課例研討、軟件應用、資源利用“五”條路徑,圍繞項目研究“學情精準、目標精準、內容精準、任務與活動精準、評價精準”等主要內容與模塊,從“四”個層面——“點的突破”、“線的聯結”、“面的形成”“體的建構”開展項目研究。
【關鍵詞】智慧教育平臺;智慧精準課題項目;154模式
一、背景介紹
我校申請了湖南省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智慧教育環境下的高中語文精準教學策略與方法研究》(以下簡稱為智慧精準項目),探討如下利用教育平臺、智能化交互設備、云技術與大數據等智慧化平臺與手段,在精準分析學生學業現狀的基礎上,對教學目標進行精準定位、對教學內容進行精準選擇、對教學活動進行精準設計、對學生學習表現進行精準評價進而做出精準教學決策,使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可量化、可監測、可調控。
堅持需求牽引、共建共享、育人為本、集成創新的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以下簡稱為智慧教育平臺),真正實現了“平臺體系協同化、網絡運維順暢化、精品資源體系化、融合應用常態化”,為精準教學的實施、為項目的推進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場景支撐與強大的資源支持。
在具體實踐研究中,我們充分借助智慧教育平臺,來推動項目的深入研究,探索出了“一核五徑四層”的“154”模式。即以“精準課堂教學研究”為核心,充分借助智慧教育平臺開展文獻研究、行動研究與案例研究,以理論夯實、模式學習、課例研討、軟件應用、資源利用“五”條路徑,圍繞項目研究“學情精準、目標精準、內容精準、任務與活動精準、評價精準”等主要內容與模塊,從“四”個層面——“點的突破”、“線的聯結”、“面的形成”“體的建構”開展項目研究。
二、具體實踐
(一)利用專家資源,夯實精準教學理論基礎
1、專題研修,重點突破
智慧教育平臺“教師研修”欄目有豐富的資源,項目組成員除了利用平臺上“假期研修”開展主題研修外,主要借助“學科研修”模塊進行了專題學習。平臺上寒暑假教師研修專題,圍繞“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書育人綜合能力”“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提升教師從業幸福感”等多方面內容展開,內容全面豐富,為教師開展項目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與深厚的理論基礎。
“學科研修”分科目“菜單式”的研修方式突出了教師的主體地位。其中《新課標的主要改進與突破在哪里》《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的特點》《例談單元學習主題、目標的確定與表達》等講座緊扣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針對選修與選擇性必修教材中不同任務群教學的教材特點、教材使用策略、教學理念的更新、考評方式的變革等進行了全面的解析與指導,讓教師學習“有道可循”;而像《例談單元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優化》《<變形記>學習共同體課例深度分析》《小微專題的開發與教學》等講座,則通過典型案例的開發與設計,更多地從實操的層面對新課程、新教材的實施進行了指導,讓一線教師“有法可依”“有例可學”。
2、任務驅動,選點自修
除了專題研修外,平臺還有海量的資源,項目組成員運用“任務驅動”的方式開展學習,個人在教學中存在什么問題,或想突破什么專題,則采取“選點自修”的方式進行。項目組成員圍繞“精準教學”,進行了“思辨讀寫、精準教學目標、情境任務設計、課堂評價、作文教學、大單元教學”等專題內容的學習,在搜索欄內輸入相對應的關鍵詞,則各種優質的學校案例、學科案例、課堂案例的視頻、文檔都會出現,再根據資源的標題與關鍵詞進行選擇性閱讀與學習。通過這種專題學習,項目組成員對“精準學情、精準目標、精準內容、精準任務與活動、精準評價”的具體要求與策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為課例研討確定了方向,同時也制定了相關主題課例研討課堂評價的基本標準。
利用中小學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開展“精準教學目標”選點自修
3. 集體交流,共享生成
平臺提供的資源謂應有盡有,為避免“迷失其中”和“蜻蜓點水”,我們采取了專題式交流分享的方式進行了交流。項目組成員結合自已“選點自修”的專題,在廣泛學習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把學習內容進行整合與提煉,結合自己的教學,選擇一個專題在項目組交流研討會上進行分享,組員既傾聽、學習,也交流、互享,這種共生共享的方式促進了經驗的內化、遷移與拓展。
項目組選點自修后專題分享“如何精準確定教學目標”
(二)觀摩在線教研,學習精準教學研討方式
2024年3月26日,教育部依托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開展了首期在線教研活動,活動聚焦“依據課程標準 用好現行教材 落實核心素養”主題,對小學數學 “圓”單元展開教學研討。小學數學與高中語文精準教學有什么關系?在觀摩過程中我們主要“習得”開展項目教研活動的模式和方法,如其中的“三次研討法”——第一次研討,論證整體設計思路,討論關鍵課;第二次研討,完善整體設計思路,確定單元關鍵課,選定專題活動展示課;第三次研討,完善單元整體設計思路和表達,確定各內容的課型與定位,就給我們項目組的研修研討方式提供了基本思路。項目團隊也在項目研究的課例研討過程中遷移運用了“三次研討法”——圍繞某一內容,如“精準教學目標”,首次研討確定“是什么”——“何為精準教學目標”與其評價標準;第二次研討確定“怎么辦”——確定基本課例與其教學目標的精準確定與表達;第三次研討確定“如何落實”——基本課例設計過程中如何落實精準教學目標。
(三)研修精品課程,開展精準教學課例研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對于“他山之玉”,我們項目組對此更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平臺上的精品課資源,是經過“千錘萬磨”層層選拔的精品資源,如何用好這些“寶藏”資源來指導我們的行動研究和課例研討,來實現優秀教學經驗的共享和增值呢?我們是這樣做的:
1. 開展“點”的突破
項目組成員堅持每天聽(看)一節精品課視頻,同時做好筆記和寫好評課記錄,并把筆記和評課記錄在項目組群內進行分享打卡,一方面是為了相互督促,一方面是相互學習。有成員覺得聽課相對容易,但寫評課記錄不太容易,正是這種“不太容易”,激勵所有成員去思考與提煉“這一課”的價值,充分發揮“一節課”的精準示范作用。不要小看“一節課”,要知道,一節課,可以成為教師成長的里程碑,可以折射出一個團隊的教學理念,可以探討一類課、一個領域的教學定位。我們可以從一節課里解決一個問題、指明一個方向,總結一個經驗,樹立一個樣板,發現一個問題……
2. 進行“線”的聯結
當“點”的突破開展得比較深入的時候,我們就嘗試進行“線”的聯結。在評課與分享中,我們發現,一些“好課”有它的共同點,比如:設計結構上的精巧。一些課堂設計都喜歡采用對比法,必修下第六單元《促織》采用的是與《變形記》對比閱讀的方式展開,先是探討兩篇文章的“變”與“不變”,再是探討“變”與“不變”背后的東西:不合理的社會中“人”的生存困境;而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荷花淀》的教學,則是在探究其文之“美”后,將之與《野狼峪白刃戰》進行對比,探討二者對戰爭表現上的不同風格與原因。它啟 發我們思考:何時開展對比閱讀才最“恰切”?選用作對比的文本語料有什么要求?如一些課堂設計圍繞目標采取的是層層深入式的設計,如《與妻書》,以“品味文之妙——感知情之深——體悟愛之博”層層推進;《裝在套子里的人》,以“品析形象——分析死因——探究原因”來展開。還有一些課例采用的是“一字立骨”式、主任務統攝式……它啟發我們去思考文本、目標與課堂結構設計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以更精巧的設計來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實現目標。
學習精品課后進行“線”的梳理
情境任務設計上的精深。在觀評課過程中,我們把一些設計得特別好的情境任務的范例提取出來,如《祝?!凡扇〉氖恰拔覟榻滩奶舨鍒D”的任務,《阿房宮賦》采用的是“我當講解員,為游客解答問題:杜牧為什么不顧史實,要把“未成而亡”的阿房宮寫得如此奢華氣派”的任務,《與妻書》則設計了“為紅色經典作品朗誦會推薦《與妻書》的海報擬寫推薦語”的任務……它啟發我們探討,“好的任務”的標準是什么?設計“好的任務”有哪些策略和方法可以借鑒?
切入方式上的精妙。如《峨日朵雪峰之側》采用的是將原標題與改后的標題進行對比的方式切入,《鴻門宴》則以作家王立群的“《鴻門宴》某種意義上,就是5個聰明人陪著1個糊涂人吃的一頓飯”來導入……該如何切入才既緊扣主題,又燃起興趣?
文本解讀上的精細?!洞鹚抉R諫議書》的設計者在文本解讀上有自己的看法,《答司馬諫議書》既是駁斥司馬光的一封回信,也是堅定神宗變法信念,駁斥眾人非議指責的公開信。在這種理解之下,確定教學目標“根據文本內容進行合理推斷”并引導學生深讀文本,并利用表格法梳理“推斷角度”與原因,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現實針對性”與作者的理性思維方式。
立足于“上一堂精準好課”的基礎上,對好的案例進行“入乎其內 打通融合”的質詢、分析、探究與提煉,對教師精準教學專業技能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3. 形成“面”的整合
“點”的突破與“線”的聯結,都還只是站在“課堂”的立場視角去學習“一堂好課”的精準備課方法。除此之外,還要站在“課程”的高度上,進行“面”的整合。
備課組成員又試著從“大單元整合教學”和“任務群教學”的角度進行更全面和深入的研討。我們項目組成員按年級進行了備課分工,每一個成員主備一個單元,在對課標任務群要求、學業質量描述、單元提示、單元學習任務、每一課的文本與學習提示、學情研究進行梳理與整合的基礎上,再對標精品課“微課展示”中“單元學習任務”引導課,對單元教學策略進行精準分析。
也把“單元學習任務”的視頻課進行挑選、剪輯,讓學生作為單元學習的前置自主學習課。如在進行《陳情表》的設計時,要求學生帶著“明確單元學習內容、學習任務與學習方法”和“重點了解點評法、駢句與散句的概念內涵”兩個任務,自學“單元學習任務”微課,為單元學習作好知識鋪墊,打好思維基礎。
2023年9月14日,項目組羅良老師在全市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會上作精準教學相關講座。
4. 實現“體”的建構
學習他人,更要建構自我。要借助“他山之玉”,建構起“自我的丘壑”,才能實現優秀教學經驗的有效共享和增值。學習借鑒精品課資源,不僅要“入乎其內”,更要“出乎其外”,建構自我關于語文精準教學的理念、知識和策略體系。
項目組成員在學習、借鑒精品課資源的基礎上,圍繞“精準學情、精準目標、精準內容、精準任務與活動、精準評價”五個方面開展課例研究,在對優質資源進行經驗提煉、經驗聚集、經驗追問、經驗萃取、經驗遷移的基礎上,打造屬于自己的智慧精準優質課例。
項目組成員開展集體備課與課例研討
成員一起制定課例研究的評價標準,在主備人主備的基礎上開展線上線下的多輪集體磨課,在公開展示課后一起評課,在反思與總結中建構屬于自己的精品大單元課例資源,開發適合校情、學情的精品微課資源。? ? ? (四)應用平臺軟件,開展師生精準互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精準教學的起點在于“學生知道了一些什么”,“學生跟教學目標之間的距離是什么”。利用智慧中小學APP發布預習作業,指導學生利用“課程教學”欄目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塊內容開展自學,尤其是單元起始課的學習,配合課前學習任務單的練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與學習需求。根據他們的疑點、難點與需要提升的點,來確定、改進本節課的重難點,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在進行學情分析時,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共性學情,也了解學生的個性學情,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五)利用相關資源,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除了利用平臺資源開展備課外,還可利用平臺豐富多樣的資源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除了上文提到的利用“基礎教育精品課”中的“微課展示”進行課前自學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中國智慧教育讀書平臺”來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在“語言積累”單元學習時,我就帶著學生一起看平臺上“中國語言文字數字博物館”看王寧教授的《漢字與中華文化》的講座,師生收獲都非常大。讀到小說《祝福》時,引導學生看“課后服務”欄目中的“影視教育”里的《祝福》電影,開展對人物形象塑造的對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