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聲韻”,向來是分“聲”和“韻”兩層來說。四聲在前面的章節作過分析,四聲對中國詩的節奏的影響甚微,。那韻對中國詩的節奏有什么樣的影響?
什么是韻?
韻有兩種:一種是句內押韻,另一種是句尾押韻。在中文習慣里,句內相鄰兩字成韻叫“疊韻”,諸句尾字成竟則叫作“押韻”。
韻的起源
朱先生的路數向來是談什么就先去找起源,比如談詩歌,就先去尋一尋詩歌的起源。韻的起源必須在原始詩歌里去找。其主要成因或許是歌、樂、舞未分時用來點明一節樂調和一段舞步的停頓,應和每節樂調之末同一樂器的重復的聲音。
無韻詩及廢韻的動動
中國詩向來以用韻為常例。詩偶有不用韻者大半都有特殊原因。
中國歷史上有兩次廢韻的嘗試。第一次是六朝人用有律無韻的文章是譯佛經中有音律的部分,第二次就是白話運動。
譯佛經者大半是印度和尚,以外國人用中文,總有些困難;而且佛經大半是印度和尚,本意不在詩,用韻很容易因遷就文字而失去真意,不用韻不足為怪。
白話詩廢韻受西方詩的影響。不過詩在以往的中國詩里根深蒂固。
韻在中文詩里何以特別重要
節奏即不易在四聲上見出,即須在其它元素上見出。“頓”是一種,韻也是一種。
韻是去而復返、奇偶相錯、前后呼應的。韻在一篇聲音平直的文章里生出節奏,猶如京戲、敲書的鼓板在固定的時間段落中敲打,不但點明板眼,還可以加強唱歌的節奏。
韻與詩句構造
對一般詩來說,韻的最大功用在把渙散的聲音聯絡貫串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曲調。
末句一字是中文詩句必頓的一個字,所以它是全詩音節最著重的地方。如果最著重的一個音,沒有一規律,音節就不免雜亂無章,前后便不能串成一個完整的曲調了。
舊詩用韻法的毛病
從前中國詩人用韻的方法以分古詩、律詩與詞曲三種。
古詩用韻變化最多,尤其是《詩經》。江永在《古韻標準》里統計《詩經》用韻方法以有數十種之多。如連韻、間句韻、一章一韻、一章易韻、隔韻、三句見韻、四句見韻、五句見韻、隔數句遙韻、隔章尾句遙韻、交錯韻、疊句韻等等變化多端。
之前我讀《詩經》的時候覺得韻很復雜,就沒有關注韻這部分,以后讀《詩經》應稍加留意。
漢魏古風用韻的方法已漸狹,惟轉韻仍甚自由,平韻與仄韻仍可兼用。
齊梁聲律風氣盛行以后,詩人逐漸向窄路上走,以于于隔句押韻、韻必平聲。一章一韻到底,成為律詩的定律。一韻到底的詩音節最單調,不能順情景的曲折變脂,所以律詩不能長,排律中佳作甚少。
詞曲都有固定的譜調,不過有些譜容許轉韻,而且詞的仄聲三韻可通用,曲則四聲的韻都可通用,也較富于伸縮性。
中國詩用韻法的最大毛病在拘泥韻書,不顧到各字的發音隨時代與區域而變化。許多古代為同韻的字在現在已不同韻了,做詩者卻不理會這個簡單的道理,仍盲目地把“溫”’“存”、“門”、“吞”諸音和“元”、“煩”、‘言“、”番“諸音押韻,讀起來毫不順口,與不押韻無異。這種方法實在是失去用韻的原意。
詩如果用韻必用現代語言,讀的韻才能產生韻所有應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