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登月證實美國登月造假
題文詩:
美國登月假與真,嫦娥奔月探其身,
嫦娥三號陷月塵,玉兔四號走月背,
宇宙茫茫心浩蕩,探月情懷一往深,
初心不改真情在,獨立自主步步高,
科學證偽求其真,絕假純真固童心,
科技無情人有情,人間至愛情永恒。
說起玉兔二號,全國人民一定不會忘記2013年的玉兔號月球車!
那次,玉兔號從嫦娥三號釋放到月球表面后,即將離開嫦娥號遠足探索。透過攝像機鏡頭,我們看到,這個純機械小車,做出了一個原地打轉的動作,立刻感動了14億中國人!
是的,誰說中國的科學家缺乏人文情懷?這是多好的真情流露與表達!
各位,這完全就是一個業已長大的孩子,在遠足前,向母親告別的濃情場面!沒錯,嫦娥萬里迢迢帶著玉兔前往月球,一路上極盡呵護,多像一對母子!
回想一下,我們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求學、工作,都曾經歷過多少次向母親的告別。母親總是對孩子不放心,眼神中有不舍,更有憂慮,然后孩子會在母親面前轉個圈,像是在說——
媽媽你看,我長大了,我好好的,沒事!
那個畫面實在太感人了,難怪無數人淚目!
??
筆者認為美帝登月造假最實錘的證據,是荷蘭研究人員檢測出美國送的月巖,是為地球上的普通木化石,價值不超過50歐元,是極為可恥的造假!
然后,有讀者向筆者提出了美國方面的解釋,這里介紹一下。
據英國媒體2009年8月29日報道,荷蘭阿姆斯特丹某博物館的研究人員證實,美國上個世紀60年代阿波羅登月計劃所取回,并贈予荷蘭的“月球巖石”為造假,其主要成分為石化木頭。
此樣本為1969年10月9日,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的3名“阿波羅11號”宇航員前往荷蘭訪問時,贈送給荷蘭前首相的禮品,重達89克。
但報道認為,阿姆斯特丹的假月球石事件,顯然并不是欺騙行為,問題都出在荷蘭國家博物館疏于核查上。
據該博物館發言人【艾克桑德拉·泛·蓋爾德】介紹,荷蘭國家博物館從前首相【威廉·德里斯】那里繼承了一塊月球石,并于1992年,同NASA一起對它的真偽進行核查。但NASA看都沒看,就告訴該博物館,說這“可能”是一塊月球石。而其實,上面的金色斑紋,并不符合月球石的特征。
那年,美國大使送出這塊巖石時,荷蘭前首相【德里斯】已退休11年。據【德里斯】的外孫說,他外祖父有十多年不在辦公室工作,1969年他幾乎又聾又瞎了,不過當時他的思維還很敏捷。
他說:“我猜他并沒聽到別人在說什么。他可能只是根據自己的猜測,判斷那是塊什么東西?!?/p>
在捐出那塊巖石之前,這個家族從沒對這個故事產生過懷疑,因為他們并沒有把這塊石頭看得多么重要,更沒想過它值多少錢??蓪嶋H上,當時黑市上一份紀念品的價格最高已經炒到了數十萬美元。
就是說,按照當時的做法,這個89克的所謂月球石,很可能一開始就搞錯了。
是的,很可能搞錯了。怎么搞錯的呢?事情是這樣的:
六次“阿波羅”任務,共獲得382公斤巖石樣本,大部分被保存起來。其中較小的巖石,交給研究人員進行研究,較大的巖石樣本,則用于展覽。當時,尼克松政府先后把宇航員從月球上收集的,近270塊巖石,分別送給了世界上130多個國家和美國50個州。
當時,阿波羅11號收集的,被當做禮物贈送給其他國家和領導人的每塊巖石樣本,重量大約只有0.05克,僅比一粒米大一些。所以按照這一說法,1969年美國大使送的所謂89克月巖,很可能是耳朵不好使的荷蘭前首相聽錯了。
而阿波羅17號收集的,被當做禮物贈送給其他國家和領導人的每塊巖石樣本,重量大約只有1.1克。咱們中國收到的應該屬于這種,據說目前還陳列在北京天文館里。
當然,所有禮物,都被放在塑料球體內,這樣既起到了保護作用,又便于觀看。
這樣,由于并非政府間行為,這塊假冒偽劣的“大月巖”,大家就可以不認賬,輿論熱潮也就很快過去了。這里,還補充一下一些美國專家的解釋。
根據此前查到的資料,盡管當時蘇聯的月球15號取樣器失敗了,但后續的月球16號、20號和24號取得了成功,三臺取樣器共取回了326克月壤和巖芯樣本。
然后在1970年,蘇聯用月球16號取回的3克樣品與阿波羅11號、12號帶回的各3克樣品進行了交換。
同位素分析結果顯示,阿波羅計劃帶回的最古老的月巖形成于45億年以前,比最古老的地球巖石還要早2億年;并且,成分與蘇聯探測器帶回的樣品非常接近。
顯然,在冷戰時期,最希望抓到“登月騙局”證據,能夠讓美國人丟臉的,正是蘇聯。然而,蘇聯的表現卻是加緊登月步伐、分享軌道參數、交換巖石樣本,并且樣本的分析結果也說明其來自月球。
這一切都表明,蘇聯并不認為美國登月是一場騙局。
好了,既然說到了蘇聯對美國的監督這個問題,那么,各位吃瓜群眾請開開腦洞:有沒有可能美蘇兩國唱雙簧,忽悠全世界呢?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在月球虹灣成功軟著陸,在著陸后釋放了玉兔號巡視探測車。但誰也想不到,玉兔在月面走了幾十米就走不動了!
怎么回事呢??
最初,我們都以為,是玉兔號的電動裝置不合格,但后來發現根本不是那么一會事!因為嫦娥三號和玉兔號自帶的探測設備檢測發現,登陸現場的月壤成分,和美國當年送給我們的1克樣品,完全兩碼事!
要知道,我們玉兔號的設計,最早是根據美國給我們的樣品大致成分,假象了場景,然后設計的行走系統。誰知道到了月球,才走了幾十步,玉兔號就明白了——
現場根本就不是美國給的成分數據!
而且,當年蘇聯公開宣傳過的月壤成分,也不對!這兩家伙,居然合伙忽悠了全球幾十年!
是的,他們曾經宣傳,月壤的成分和地球上的火山灰差不多;可玉兔號實地走了幾十步,才知道真正的月壤,與地球表面潛伏的泥沼差不多!我們按錯誤的場景設計的行走系統,當然很快陷落!
不過還好,吃一塹,長一智;這次咱們的玉兔二號,設計的月球巡游車,六輪驅動、四輪轉向,在月球上行走超級利索,666!
——給玉兔打call!
沒錯,這兩貨坑人!
當初,美國宣傳他們12個人上過月球,6次飛行共帶回來382公斤月表樣品,還滿世界“贈送”樣品.而另一個超級大國蘇聯,則號稱自己曾經在1972年-1975年,分三次帶回了300多克樣品!
而且當年,這兩貨還有模有樣地公開宣布過8個采樣地點的月壤成分?,F在看來,這兩家伙就是在唱雙簧!
記得嗎,多年來,全球吃瓜群眾都在熱議,這兩貨可能都沒從月球帶回來任何東西!但是,由于巨大的開支,難以想象的人力物力投入,誰都不能回頭!兩貨為了面子,為了給本國民眾一個交代,必須演下去。
因此很可能,這兩貨雖然表面不對付,但是在忽悠全球人民上,倒是有共同語言!所以筆者認為,他倆互不揭露,甚至相互為對方做偽證!
就是說,玉兔號2013年在月球上的實踐,實際上已經打了美蘇兩個大國的臉!乖乖,難怪我們看到的月壌是土黃色,而他們說是銀白色,黑色!
其實還有一個打臉。
請注意觀察,嫦娥三號著陸后,支腳盤在月壤上陷入的深度,是進去的。但是,對比一下阿波羅飛船當年在所謂的月球表面后陷入的深度,幾乎是零,就知道誰真誰假!
各位查看下圖,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至于阿波羅著地管腳周圍的緩沖橡膠,就更加貽笑大方了:月球表面零上100度,零下近200度的溫度,受得了嗎?!
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多年來,筆者閱讀了大量關于美帝登月造假的帖子,了解了正反兩方面的觀點,有一天忽然頓悟——
美國NASA這是故意在攪亂輿論!美國載人登月從未發生,當然也從未帶回來任何月壌,因為那些東西從地球上的隕石就能獲得。美蘇當年做過的,最多就是像我們現在這樣,派個飛船和月球車上去,從來就沒想著要回來!
還有個問題,一直是吃瓜群眾最大的疑問。
我們知道,任何從外太空返回地球的探測器,都不可避免的與大氣層發生劇烈的摩擦,從而產生極高的溫度。倘若沒有相應的防護措施,任何設備都會燒毀,宇航員也難逃厄運。
為了避免悲劇的發生,通常的做法是在返回艙的外部,加上一層“外套”。這層“外套”,采用抗高溫的燒蝕材料制成;飛船返回地球時,在劇烈摩擦產生的高溫下,這層外套就會開始汽化,從而降低核心溫度,保障設備和人員的安全。
但是,這種技術卻只能保證在第一宇宙速度下返回艙的安全。一般來說,近地軌道,如空間站,神舟飛船等,地面高度約為300~400公里;從這個高度上返回地球,在大氣層達到的速度,也就是第一宇宙速度左右,采用燒蝕材料“外套”是可行的。
然而,從38萬公里之遙的月球返回地球,返回艙則會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被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在這種速度下闖入大氣層,不管用什么樣的燒蝕材料,最后的結果都是:返回艙連人帶艙在降落地面以前,都燒的連渣都剩不下。
因此,這種情況必須用中國智慧!用“太空打水漂”進行減速,那是中國的絕技!
太空打水漂,顧名思義,就是返回艙在大氣層外沿,調整角度接觸大氣層,從而產生升力“躍起”。飛行器多次起伏,逐漸減速,直到載入大氣層時,其速度降至第一宇宙速度,從而經受住恐怖的高溫。
請注意,我們的嫦娥三號返回器,就是運用這一技術安全返回的。
知道嗎,美國依然不掌握這一技術,直到今天!
資料顯示:美國于2011年8月11日試射的“獵鷹”HTV-2飛機,在返回地球時,與地面失去聯系。實驗失敗后,美國隨后取消了這一項目。這表明,迄今為止,美國尚未掌握高超音速飛行器“太空打水漂”的技術!
那么,1969年的美國,又是如何保證宇航員安全的呢?難道他們是從蟲洞穿越過來的?——看來蘇聯人比老美還是實在點,至少沒有在攝影棚搞出個載人登月。
好了,這才是真正的實錘鐵證!
鑒于【阿姆斯特朗】假裝登月后,宣布月球屬于全人類,而不是美國獨占;我天朝一直非常克制,沒有立刻祭出“自古以來”大殺器。
現在呢,嫦娥多次成功奔月,估計快了。
問蒼茫地球,誰主沉???窮則擱置爭議,達則自古以來,呵呵,你懂的。XLW
中國首次干了一件事,徹底扒下美國遮羞布!
2019年的1月3日,對于太平洋對岸的很多人來說,驚喜不驚喜,意外不意外?
我們也不說你們美國幾十年前有沒有造假,哪幾次是造假的,只需一張圖甩出來,直接一劍封喉。
就你們那攝影棚里的月壤,顏色啊,還調得不夠好。
拜托你們美國NASA下次別用煤渣子了,買點好泥,花不了多少錢。
在2013年的時候,當年的Perry家族兄就已經在《月亮之上》系列文章里面提到過月壤顏色的問題。
當時他的原話是這樣:
嫦娥能夠飛行如此遠的距離進行預期目標點的精準完美著陸,這本身就是一種強大實力的體現,這也是對方所擔心的……
有興趣的伙伴可以接下來看看我們的兔子看到的月球地面的顏色和質地特征同某些國家看到的有什么區別,是灰的,還是黃的還是褐色的,別不是黃土高原的土吧,呵呵……
我們降落區域有些什么樣的特征,貌似非常平坦結實啊,月亮上的天空是怎樣的,呵呵,我以前其實也和大家提到過的,月球上看似顏色深的區域,并不單是光線陰影造成的,而這和我們的古老傳說以及我們降落點的選擇有著一定的聯系……
嗯,6年之后,你們現在都懂了吧。
地球上除我們這個文明之外的另外那個文明,在歷史上造假造得真是太不要臉了。從他們有文字記載開始,就特么在一路造假。
如果說我們頂多是文官集團偶爾刻意把屁股歪向自己這個利益群體,把對他們不好的皇帝和反腐官員寫成暴君和酷吏,那他們就真的是不要臉地大規模造假,如果對他們來說有什么是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這恐怕就是一項。
我們對他們了解的越發深入,不只是因為研究他們的歷史得出了突破,而是在做一些類似的事情的時候逐步發現事實完全不是他們說的那樣。
隨著我們了解得越多,很多拙劣的漏洞開始一個又一個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巧合的是,今天,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在京成立。
一號在賀信中指出,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
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希望我國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繼承優良傳統,整合中國歷史、世界歷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著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推動相關歷史學科融合發展,總結歷史經驗,揭示歷史規律,把握歷史趨勢,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我曾在文章里提到過的: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的前因后果,已經是被人為掩蓋和抽離掉大量細節的,這導致了嚴重的失真。
其實成立這個機構,主要的目的就是重新把那些被改掉的東西,力圖還原出更真實的一面。
當我們把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這三大體系搭建起來之后,一定會有更多的人發現,原來西方根本沒有歷史,只有偽裝成歷史的虛構小說。XLW
嫦娥四號著陸月球,十大看點告訴你到底有多牛!
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起飛,開始踏上奔向月球的旅程!
根據新華社消息,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發射成功現場(圖源:我們的太空微博)
它對中國探月、乃至整個人類探月,到底有多大意義?本文十大看點為你全方位解讀。
看點一:為什么選擇探測月球背后?
地球上每天都有無數人舉頭望明月,對著它發出各式各樣的感慨。但極少有人意識到,從他們第一次看到月亮至今,除了月亮“形狀”(月相)的變化,月球表面的“圖案”其實從來沒變過,甚至最早人類遠祖古猿看到的月亮和今人并無區別。
動圖:NASA的深空天氣探測衛星在150萬千米外日地拉格朗日點“定點”觀察而來的月球掠過地球,可以明顯看到月球只有一面對著地球(圖源:NASA)
道理很簡單:
通過億萬年的努力,巨大的地球把月球牢牢得實現了潮汐鎖定,使它圍繞地球一圈的公轉周期完全等于自身轉動。從地球上就只能看到當初它被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
雖然由于月球天平動和視差現象可以瞥見一小部分背面,但絕大部分都是看不到的。我們稱之為“月球背面”,在一些文藝作品中,還被藝術得稱為“月之暗面”。需要注意的是,月球背面也能被太陽照到,并不“暗”,只不過人類看不到而已。
看點二:“我選擇著陸月球背后,不是因為它簡單,而是因為它更難”
人類月球探測、甚至人類航天的巔峰就是大名鼎鼎的阿波羅登月工程,它留下了載入史冊的三句話:
肯尼迪總統說過兩句:“我們要在這個十年結束前,把宇航員送上月球,再安全送回來”,“我們選擇登月,不是因為它簡單,而是因為它很難”。
經過無數航天人的努力,終于在1969年7月20日,由阿姆斯特朗說出了最著名的那一句:“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
到中國嫦娥三號時,人類已經在月球正面有過20個著陸器,然而背面為0(圖源:Wikipedia)
但是,所有的阿波羅載人任務、甚至蘇聯和美國的其他無人著陸月球任務都集中在月球正面,對這里人類已經了解得非常多。
現在,不僅頂級科學家可以每天用激光精確監測地月距離和表面情況,普通天文愛好者也可以用望遠鏡了解月球正面的每一個月海、每一座環形山。阿波羅計劃甚至送了12名宇航員登陸月球正面、還帶回了382千克的單體樣本。
之所以一直探測正面、在正面著陸,卻從不去背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背面著陸的難度大大難于正面。
因為蘇美太空競賽的走向逐漸變成“耗資不菲但收獲有限”,二者先后放棄了月球探測。也給人類的月球探測留下了一個大挑戰:誰能成功著陸月球背面?我們要因為難,就不去了嗎?
嫦娥四號做出了回答:“我選擇著陸月球背后,不是因為它簡單,而是因為它更難”。
看點三:月球背后探測會給科研界帶來什么?
直接劃重點:
a.?月球背面幾乎全是環形山/隕石坑(97.5%),比正面多得多(69%),形成原因和目前的情況只有理論解釋,缺乏實地驗證;
b.?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是太陽系第二大超級隕石坑,早在1998年,NASA的月球勘探者號就發現這里存在水冰,而且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情況;
c.?嫦娥四號實際著陸地點位于該區域中部的馮·卡門環形山,它以錢學森的恩師的名字命名。這里經過了強烈碰撞,極可能曾經被熔巖淹沒,各類物質含量豐富,或許留有月幔最原始的成分,保留了月球最深層的秘密;
d.?“月球上氦三能量開發可供人類能源需求XX萬/億年”的說法,相信大家已經看過很多了,而理論上月球背面環境更容易產生氦三;
e.?月球背面有天然的“屏蔽”,沒有任何來自地球的輻射干擾,這意味著它有著無比完美的安靜環境做天文觀測;
f.?月球背面的月壤也極有可能與正面大不相同。
月球正面(左)和月球背面(右)看起來截然不同(圖源:NASA)
以上,基本意味著第一個實現月球背面著陸的探測器將會收獲眾多獨特的科研成果,對世界航天和天文界都將是巨大的貢獻。
看點四:月球擋住了,信號咋辦?
既然月球擋住了背面,就要布置一顆信號中繼衛星,為著陸器做準備和全程信號支持。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NASA就一直在提設想、論證,但從未實踐過。目前,中國已經完成了這一任務:早在今年5月份,就成功部署了“鵲橋號”中繼衛星,在月球背后6.5萬公里之外的地月拉格朗日二點附近Halo軌道簇上運行。
鵲橋號中繼星與地球、月球的軌道關系(圖源:吳偉仁等)
這是人類歷史上首個月球信號中繼衛星,架起了地球和月球背后的“鵲橋”,它將全程見證嫦娥四號的探測過程,也將負責嫦娥四號的全程通信。
看點五:著陸區域到底有多復雜?
月球背面隕石坑密布、尤其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地形和高程圖異常復雜,對各種配合著陸傳感器的系統要求很高。尤其是高度方面的變化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次著陸,最大落差高達16.1千米。馮·卡門環形山屬于其中一塊核心區域,對嫦娥四號而言,相當于翻越崇山峻嶺來找它。
如果把此前探測器在月球正面的著陸情形描述為小船輕輕劃過湖面,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的著陸就好比在風暴洋中沖浪,難度不可同日而語。
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地形圖復雜程度遠超其他地方,圖中標注處即馮·卡門環形山(圖修改自:Garrick-Bethell?and?Zuber)
為了成功著陸并釋放月球車探測,所克服的難度和意義可想而知。
看點六:為什么四天就到月球,還遲遲不著陸?
嫦娥四號早在12月8日就出發,使用了我國目前深空探測的最強火箭長三乙改III型。3.8噸重的它僅花了4天14時16分就完成了發射、軌道校正、近月制動、進入工作軌道,是四次主要任務中最短的一個。但依然等到了2019年1月3日才進行著陸任務。
為什么需要這么長的時間呢?
是為了等待時機。
月球被潮汐鎖定,自轉與公轉相同,導致它的一天就是一年,一半是黑夜一半是白天。換做地球時間就是近14天交替的白天黑夜。在進入月球軌道后,嫦娥四號一邊測試儀器,一邊等待月球進入白天,畢竟它的主要能量來源是太陽能。
光線照射形成的影子,也是著陸時判斷地形的重要圖像參考(圖源:NASA)
另一方面,由于降落地點處于南極附近,它需要逐漸調整軌道傾角才能經過這里,比較耗時。同時,也要等待太陽光照在月球的角度達到理想的狀態,這樣所有的地貌都會有比較清晰的陰影,最大程度輔助光學設備選擇并定位著陸地點。
網上有說法是,阿波羅登月的選擇時間參考了中國的傳統歷法——農歷,某種程度上,這個說法挺有道理,因為農歷與月相一致,月相又說明了月球上太陽光照情況。這是登月設備的重要參考。
看點七:嫦娥四號著陸怎么“走位”?
由于降落的難度大大增加,嫦娥四號的著陸方式也將作出改動。由于著陸地的獨特地貌特點,它的避障需求遠高于其他著陸任務。
嫦娥三號和四號動力下降過程對比(圖源:李飛等)
可以看出,在進入準備階段后,嫦娥四號的軌跡不降反升,而后進入一個幾乎要實現長距離垂直下降過程,期間完成避障、懸停、精避障、緩速降落全過程,難度極大。這么一個復雜的“走位”,對自主導航制導與控制要求極高。
看點八:嫦娥四號的能量怎么來?
采用太陽能電池板和充電電池組合,是很多月球探測器的基本配備。在(月球)白天,月球上太陽能極其充沛,太陽能電池板充電,剩余電能儲蓄下來,所有系統正常工作。晚上能量不足,只能冬眠或降低工作強度。我國的嫦娥三號和玉兔號任務,以及蘇聯、美國諸多無人探測器,大都采用這個方案。
2013年12月2日發射的嫦娥三號和玉兔號月球車,它們能量主要依靠太陽能電池板(圖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為應對夜晚過低的溫度,探測器還需要攜帶放射性同位素元素钚-238,它的半衰期長達88年,會源源不斷釋放熱量,做保溫用,嫦娥三號即是如此。
與此同時,它的熱量也可以收集起來用以發電,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核電池”,太陽系的五個使者:先鋒十號、先鋒十一號、旅行者一號、旅行者二號、新視野號,皆是依靠它實現了深空之旅。
而在嫦娥四號上,中國將首次實驗自己的“核電池”技術。盡管它不是最主要的能量來源,但這個突破已經意義重大。
看點九:逆襲的備份!
嫦娥四號原本是嫦娥三號的備份版本,但毫無疑問,目前它的科學和工程目標都大大超出了前者。在嫦娥四號動力下降過程中,它需要鵲橋號配合完成全部動作,這就要求對星上傳感器和核心降落輔助設備進行全新升級。
月面微型生態圈,帶有馬鈴薯、蠶、擬南芥和生命支撐系統(圖源:重慶大學)
基于過往經驗,嫦娥四號對月球車進行了一定改進,以期延長使用壽命,擴大科研成果。太陽能帆板系統也升級為高效三結砷化鎵材料,能量來源更強勁。對嫦娥三號已有的測月雷達等設備進行升級。
此外,在科學儀器上,為充分利用月球背后的“干凈”天文觀測條件,它新增了探測中子及輻射劑量、低頻射電和中性原子等一系列設備。除了科研,它還攜帶了一個以科普為主要目標的月面微型生態圈,里面有幾種生物,也是人類首次進行月面生物實驗。
看點十:國際合作大突破
嫦娥探月工程作為中國最具標志性大型科學研究項目之一,在擴展中國航天國際影響力、甚至直接促進國際合作方面的意義對我國而言是無可取代的,而嫦娥四號任務(本質上鵲橋號中繼衛星也屬于嫦娥四號任務的一部分)更是為中國航天邁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嫦娥四號任務的火箭整流罩上有眾多國際機構,可以看出這是個高度國際化的任務(圖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在科學方面,低射頻電探測儀是與荷蘭合作,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是與德國合作,中性原子探測儀是和瑞典合作,月球小型光學成像探測儀是與沙特合作。
在任務成功后,嫦娥四號收集來的一手科研數據將會對外全部公開,歡迎全世界科學家共同研究。一言以蔽之:嫦娥工程是近些年中國航天在國際上最大的一張名片,造成廣泛影響的同時,也在行業內外得到了很多關注,是我國航天對外開放吸引合作的最佳平臺。
因而,眼前的嫦娥四號,不僅是中國的,更是全世界的。它的科學和工程意義,對整個人類而言都是重大突破。
揭秘嫦娥四號月背之旅:攻克三大挑戰終抵"蟾宮后院"
1月3日,嫦娥四號在舉世矚目之下成功踏上月球背面,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此前,嫦娥四號已經飛越38萬公里,一路走來,歷盡艱辛。
嫦娥四號探測器包括兩器一星,即月球軟著陸探測器、月面巡視探測器、“鵲橋”中繼衛星,飛行過程則包括發射、地月轉移、環月、動力下降等階段。這其中每一步面臨的挑戰都不可小覷。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兼副總設計師張玉花表示,不管是地球與巡視器間的通信延時,還是月球背面著陸區的地形崎嶇,抑或是沒有光照的漫長月夜,都將考驗嫦娥四號著陸器和巡視器。好在,落月這一步已經順利走完。
挑戰一:至少數分鐘的通信延遲
月球的一面對著地球,而另一面則永遠背對著地球。嫦娥四號任務與嫦娥三號任務的首要不同,就在于探測器降落地點由月球正面改為了月球背面,這就使得探測器與地球的直接通信信號受到月球遮擋,必須通過“鵲橋”中繼星進行信號中轉。
2018年5月21日,八院研制的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鵲橋”中繼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衛星隨后進入環繞地月L2點的使命軌道,為后續著陸器、巡視器與地面站之間的測控和數據傳輸提供中繼服務。
隨之帶來的問題是,地球與巡視器間的通信延時大大增長。
張玉花說,在動力下降過程中,著陸器不能對地直接通信,只能通過中繼星進行上下行操作,這些都是此次任務的難點。
八院804所測控分系統主任設計師汪瑩也提到,不同于嫦娥三號任務時,科研人員可以在監控屏前實時觀察到巡視器對指令的執行狀況,此次從指令發出到行動圖像傳回,至少有數分鐘的延遲,對于巡視器的移動和機構活動有較明顯的影響。
科研人員為此計算并設定了巡視器每項行動的最大耗時,連同每次行動指令一同發送,同時賦予巡視器一定的自主功能,以便有效應對可能的突發狀況。
汪瑩告訴記者,與嫦娥三號巡視器相比,嫦娥四號巡視器測控數傳分系統不僅要承擔與著陸器的數據通信的功能,還要與中繼星進行遙測和數據傳輸,這就要求測控數傳分系統充分考慮冗余設計,提高系統可靠性。
挑戰二:漫長月夜靠誰供給能量
一個月夜相當于地球上14天。同時,月夜最低溫度可達到零下180攝氏度。
在沒有光照的漫長黑夜里,對于依靠太陽能提供能量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巡視器,如何憑借自身存儲的能量,安全度過月夜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科研人員提出休眠喚醒的概念:當太陽緩慢地升起時,著陸器和巡視器將開始忙碌的14天工作——著陸器在原地實施科學探測,巡視器則“東奔西走”開始探測。
而當月夜降臨時,巡視器會為自己找好棲身之所,收起桅桿,合上太陽翼,開始休眠。一直到太陽照射到月球車太陽翼的電池片上,喚醒“沉睡”的巡視器和著陸器,開啟又一次勘測。
探月工程太陽電池電路負責人陳城透露,嫦娥四號采用了三結砷化鎵太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大大提升。而且,新電池降低了太陽電池片的厚度,為太陽電池“減重”了10%。
挑戰三:著陸區地形崎嶇撞擊坑大且密
嫦娥四號著陸區是位于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馮·卡門撞擊坑。張玉花說,嫦娥三號的虹灣著陸區整體地形平坦,與之相比,嫦娥四號著陸區地形比較崎嶇,撞擊坑大且分布密集,這就對探測器著陸區的選擇和著陸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巡視器還要面對月球表面晝夜溫差變化大、低重力環境以及細小微塵的污染等問題。
比如,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科研人員要針對這種低重力環境,對巡視器的移動速度、距離、越障能力等狀態和參數進行充分的地面力學分析和驗證,并結合月面散落的隕石和撞擊坑的狀態,使其具有一定的障礙識別和自主避障能力。
張玉花告訴記者,在整個任務過程中,科研團隊為巡視器定義了感知、移動、探測、充電、安全、月晝轉月夜、休眠、月夜轉月晝7種工作模式,以應對不同的月面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