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開創的魏武卒,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職業重裝步兵部隊。魏武卒在【國君-卿-大夫-士-民-賤民奴隸】的社會結構中屬于【士】階層。裝備好,訓練好,待遇好,需要更多的財政支出。
從現有資料來看,魏軍步兵的構成是:武士(魏武卒)、蒼頭(青巾裹頭的士兵,一說出身比較低微)、奮擊(又稱“奮戟之士)、廝徒(后勤雜役,又稱“廝養卒”)。《史記·蘇秦列傳》里提到的兵員比例是2:2:2:1(不含車騎)。也就是說,魏武卒在全軍的占比不超過30%。魏軍以武卒為核心,蒼頭、奮擊的裝備、訓練、待遇遜色很多。只要擊敗魏武卒,魏軍整體就垮了。
秦軍的建軍思想不同,對應的社會結構也不同。秦軍功爵的一級公士到四級不更屬于【士】,五級大夫到九級五大夫屬于【大夫】。荀子說的秦銳士對應的是五級大夫爵,地位相當于中級軍官,武力和資產都不是普通的【士】,故能壓魏武卒一頭。而低爵、無爵的秦兵的戰力不差,能壓魏蒼頭、奮擊一頭。秦軍整體戰力更均衡,軍功爵有序晉級,銳士的消耗能有效遞補。魏武卒跟蒼頭、奮擊的壁壘較多,補充起來相對不易。
另,魏武卒的激勵制度是賞賜好田好宅和免除徭役賦稅,死后也不收回田宅。對于【士】階層來說待遇算是最好的。不過,目前還沒有發現魏武卒能憑戰功進入【大夫】【卿】階層的案例。魏國變法對貴族的妥協比較多。
相比之下,秦國的【士】階層,即一級公士到四級不更,雖然授予田宅的力度不差,但徭役賦稅的免除力度小。爵主死后,其田宅由國家按降爵繼承原則來重新授予其“后”(爵主指定的繼承人)。
單論【士】的待遇,魏制比秦制更利于維護【士】的小家利益。而秦制的財政負擔較輕,可以獎勵更多有功將士,擴大無爵自耕農、低爵小地主的規模。而且,秦爵制由從【士】級爵位晉升到【大夫】級爵位的渠道,這點比魏武卒的獎勵機制要強很多。
秦民想得到【大夫】級爵位有個門檻是要成為小吏or軍官(因為從五級大夫爵開始,就跳出了什伍連坐的編戶,社會地位是郡縣中層官僚,而非普通黔首)。當然,對于能在軍隊立功出頭的猛人來說,這不算什么大問題。級別越高,提干越難,跟現在的情況原理相通。
總的來說,魏武卒制度利于打造一個精銳武士集團,陣亡武卒的優厚待遇不會削減,而選拔新的武卒意味著增加開支。一旦連續戰敗,就會讓國家陷入沉重的財政負擔。而且魏武卒遺孀繼承亡夫的田宅后,又催生了大量逃避兵役賦稅的贅婿。魏國因此陷入惡性循環。秦軍功爵制的田宅分配是相對均勻的等差遞增,有降爵繼承原則壓縮財政開支。秦制利于擴大整個吏民階級——秦與西漢的基本盤。
關于秦軍功爵制,有些新認識。
之前讀《軍功爵制考論》,二十級秦軍功爵實際上分為四個檔次:一級公士到四級不更是【士】級爵位,五級大夫到九級五大夫是【大夫】級爵位,十級左庶長到十八級大庶長是【卿】級爵位,十九級關內侯和二十級徹侯是【侯】級爵位。
最近看《秦律令及其所見制度新研》等書發現,秦軍功爵理論上能逐級遞增,實際上有不少門檻。
秦國普通百姓一般能憑軍功得到【士】級爵位,同時獲得做郡縣小吏和低級軍官的資格。想要繼續進步,得到【大夫】級爵位,得有公職在身。至少在秦始皇時期,不做官的人晉爵超過大夫就會折算成錢財等形式來賞賜。有公職的才能繼續直接晉爵。
而【大夫】級爵位想要晉升到【卿】級爵位,隱藏門檻是成為秩級六百石及以上的高級官員(秦律統稱為“顯大夫”)。
簡單粗暴地類比一下,【士】級爵位的地位相當于今天的辦事員到鄉科級正職的檔次,對應的是秦國低爵黔首和縣廷的斗食小吏、有秩吏、低級軍官等群體。
【大夫】級爵位相當于今天的縣處級副職到廳局級副職,對應的是秦國秩級五百石以下的縣丞、縣尉和同級別的都官、中高級軍官等群體(注:最高的九級五大夫爵對應的軍職已經進入將軍行列)。
【卿】級爵位相當于今天的廳局級正職到國家級副職,對應的是秦國秩級六百石以上的郡縣長吏、同級別中央部門官吏、都官、高級將領等群體。(注:秦縣令的級別至少相當于十級左庶長)
【侯】級爵位相當于今天的國家級副職到國家級正職,對應的是有大功的將相。(注: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后,才被正式納入二十級軍功爵體系。商鞅最初創建的十八級軍功爵沒有侯爵。)
總的來說,秦國在【士】級爵位和【大夫】級爵位的層次流動性較大,在【卿】級爵位和【侯】級爵位的層次相對固化。前兩者屬于升降動蕩的吏民階層,頂多是不穩定的小貴族,【卿】與【侯】才是真正的貴族特權階層。
秦軍功爵制,大多數人能混個【士】,一些比較厲害的能拼到【大夫】。但秦國的【大夫】級官爵群體,不像六國卿大夫中的【大夫】那樣是穩定的特權階級,還是能上能下的。到了【卿】級官爵,才能成為秦國真正的特權階級。
總之,戰國七雄的【卿】都是相對穩定和固化的,【士】都非常活躍,但是六國【大夫】比較固化,而秦【大夫】跟【士】之間的上下流動換血較為頻繁。
補充:差點忘了,秦國的【卿】級貴族在商鞅變法、季君之亂、蜀侯之亂、楚四貴失勢、嫪毐之亂、呂不韋竊葬案、秦滅六國等事件中都發生了大洗牌。差不多隔幾十年來一次。這個頻率高于六國卿大夫集團的內部整頓。
秦國的【卿】級貴族包含宗室貴戚、外邦賓客(山東列國布衣士子)、本土軍功貴族三大來源。每次重大政治事件,都是三股政治勢力的此消彼長與重新平衡。
單看秦軍功爵制度,【卿】級爵位的貴族是真特權階級,相對【大夫】【士】級爵位要固化一些,但代入具體的歷史進程,也是隔幾十年來一次大整頓。
有些當代寫史人眼中的階級躍升對標的是封侯拜將相。這個認識相當的眼高手低。
其實,秦代絕大多數普通百姓對階級躍升的預期僅僅是成為大夫(二十級爵中的第五級),跳出基層什伍編戶連坐的圈子。
大夫爵人群的社會地位,大致可類比今天的副處級群體。秦代百姓大多混不到五級大夫,正如當代草根大多混不到副處。
另,討論秦軍功爵制度的隱藏門檻問題時,可以參考一下現實中部隊提干的難度。別看秦爵的級數多,但高爵對應的崗位逐級銳減。
今人提干競爭激烈,古人掙爵也競爭激烈。
無爵平民(士伍、庶人)→【士】級爵位(1-4級)→【大夫】級爵位(5-9級)→【卿】級爵位(10-18級)→【侯】級爵位(19、20級)。
秦軍功爵制能讓平民有機會混成低爵的【士】,也就是從泥腿子混到孔夫子師徒正式做官前的社會身份(士)。
這相當于讓原本讀不起書的貧困生成為能受高等教育能考公能進大公司當牛馬的打工人,為其進一步發展為創造了條件。
但能否大富大貴,真正升遷為大夫、卿、侯,還得看各人奮斗和歷史進程。多數秦民的能力、背景、機遇,一輩子就止步于【士】,沖不上【大夫】,跳不出什伍。
其實很多當代普通人的高光時刻,也就是能從高校畢業而已。換算下來,老祖宗們的成就不算差,與我們中的多數人半斤八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