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的M1復讀感想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我個人認知方面的新發現,一部分是關于教練別人的認知進步。
Part one
時隔3個月,再次探索自己的3個信念和價值觀,通過識別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以及描述最成功、最失敗的一件事,幫助我們看到價值觀和信念識別得是否準確。
我的3個價值觀與上次的主線是一致的,但用詞更精準,也更能代表我當前的狀態。上次是【責任、博愛、全心投入】,這次是【誠信、奉獻、堅持】。
對應信念
誠信:賺錢不是很重要/排斥商業化
奉獻:顧全大局/平息沖突很重要,即使需要為此犧牲自己的利益,我也可以接受
堅持:無論情況多糟糕,總還可以做點什么
這些信念解釋了很多我過去的行為,我明白它們會繼續指導我現在和未來的生活,同時我也意識到我需要以更加“睿智”的方式去實踐它們。
主要談談第一條,賺錢不是很重要/排斥商業化。
我意識到這個信念太極端,也會阻礙我的財富積累。我打算逐步去修正它。在我的生命藍圖和人生平衡輪里,財富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我的生命藍圖畫面是這樣的:我最重要的親人朋友,分布在世界各地,我們正在通過多方遠程連接,商量定期相聚的問題。即使有物理距離,但并不影響我們相互扶持,相互支持對方的夢想。
兩個兒子分別在美國、德國讀大學,父母在日本旅游,公婆在老家,同輩之間從事不同的行業,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和老公過起了二人世界,忙著自己的事業和業余,充實而有意義。我的業余多是公益事業,老公是個多棲能手。大家最后決定在小兒子的大學相聚,然后到周邊的歐洲國家游覽一圈。
想要支撐上面的生活品質,財富是不可或缺的。我應當對積累財富更加積極主動才是。
想要修正這個信念,需要非常清楚這個信念是怎么來的。我思考良久,發現了下面這些。
從小衣食無憂,父母過度愛護,讓我對生存的基本條件的認知非常薄弱,也沒有積累到這方面的技能。都說潮汕女孩賢惠,持家有道,但我不會做飯、極少做家務、動手能力差、沒有管錢的概念。
即使我工作、結婚以后,父母照樣會給我錢,幫助我們買房,有大事時給個大紅包。我覺得這些挺自然,雖然后期很抗拒、因此跟我媽弄得很僵,但基本上沒有改變這樣的主旋律。后來我老公收入頗豐后,我又開始依賴我老公,而很少去想換份工作拿更高的收入。
想到這些,我發現自己原來如此沒有獨立意識。也是我定力不夠,潮汕家庭模式里男女的定位和分工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原動力。這給我敲響了警鐘,在兒子的金錢觀、獨立性方面,我需要更有意識地去影響他們。
經濟基礎決定話語權,我這個富家女嫁給江西農村的大學同學老公后,我在家里一直說話最大聲,最強勢,甚至不太尊重公婆,孩子的事也不讓老公做主。
發現我是如此的可笑,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卻這么有優越感。
當我想到這個價值觀時,我頭腦里浮現的第一件事是我爸以前做建筑工程,因為拿工程時行賄官員,被公安局抓捕而逃亡。雖然最終沒有身陷囹圄,但他與我母親在外逃亡整整一年,居無定所,恐懼讓他們夜不能寐。
我爸跟我大姨父也因為利益糾葛,從此不相往來,甚至影響了我媽和我大姨的關系。小時候我們最喜歡跟表姐玩,表哥也一直是大家的楷模,可是自從那以后,我們跟表哥表姐幾年都見不到一次面。
也許是這些,讓我覺得想賺錢/想從親朋好友身上賺到好處,是很俗的事。我不喜歡和很想著錢/很計較利益得失的朋友打交道,一旦遇到這樣的朋友,會有意和他們保持距離。
我明白在金錢/利益面前,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選擇,我不必一竿子打倒一船人。
今后一定多提醒自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Part two
上次讀M1,我多站在被教練者的角度,給自己照鏡子。
這次決定像吳導所說的,少用心,多用腦,多關注他人,少關注自己。
下面總結下學習體會,概括為三點:
1 夯實基本功,才是王道,寧愿慢一點。如下展開描述。
2 抓住機會,多刻意練習。
3 對我自己而言,拓寬知識面,積累企業實務,豐富人生體驗非常重要,這些可以為我的洞察力加分,也更易于與被教練者拉近距離。
CDCA看似簡單,其中卻蘊藏著對教練基本功的考驗,尤其在discover這個環節。
Connect
以前認為拉近距離多是靠尋找共同點、親和力、真誠等等,但發現吳導的connect里很少有這些,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專業和功力,贏得對方的信任。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鞭笞自己。
我們也可以通過對方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答案的公開程度等,驗證信任度有多少分。當信任度不高時,教練的節奏可能需要調整。
Discover
傾聽的能力,是大家認為自己做得不錯,實則多是在選擇性地聽、批判地聽,聽的過程中想打斷對方,用自己的預判給對方提建議。
“保持好奇心”非常重要,對對方感興趣,發自內心關心對方,發揮“共情”能力,而不是“同情”、給建議、或說些心靈雞湯。
聽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演繹/預判,并把這些當做事實,而未向對方求證。
聽的過程中,我們是否可以覺察到對方的動機、情緒和假設。
現在覺得聽的過程中真的很忙,如果足夠中立,其實沒有時間給我們分心、演繹。
有經驗的教練反應非常快,而菜鳥教練可能需要很長時間進行思索、理順思路,而給對話帶來冷場。
在傾聽的過程中,給對方做好“區分 ”,顯得非常關鍵。在此之前,教練本身需要很好地對下面這些要素進行區分:
6種領導風格;
向內看、向外看;
干擾的8個來源;
常見的不合理信念;
表情、聲調、肢體語言傳達的信息……
這就要求我們要有嚴謹的思維、敢于質疑、對概念形成深刻理解,對自己原來不擅長的方面進行反復練習。
同時,提問的藝術也需要我們不斷修煉。課堂上有不少同學說,自己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提問的問題稍有不同,結果大相徑庭。如何問有時會反映我們自己的領導風格。
我想后續我們需要多聽教練錄音,對比自己的和其他同學的,仔細推敲提問中的細節,對比不同問法帶來的不同結果,覺察自己的問題,不斷改進。
有時在合適的時機,做適當的停頓,運用“沉默”的力量,會比有形的問題更有啟發性,也需要我們仔細琢磨。
Choice
人生是你所有選擇的總和。
課堂上遇到個鮮活的例子,有個同學在死黨問題上陷入兩難抉擇,他已定好了死黨,但他心儀已久的人選也向他發出了邀請,他的信念里遵守承諾非常重要,因此他抱著些許遺憾,沒有換死黨。
回想過去,我背著挺重的包袱,自我價值感低,情緒管理能力弱,停止思考和學習,但其實我大可不必過成這樣。通過上次M1的梳理,我已開始慢慢接納自己,不再一味地尋求他人的認可,而迷失了自己。未來的路繼續知行合一,給孩子傳承更好的自己。
我也相信每個人有能力給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即使不是完美的選擇,是自己選的以后也不會后悔。
教練“看人之大”的眼光,是激勵被教練者突破自己的強心針。我曾見過吳導教練2個同學,吳導的顧問建議都讓他們大吃一驚,他們甚至有點心虛,覺得達不到這么高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他們的潛能區,能不能實現就看自己的選擇了。
教練認為不錯的選擇,被教練者雖然認同,但卻沒有這么行動,選擇權永遠在被教練者手上。若客戶未選擇教練推薦的方案,教練在后期的對話中需要有定力,不要對被教練者感到失望,調整自己繼續以被教練者為中心,也許這也是“與客戶共舞”的其中一個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