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體會:感謝大力老師幫我理清矛盾型和混亂型的區別,矛盾型:主要是對母親情緒不可預測性造成的;混亂型:主要是嬰兒感受到了母親對自己的恐懼,自己又想去找母親,從而陷入兩難局面,也就是陷入了矛盾。
第二個體會,關于BOWLBY的理論:
1.John Bowlby核心是:(1)兒童對其照看者的依戀具有基于生物基礎的進化需求;(2)依戀行為系統是進化而來的,用以提高生存和繁衍的幾率。
依戀行為系統促使個體面對威脅和不安全產生如下反應:(1)尋求、監測,并試圖和提供保護的依戀對象保持親近;(2)將依戀對象作為“安全基地”而使用,去探索陌生的環境和體驗;(3)將依戀對象作為“安全港”,面對危險情境和受到驚嚇時逃向于此。
依戀貫穿于整個生命周期。研究表明,有伴侶、親密朋友的人比孤獨的人壽命更長。我們遇到危險時,都傾向于尋找與自己關系密切的人的聯結。
啟示:建立安全的親密關系對一個人身心的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依戀的目標有二:一是外在的,即身體的親近性,以獲得保護避免危險;二是表明提供安慰者是可獲得性的,包括身體上的可接觸性和情緒上的反應性,讓個體是要真正的主觀上“感到安全”。
啟示:親密關系中,要讓對方有身體上的可親近性,給予其安全的保護,更重要的是情緒情感上的可獲得性。
3.什么使早期依戀成為可能并貫穿于生命全程呢?與他接受分析訓練時的督導,客體關系理論的開創者梅蘭妮·克萊茵的觀點不同,Bowlby認為,不能將健康的和病理性發展的來源完全歸因于兒童的幻想(嬰兒剛出生時,就擁有的一種潛意識本我本能的精神象征積極的幻想,如所謂的“好”乳房和“壞”乳房,這些潛意識幻想影響著嬰兒的精神生活),真實生活的體驗對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特別是早期對我們最重要的人對待我們的方式。
這些真實生活的體驗對發展的影響最典型體現在兩種現象:一是早期曠日持久的分離所造成的心理上的毀滅性傷害,他二戰期間的研究證實了這點。并對兒童應對痛苦現實的掙扎和努力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即創傷性分離的反應模式是:抗議、而后是絕望,最后不得不抽離(detachment)。二是長期得不到足夠父母養育對兒童發展的腐蝕性影響。
啟示:一,在親密關系中應盡可能消除或減少分離與喪失的創傷;二是親密關系中應保持持續的、頻繁的互動,“溫暖的,親密的、充滿滿足感和愉悅感的體驗的持續關系”使人的健康發展成為可能。(親密關系的時間長短和質量很重要)
第三個體會,關于安斯沃斯陌生情境實驗
安斯沃斯發現:依戀的發展呈現出階段性,嬰兒出生后無法分辨母親與其他人,在6~9個月之間發展成對母親的偏愛,并且固化為強有力的紐帶,這種固化的紐帶,體現在:當嬰兒覺得困擾或受驚嚇時投向母親,他們將母親作為安全基地使用,安全基地就像是兒童最初的城堡,嬰兒從這個城堡出發去探索世界,當和母親重聚時能主動的靠近母親。
盡管大部分的嬰兒能夠準確無誤地建立起這一個紐帶,但是也有小部分嬰兒無法做到,并且很難去探索外部世界。還有更小的一部分,幾乎沒有表現出任何依戀母親的跡象,
由此得出重要的結論:在照看嬰兒方面,量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照看的質。
為了判斷安全基地是否是先天的遺傳基因,安斯沃斯設計了一了陌生情景實驗。
嬰兒身處陌生環境,與母親分離,獨立面對陌生人等等 不安因素的組合,觸發嬰兒的依戀反應,根據這樣的反應,安斯沃斯分類出三種嬰兒的依戀模式: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抵抗性)
一個人從出生時剪斷臍帶的那一刻起,就獨立的擁有了自己的生命,這意味著在未來的歲月里,你要經歷哭泣、微笑、說話、走路、跑步、建立關系,你要經歷身體的變化、情緒的波動、器官的生長與衰老,直到大限到來時灰飛煙滅。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就逐漸學會了照顧自己,無論是身體還是情緒上,但我們照顧自己的第1堂課就起源于我們是如何被照顧的。照顧自我的技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早期養育者互動和諧程度。
大量的后續研究表明,嬰兒期母嬰的依戀模式具有長期的影響,他們或好或壞的都會影響到兒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