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月三的第三天~太陽從窗子透過照射在外婆家的老木床,這是正是早上的7點我媽叫我起床準備清明之事。
因為是三月三放假,老家這邊很早做清明。所以我早早起床開始寫這篇文章。《老宅春秋2》這次我們來到是我外公家地點——廣西玉林興業縣葵陽鎮榜山村里的古村落,照片是我昨天去取的景。與我爺爺家,一條馬路之隔。
這是玉林到該村的地圖。
位于興業縣的榜山村,座落在2500多海拔的葵山腳下,清晨的高山依舊云霧繚繞,仙氣騰騰。隱約間能看到仙人的披肩,飄然而飛。那是一座十萬大山。該村至今有500多年的歷史,早在明清時期,在興業縣科舉考場上就有榜山唐氏“無唐不開科”之美譽。因在歷次科舉考試中都有眾多榜山學子金榜題名,故興業縣官特改其名為“榜山”。
1995年,大約三歲的時候,我就來到外公家住。我的外公外婆都是樸實的農民。聽媽媽說起,我的外太奶奶曾是地主家的大小姐,短發三七分人長得特標志,十里八鄉的美人兒,人特勤快,雖沒去過北京的肉聯升工作,但卻能做出跟肉聯升一樣的老款式鞋,那是做給一家人平日穿的鞋。(ps:我媽現在很喜歡叫我把頭發剪成蘑菇頭然后三七分,這好像是我家的標志嗎?)后來因家到中落,外公的日子也并不富裕,只是有套老房子。我來的時候就只剩外太爺爺了。我外公家還有這所有老宅的門前一樣都擺放著上百年的青石門檻,夏天大家就喜歡在門檻邊上坐著納涼。
小的時候,外太爺爺常拉起的我小手帶我到鋪依(商店)買冰淇淋,那時候的冰淇淋也就幾毛錢一個。(“阿捏,你要個介嘛?”)當時我家我是最小的。所以叫阿捏,現在又更小的孩子了。所以不那么叫我。
穿過我們時常走的巷子出來大道上直走便是鋪依。
這條路便是每天必經之路。
大約走了5分鐘就看到了,鋪依上的臺階。古老,有著古建筑群的石路特征。很多地方都是這種石頭一塊塊鋪成的路。
這鋪依還是和以前一樣,聽媽媽說這家店是“承月”的店。我小時候特別喜歡來這邊買特別正宗的酸辣椒。賣酸的還是之前的老爺爺老奶奶,會講一口純正的廣西普通話。我以前本來是不會說這個地方的方言,只能用普通話交流。
上面的一罐罐的罐子就是放酸的地方。罐子上的那是漏斗用來舀酸水的。也就是陳年老白醋。吃一口都覺得酸辣鮮香,沾上點鹽,簡直“人間美味”,其實是辣椒太酸了,腌制得很透徹,同個村也只有這家還保持原有的老工藝。每次回來都要買一大堆來吃,太喜歡了。
鋪依的旁邊,是小時候我最喜歡的地方,印象中的這里總是楊柳依依,鳥兒在枝頭歡唱,地上還跑著幾只公雞,旁邊還有個池塘,池塘里還有水牛在這里洗澡,儼然像一副江南水鄉的畫,像是去到了江南一般。
穿過上面的小巷便是唐氏宗祠,等多個公祠,所在地方。我的外公的家人均姓唐。
高高的磚墻,
青色的磚黛色的瓦。
盡顯古宅特色。
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廟堂,大都存放有家譜和祖先的牌位等。門口的對聯是:百歲蒸嘗地,千秋宦賢門。聽鋪依的老爺爺說,要村里有頭有臉的人才得進去,家里可能必須要我媽出面才行。所以我只在外邊周游了一圈。
青磚黛瓦,明清時期的壁畫、窗欞雕花,隨處可見的古石刻、青幽的深巷,古老的石板路便是這個小地方的特點。當然這里不止一處古建筑群。
據介紹榜山村里一共有這些:
兵馬第、侗樸公祠、進士第、進士祠、唐氏宗祠、監郡祠、文華祠、振尚祠、鳴熊公祠、古掛廳等20多座古建筑。
有機會,我一定把它全部游覽一遍。
這真是太古樸了。如果你喜歡,歡迎來這個古老村子旅游~現在還沒有開發呢,只是剛被國家收入在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國家撥款了300萬用做財政補助。
這是百度百科的組圖,一起來欣賞吧。
可以說來這里旅游現在還是“免費”的,這里還有豐富的水果資源等著你,這里曾是興業縣荔枝龍眼的主產村。很多地方都是成片的果樹。山上還有很多自然景觀,村里的龍頭水都是山上引下來泉水,甘甜可口,很多人家都有一口水井。每年放假我總帶在這里賴著不愿回家,每次回家總會落淚不已。表示很不舍。而現在我又將離開了。
那是一種無法遺忘的老宅情懷。
以上這便是我4月的《老宅春秋》。
無戒日更訓練營第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