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
《社會心理學》
【全書結構框架】
如圖所示
【第一章主題】
初識社會心理學
【第一章內容】
1.為什么要學習社會心理學?
學習社會心理學對我們有如下幫助:
(1)認識自己
對自我的認識和探索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在心理學的范疇中,詹姆斯作為美國心理學的鼻祖,將自我置于心理學研究的中心位置。在現代心理學的框架中,自我已經成為心理學研究的前沿課題,對自我的研究是社會心理學的核心內容之一。特別是伴隨著文化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文化對自我的影響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心理學家的關注。社會心理學家對自我的分類以及對自我概念的測量,使得我們能夠更好的認識自己。
(2)認識他人
我們對他人的認識,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從對方的人格特點出發,知道對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二是從情境出發,知道他人在什么樣的情境之下會有什么樣的表現。社會心理學非常強調從第二個方面去認識他人,主流的社會心理學家曾經把這一規律看作是社會心理學的第一公理:在人和情境之間,外部情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大于內在個人特點的影響。
(3)認識社會
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我們生活的社會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常常決定的我們個人的行為選擇。通過學習社會心理學,我們能夠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的特性以及在這樣的社會中個人可能的反應,從而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適應社會。
(4)認識生活的價值
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一直是人們不斷爭論的話題,社會心理學從個人和社會的角度深入地探討了人類生活的價值。
對現在的人而言,生活的意義不在于有錢或者名聲響亮,而在于在四個方面比較有優勢:
一是能夠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夠決定,而不是由他人決定;
二是能力:能夠有足夠的實力把自己決定或者他人交給的任務完成;
三是關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起密切的聯系,而不是孤軍奮戰;
四是自尊: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和積極的評價。
2.什么是社會心理學?
(1)定義
關于社會心理學的定義國外學者和國內學者對此作出了不同的定義。
作者認同的定義是: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社會行為以及發展規律的科學。
(2)社會心理學與常識
社會心理學的知識與常識有著緊密的聯系,與其他社會科學的知識一樣,社會心理學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識說明,但是常識未必就是正確的。
之所以與常識不同,是人類行為的非理性特征有著緊密的關系。因為人的行為并不是完全有意識和與理性指引的,引發行為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意識的。除此之外,社會心理學與常識的不同,還表現在意識形態對社會心理學的影響上。盡管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似乎不帶有意識形態的成分,但是由于社會心理學家所研究的問題的特殊性,還是或多或少會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社會心理學研究從來就離不開價值觀,不論是在選題、干預社會行為以及推廣應用方面,社會心理學家所具有的價值觀都起著重要的影響。
(3)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三個領域
? ? ? 1)個體過程
個體過程主要涉及與個體有關的心理與行為研究,到目前為止這個領域主要研究課題包括:成就行為與個體的工作績效、態度以及態度改變、歸因問題、認知過程與認知失調、個人知覺與自我意識、個體的人格與社會發展以及應激和情緒問題。
? ? ? 2)人際過程
這個領域涵蓋了人與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領域,研究的課題主要包括:侵犯和助人行為、人際吸引與愛情、從眾與服從、社會交換與社會影響、非言語的交流以及性別角色與性別差異。
? ? ? 3)群體過程
群體過程從宏觀環境與群體的角度研究人類心理與行為問題,這個方面的研究包括:跨文化的比較研究、環境心理學、團體過程與組織行為、種族偏見與倫理問題以及健康心理學。
這些內容將會在后續的內容中詳細地講解到。
【書籍】
《社會心理學》
作者:侯玉波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22780-0
【全書結構框架】
一、概論
二、社會思維
? ? 1.自我概念
? ? 2.社會認知
? ? 3.社會態度
三、社會關系
? ? 1.人際關系
? ? 2.社會行為
四、社會影響
? ? 1.社會交換
? ? 2.社會影響
五、社會心理學分支
? ? 1. 團體心理與行為
? ? 2. 健康心理學
? ? 3.文化心理學
? ? 4.積極心理學
【第二章主題】
? ? 社會思維
【第二章內容】
? ? 自我概念
1.定義
? ? ? 自我也叫自我意識,是社會心理學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
? ? ? Higgins提出的自我差異理論,說明了自我概念的內涵。個體知覺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個部分:理想自我、應該自我和實際自我。理想自我是指自己和他人希望自己在理想狀況下,將成為什么樣的人。應該自我是認為自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實際自我是指現在是什么樣的人。
? ? ? 在Higgins看來,理想自我和應該自我具有自我指引的作用。其中理想自我指引著個體對目標的追求,而應該自我使得我們回避一些目標。實際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存在的差距會促使人們縮小二者之間的距離,如果沒有縮小這種距離的話個體會產生沮喪的情緒,而不能縮小實際自我和應該自我之間的距離的話,則會引發憤怒的情緒。
? ? 個體自我概念的構建于以下四個方面有關:
一是從自己的行為推斷自己;
二是從他人的行為反應推斷自己;
三是通過社會比較推斷自我;
四是通過自我意識來推斷自我。
? ? ? 在理解個體自我概念建立過程的時候,社會學家米德提出的社會互動理論給我們提供了另一條思路。按照米德的觀點,社會生活中人們之間有意義的交流導致了自我和社會現實的整合,自我就是一個通過行為展現自己時使用的符號。自我概念就是一個人用來定義自己思想和情感的總和。
2.與自我相關的概念
(1)自我圖式
? ? 自我圖式是指我們用來組織和移植隱喻自己有關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在Markus和Wurf看來,自我圖式構成了我們的自我概念,它可以幫助我們分類和提取經驗。
(2)自我覺知
? ? 自我覺知是指把個體把自己當做注意對象時的心理狀態。根據自我覺知理論,當我們將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時,我們會根據自己的內在標準與價值觀來對自己現在的行為進行評價和比較。
? ? Buss把自我絕知分為內在自我覺知和公眾自我覺知。前者是指個體對自己內部特征和感受比較重視,而后者則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較在意。內在自我的人,堅持自己的行為標準與信念,不太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外在自我的人更看重外界,他人的影響與反饋,在乎外在的行為標準。
(3)自尊
? ? ? 自尊是人的自我概念中與情緒相關的內容,它指一個人如何肯定和贊揚自己,是自我評價的重要維度。自尊是個體對自己整體狀況的滿意水平,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在心理學家看來,擁有自尊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標志。
? ? 自尊的確立,有兩種方法:
一是讓個體有自己控制環境的成功經驗。
二是讓他人對自己有積極的評價。
? ? 提高自尊的方法:
? ? 1)學會用自我服務的方式去解釋生活;
? ? 2)用自我障礙的策略為失敗找借口;
? ? 3)使用防衛機制否認和逃避消極的反饋;
? ? 4)學會向下比較以及采用補償作用;
? ? 5)在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受到懷疑時,轉到自己擅長的活動中去。
(4)自我提升和自我確認
? ? 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或者自我強化,它是指個體以一種有利于對自己做正面評價的方式收集和解釋有關自我的消息。自我確認是指個體尋找和解釋情境,以證實自我概念的過程。自我認識過程是尋找那些與自我概念一致的外部評價性信息。
(5)自我效能
? ? 自我效能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務的信念,是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班杜拉最先提出的概念。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反應了一種積極思維的力量,在他看來,人對自己能力與效率的樂觀信念可以獲得巨大的回報。自我效能感較高的人的行為更有韌性,他們較少焦慮和抑郁,他們活的更健康且有更高的學業成就。
(6)自我表演
? ?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它是指人們在別人對自己形成印象時所做的顯露。自我表演的策略有:自我抬高、顯示、謙虛、懇求、恫嚇和逢迎。
(7)自我障礙
? ? 自我障礙是指人們提前準備用來解釋自己預期失敗的一系列行為。由于人們對自我的形象很關心,所以毫無疑問,當失敗可能會出現時人們會采用自我障礙的方式來擺脫可能出現的困境。使用這種策略,如果失敗了,就可以使得他人不把我們的失敗歸結于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歸因。
(8)自我檢控
? ? 自我檢控是指人們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通過觀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線索,來對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說根據別人的表現來決定自己的行為。
(9)自證預言
? ? 自證預言也叫自我實現的預言,它是指我們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到對方的行為,使得對方按照我們對他的期望行事。在教育領域有廣泛影響的羅森塔爾效應就是一種自證預言。
(10)體像
? ? 體像是用來描述與個體對自己軀體知覺有關的現象的總稱。對于體像的解釋,社會和人格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行為和態度與自我及社會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軀體經驗是自我的一部分,而精神分析學者則把軀體經驗看成是人格過程的反應。當一個并不胖的人認為自己胖的不得了的時候,就認為這個人與外部世界的界限不清。
3.自我偏差
? ? ? 自我偏差有四點:
一是焦點效應;
二是自利偏差;
三是盲目樂觀;
四是虛假一致性和虛假獨特性。
? ? ? 焦點效應指的是人們在自我觀察的時候,會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直覺的高估別人對自己的注意度的現象,它是我們自我認知的一種偏差。
? ? 自利偏差也稱為自我服務偏見,當人們加工和自我有關的信息時,會出現一種潛在的偏見,我們一邊輕易地為自己的失敗開脫,一邊欣然接受成功的榮耀。在很多情況下,人們覺得自己比別人好。
? ? 自利偏差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倫理道德、工作能力、聰明才能、孝順父母和擺脫偏見。
? ? 盲目樂觀,人們對自己的認識有時候會出現盲目樂觀的傾向。人們對未來生活世界盲目樂觀,部分是因為他們對別人的命運相對悲觀。
? ? 虛假一致性和虛假獨特性
? ? 我們過高的估計別人對我們的觀點的贊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場,這種現象被稱為虛假一致性效應。能力方面,當我們干得不錯或獲得成功時,虛假獨特性效應則會更容易發生。人們傾向把自己的智慧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尋常的,以滿足自己的自我形象。
4.自我與文化
獨立型自我與依賴型自我
? ? Markus和Kitayama在關于自我論述中,提出獨立型自我和依賴型自我。獨立型自我是指個體的自我,是獨立的、獨特的,強調個體穩定的內在品質。依賴型自我是指個體的自我,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他人相聯系的,強調個體和他人的關系。獨立型自我保持一種獨立性,依賴型自我則擁有更多的公共成分,與他人的區分度相對較低,與其它一些重要的個人或團體內成員互相有一定的重合。
【書籍】
《社會心理學》
作者:侯玉波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22780-0
【全書結構框架】
一、概論
二、社會思維
1.自我概念
2.社會認知
3.社會態度
三、社會關系
1.人際關系
2.社會行為
四、社會影響
1.社會交換
2.社會影響
五、社會心理學分支
1.團體心理與行為
2.健康心理學
3.文化心理學
4.積極心理學
【第三章主題】
? ? 社會關系
【第三章內容】
? ? 人際關系
? ? 人際關系是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結成的心理關系,它表現在人們對他人的影響與依賴。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眾多的心理學研究表明,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可以使我們克服生活中的寂寞,而且人際關系所提供的社會支持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
? ? 這種關系的強調有好有壞。比如由于強調與他人的聯系,使得人們比較強調團體的利益與和諧。另一方面這種對人際關系的強調,又使得人在任何事情上都依賴關系,從而使整個社會受到損害。
? ? 我們從心理學研究的角度論證分析人際關系的問題,主要討論到人際吸引等問題。
? ? ? 一、人際吸引
? ? 人是社會性動物,與他人進行有意義的交往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前提。在對大猩猩和猴子的比較研究顯示,這種親和需求存在的生物基礎,也就是說人們尋求與他人交往、交朋友,并進一步發展成為親密關系的傾向源自于自身生存的遺傳特質。為了生存,人們需要和他人交往。
? ? (一)人們互相吸引的兩個原因
? ? 1.人類天生就具有親和動機
? ? 親和動機是親和需求和親密需求這兩種動機的合稱,其人類和他人在一起,并不斷發展親密關系的動機。親和需求是指一個人尋求和保持許多積極人際關系的愿望。親密學求職人們追求溫暖親密關系的愿望。
? ? 人類的親和動機于兩個方面的因素有關:第一個因素是與社會比較有關,它強調人們通過社會比較獲得有關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認識。? ? Schachter用社會比較理論解釋這種現象。人們之所以與他人親近,是為了拿自己的感覺,與其他在同樣情境下的人進行比較。Miller進一步認為人們不僅通過社會比較來判斷自己的能力和自我概念,而且通過它獲取有關自己情緒甚至朋友選擇方面的信息。
? ? 人類具有親和力需求的第二個因素與社會交換有關,它強調人們通過社會交換獲得心理與物理酬賞。按照社會交換理論的觀點,人們會盡量尋求并維持酬賞大于付出的人際關系。親和需求可以提供六種重要的酬賞:依戀、社會整合、價值保證、可靠地同盟感、得到指導及受教育機會。
? ? 2.克服寂寞
? ? 人們互相吸引的第二個原因是為了克服寂寞。心理學對寂寞所作的定義是:指當人們的社會關系缺乏某些重要成分時所引起的一種主觀上的不愉快感。
? ? 心理學家把寂寞分為情緒性寂寞和社會性寂寞,前者是指沒有任何親密的人可以依戀而引起的寂寞。后者則是指個體缺乏社會整合感或缺乏由朋友或同事等所提供的團體歸屬感時產生的寂寞。
? ? 當談到寂寞的時候我們還需要弄清楚它與孤獨的不同,孤獨是一種與他人隔離的客觀狀態。孤獨可以是愉快的和不愉快的,但寂寞是不愉快的。寂寞和孤獨之間沒有任何必然的關聯。
? ? 寂寞對人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一個人經歷長期寂寞,有時也叫慢性寂寞,他的生理和心里健康將會受到影響。在寂寞與青少年問題結合在一起的時候,著重分析了父母離異對孩子寂寞感的影響。
? ? 父母離異的孩子長大后比較容易感到寂寞。而且孩子的寂寞感與父母離婚時孩子的年齡有關。如果父母離異發生在孩子六歲以前的話,寂寞更可能在孩子身上發生,因為較小的孩子長將父母的利益歸于自己身上,雖然這是不合理的信念,但孩子們卻相信是自己的原因是父母離異。這種傾向在學齡前兒童身上尤為強烈。但如果父母離婚時孩子年齡較大,他們通常能理解父母離婚并非自己的過錯。還有一點原因是與這些孩子對待他人的態度有關。父母離異的孩子可能會將他人視為排斥性的及不可依賴的。他們常常認為父母是不值得尊敬,令人挫折的。因此,他可能將會將這種知覺概化到一般人身上。認為其他人也不值得信賴,人際關系不可靠,不愿與他人交往,從而產生寂寞感。
? ? 對人們寂寞感有影響的因素還包括:婚姻與經濟狀況、年齡因素和人格因素。
? ?
? ? ? 心理學家認為,寂寞與社交技巧有著更緊密的關系。如果想要克服寂寞,首先需要提高人們的社交技巧。
提高社交技巧的方法有:
一是提高對他人的關注;
二是培養自己認識并遵從社會規范的能力。
(二)人際吸引的基本原則
? ? ? 第一印象最重要的維度是評價,那么為什么我們喜歡一些人,而不喜歡另外一些人?最普遍的答案是,我們喜歡那些能給我們好處的人。學習理論與誘因論提出的吸引原則說明了這個問題。
? ? 1.強化原則
? ? 強化是學習理論的基本原則,用在人際吸引上就是我們喜歡能給予我們籌上的人討厭給我們懲罰的人。
? ? 2.社會交換
? ? 人們是否喜歡某個人,取決于我們和這個人交往時對成本以及收益的評價。人們所知覺到的一種關系正性和負性程度取決于:一自己在這種關系中所得到的收益;二自己在這種關系中所花費的成本;三對自己應得到什么樣的關系和自己能夠與他人建立一個更好關系的預期。
? ? ? 然而社會交換理論也會有一些例外的情況。比如在某些情境下人們并不愿做那些在關系中收益最大的人。關系滿意度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關系中的公平程度。 按照公平理論,當我們在關系中體驗到的收益和成本之比大致與辦理體驗到的相等是我們是最快樂的。
? ? 3.聯結原則
? ? 我們喜歡那些與美好經驗聯結在一起的人,而厭惡那些與不愉快經驗聯結在一起的人。
? ? (三)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 ? 1.個人特質
? ? 一個人的某些特征會決定他是否受人喜愛。一般來說,人們認為一個人是否真誠決定了我們是不是會喜歡這個人。
? ? (1)個人的溫暖
? ? ? 溫暖是影響我們形成對他人第一印象的主要特質。什么因素讓人溫暖呢?當人們對其他人有正性態度是便表現出溫暖而溫暖的人較受人歡迎。
? ? (2)能力
? ? 人們往往比較喜歡有能力的人能力所涉及的范圍很廣,比如智力,社交技巧等。有時候聰明的人較受歡迎,但有時候過于完美反而引起他人不舒服。有一個有趣的結論就是當完美的人犯了一點點小錯誤時,比他毫無失誤更受歡迎。
? ? (3)外表的吸引力
? ? ? 人們最容易注意到的是他人的外表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漂亮的人更招人喜愛。
? ? ? 2.相似性
? ? ? 人們傾向于喜歡在態度,價值觀,興趣被剪輯,人格等方面與自己相似的人。
? ? 3.互補性
? ? ? ? 在戀愛與婚姻關系中人們有時候喜歡與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
? ? 4.熟悉性
? ? ? ? 熟悉性也會對人際吸引起作用。熟悉線導致喜歡的最常見的現象就是曝光效應,某個人只要經常出現在你的眼前,就能增加你對他的喜歡程度。
? ? 5.接近性
? ? ? ? 與他人住得近,也是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之一。接近性為什么能引起喜歡呢?首先接近性能增加熟悉下兒岳樹興喜歡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次,接近性也與相似性有關,在有選擇的情況下人們往往選擇在某些方面與自己相似的人為鄰居。
【書籍】
《社會心理學》
作者:侯玉波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22780-0
【全書結構框架】
一、概論
二、社會思維
1.自我概念
2.社會認知
3.社會態度
三、社會關系
1.人際關系
2.社會行為
四、社會影響
1.社會交換
2.社會影響
五、社會心理學分支
1.團體心理與行為
2.健康心理學
3.文化心理學
4.積極心理學
【第四章主題】
? ? 社會影響
【第四章內容】
社會影響
社會影響它的本意是指運用個體或團體的社會力量,在特定的方向上改變他人態度和行為的現象。
這里所說的社會力量是指影響者用以引起他人態度和行為發生變換的各種力量。它的來源非常廣泛,既包括與社會地位相聯系的各種權力,也包括源于被愛和受尊敬的影響力。
我們大家都知道,如果我們要在網上購物的話,我們先找到有購買意向的產品。然后觀看之前老顧客對已購買產品的評價和反饋信息,這些評價就會影響到我們對該物品的購買意愿和決策。以及有一些明星代言的產品,他們就是運用自己的社會力量改變他們的粉絲在購買類似物品時的第一意愿。
(一)社會影響的表現
我們時刻感受著來自社會和團體的影響,這些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的生活。團體生活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方式,接受團體的影響,對客體來說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團體對個體行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這些影響主要體現在人類生活的許多方面。
1.社會促進
社會促進是指人們在有他人旁觀的情況下,工作表現比自己單獨進行時更好的現象。舉個例子來說,比如你在學習時你自己學習就不如你在圖書館學習更有動力。
2.社會懈怠
社會懈怠是指在團體中,由于個體的成績沒有被單獨加以評價,而是被看做一個總體時所引發的個體努力水平下降的現象。舉個例子,當人們一起拉繩子的時候,平均拉力要比一個人單獨拉時的平均拉力小。社會懈怠現象的產生與責任的分擔有關。
3.去個體化
團體對個人行為影響的另一個例證就是去個體化現象,它是指個體喪失了抵制從事與自己內在準則相矛盾行為的自我認同,從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會做出的***行為。去個體化現象是個體的自我認同被團體認同所取代的直接結果。
現在正在舉行的世界杯,有些球迷因為自己球隊輸球而聚集在一起鬧事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做出自己平時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比如說砸商店、燒汽車等。匿名性是去個體化行為的關鍵,以及自我意識降低,也是去個體化現象產生的原因之一。比如球迷砸商店,一群球迷在一起砸的,具體是誰砸的也不清楚。這個事件的責任進行了分散,要賠大家一起賠償。
(二)從眾、順從和服從
社會影響最直接的表現是它對人類行為有著重要的決定作用。受到這些影響的行為從程度上來看大致可分為從眾,順從和服從。
1.從眾
從眾是一種在壓力之下發生行為改變的傾向。
關于從眾有一個經典的實驗研究,也就是Asch的線段判斷實驗。
當志愿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被試來到實驗室的時候,看到六名與自己一樣參加實驗的被試已經在等著了,實際上這六個人是Asch的實驗助手。只有剛進來的大學生是全場唯一的實驗觀察對象。當被試大學生和這六個人圍著桌子坐下之后,Asch給出兩張圖片,第一張圖上只有一個線段,另一張圖上有三條線段,讓他們從有三條線段的圖片中找到和第一張圖片上線段長度相同的線段。在前兩輪實驗中,實驗助手選擇了正確的答案,但從第三輪開始,實驗助手一致性的選擇了錯誤的答案。在這種情況下,被試會不會從眾呢?有多少人從眾?有多少人不從眾。結果發現,盡管人們的從眾程度不同,但是總體上講,至少有33%的被試會從眾。
首先影響從眾的因素與個人的自身特征有關,如果是一個內在自我意識比較強的人,他往往不會去從眾。而一個以他人的要求與期望作為自己行為標準的人來說,從眾的可能性會更大。以及個體保持自身獨特性的需求和個人控制愿望也會影響到從眾。
其次情境因素對從眾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一是團體的規模;
二是團體的凝聚力;
三是團體的社會支持。
團體規模,在Asch的實驗中,實驗助手在三到四人時從眾的比例是最大的。當一個團體凝聚力越大的時候,從眾的壓力也會越大,因為要與團體保持一致性。團體的社會支持則會通過降低規范性的社會影響而減少了人們的從眾行為,在開會做決策時,如果有人支持你的觀點,你就會更容易堅持,而不會輕易放棄。
最后一個因素就是文化。最典型的對比就是個人主義國家與集體主義國家的人們,他們從眾的概率是大為不同的。代表的例子有美國和日本。在日本與其他人保持一致,不是軟弱的表示,而是忍耐、自我控制和成熟的象征。但是在美國的個人主義社會中人們并不贊賞屈從于同伴壓力之下。因此,在個人主義看來,從眾一詞往往含有消極的價值判斷。
【全書結構框架】
一、概論
二、社會思維
1.自我概念
2.社會認知
3.社會態度
三、社會關系
1.人際關系
2.社會行為
四、社會影響
1.社會交換
2.社會影響
五、社會心理學分支
1.團體心理與行為
2.健康心理學
3.文化心理學
4.積極心理學
【第五章主題】
團體心理與行為
【第五章內容】
團體心理與行為
團體生活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生活在團體之中,人類的心理和行為必然要打上團體的烙印。以東西方差異為例,兩種團體生活方式的差異,決定著生活于其中的人們總的種種不同,因此了解團體生活的特征及其對個體的影響,對人類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團體定義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團體的含義是什么樣的?在心理學中,團體是指由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人組成的集合,團體的成員間通常有面對面的接觸和互動的可能性。最典型的例子來說,螞蟻私塾的大家在一起就是一個團體,大家能夠彼此互動且相互影響。
2.團體的心理功能
團體生活對人類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團體給人們提供了重要的心理保障,團體對人個人心理方面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歸屬感:成員所具有一種屬于自己團體的感覺。比如落葉歸根就是個人歸屬感的體現。人們正是因為具有了團體歸屬感,所以才會產生一系列獨特的情感。比如一些民族情感,國家情感,甚至是家庭情感。一個人不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他都會尋找歸屬。
(2)認同感:指團體成員對一些重大事件與原則問題的認識與團體的要求相一致個體往往把團體作為自己社會認同的對象。尤其是當前間不明確的時候,團體的認同感對個體的心理和與行為具有的影響更大。比如現在我看到一些社會上的熱點話題,我會先來到螞蟻私塾看一看,大家的想法是怎樣的?
(3)社會支持:當個體的思想,行為符合團體的要求是團體往往會加以贊許與鼓勵,重而強化這種思想與行為,得到團體的,社會支持,是個體心理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國家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獲得金牌,為祖國,為民族爭得榮譽的時候,他們常常要把14億中國人的社會支持放在首位,團體所提供的社會支持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3.人們為什么要加入團體呢?
人類的許多活動,實際上完全可以獨自完成,但這并不意味著團體不重要,實際上,團體成員的資格對我們的社會生活是極其重要的,因為這種資格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重要的特色。
有兩個方面的原因起著主要的作用:
(1)團體活動和團體目標對于我們具有吸引力。通過團體,我們可以獲得單獨時難以達到的目標。比如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拆書活動,就是很具有代表性。先是我們被拆書這一活動所吸引,然后通過這個活動可以完成我們自己單獨時難以達到的目標。
(2)因為人們喜歡以及需要成為團體成員。人們喜歡具有團體成員資格,主要與團體內部的人際吸引有關,還是舉例螞蟻私塾,相同的價值觀是和諧的基礎,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還是很不容易的。
4.團體規范
什么是團體規范?
為了保證團體目標的實現,團體本身必須有制約其成員思想的、信念與行為的準則,這種要求團體成員必須嚴格遵守的準則就是團體規范。
團體規范的作用
團體規范對團體來說是一種重要的約束,它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保持團體的一致性。
團體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成員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只有團體規范的曾存在,才能使這種一致性落到實處。
第二個方面:為成員提供認知標準與行為準則。
即使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的看法也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團體規范往往能為成員衡量自己和他人言行的統一標準,這一標準成為成員認識事物、判斷是非的共同心理參照系。
第三個方面:規范的惰性作用。
團體規范有時候也制約成員的努力水平,他要求成員不能表現的太好或太差,而是保持在一個適中的水平上,這一點最明顯的表現在霍桑研究中。Mayo等人發現,在一個生產小組中,規范使得人們的工作不能太好,但也不能太差,而是保持在一個適中的水平上,一旦有人違反了規范的要求,比如生產效率比別人高出很多,其他成員就會用一些方法阻撓這個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