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的很重要。但再怎么特別,這一天也不是 25 個小時。
—— Holiday?
今年是 2021 年,距離我參加高考,已經過去10 年了。
我本來只想做張海報,配上一句四字成語作為祝福。在大腦里檢索了一圈,詞匯貧瘠的我只想到了「金榜題名」、「全力以赴」、「高考必勝」幾個詞,但都和我想表達的相去甚遠。
最后,我用了可能很多人不那么喜歡的詞 —— 盡力而為。
我的高考,其實還蠻特別的。
按道理,我應該 2010 年就參加高考的。不過高二那年,因為病了一場,休學調養了一年,隔年才去考試。
在東北,升學壓力和山東、河南、江蘇、廣東這樣的教育大省,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我高三那年,學校規定 7 點開始早自習,9 點晚自習結束,回家以后,我通常 11 點就睡了。
說起學習這件事,老師、家長、同學個個以為我很努力,只有我自己清楚:我靠的從來不是勤奮,是那一丟丟「小聰明」。
我記得很清楚,高考的前一天下午,干媽(媽媽的好朋友)為了鼓勵我好好考試,要買臺筆記本送我。別人都在做最后的復習,我逛了一下午商場。
高考第二天,上午考完數學,我自覺不錯,140 應該沒問題,便松懈下來。那一年大概只有那一天沒午睡,結果下午考英語做到閱讀理解,上下眼皮像是被鑲入了磁鐵,我在考場上睡著了。
我的高考,就這樣有點戲劇性地結束了。結果沒有出乎意料的好,也不算壞,擠進了一個還不錯的 985,雖然不是最想去的專業。
事實上,那時候所有專業對我來說不過是一堆名詞,現在看來反而是陰差陽錯的調劑,成就了我。
爸媽從小對我在教育上,實行放養政策。普通甚至還挺貧困的家庭,即使再重視教育這件事,有時候也是有心無力的,能做的就是盡量不給壓力。
我爸,一個特別不善言辭的人,每次別人跟他聊到孩子的話題,他都特別驕傲“我姑娘,從來不上輔導班,考試總是他們班第一。”
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我媽絕對是比我更高興的。但我還有點失落。
我一方面覺得如果我能更努力,或者更幸運一點兒,我絕對可以去更好的學校;一方面又安慰自己,那時候身體也不太好,熬壞了可能錄取我的就是醫院、不是大學了。
“你盡力了”,“差不多得了”,“現在也不錯”,我用這些聲音反復給自己洗腦。在自我安慰領域,我絕對是一把好手。
最近有個很流行的詞,叫 Peer Pressure(同輩壓力)。在我人生的前 20 年,我相信我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是那個讓別人產生?Peer Pressure 的人。但最近的 10 年,「小聰明」越發不管用了。隨著人生軌跡的豐富,我終于意識到自己原來是那只井底的青蛙。
我當然羨慕同輩,甚至很多后輩們更優渥的家庭條件和學習資源,但真正讓我嫉妒的,是他們從小就與世界接軌、在多樣的生活形態下形成的思考的視角,以及把好想法落地實現的行動力。
每當這時候,我就會重新想回那個問題:如果我當時再努力一點就好了。
可是,該努力背書、努力做題嗎?還是在別的什么方面努力?有些欠缺的東西,不是通過準備高考就能補齊的。
后來,當我在生活中摸爬滾打一圈,逐漸找到熱愛所在,形成自己看世界的角度時,我終于不再糾結。我所喜歡的現在的自己,并不是高考塑造的。
說回高考本身,它是一場很重要的考試,但也僅此而已。
它只能衡量學習上的天分,不能評判你優秀與否;
它只會影響你的人生軌跡,不能決定你是誰;
它只是翻開下一章的扉頁,不能作為努力的終點。
如果這次你發揮的還不錯,那么我為你高興;如果這次讓你有點沮喪,我并不為你難過。
不過就是高考,你盡力了就好,往后的路還長呢,還有很多高考沒能教會我們的東西,等著你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