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GLYNN'Scotty' Wolfe是世界離婚次數最多的人,一共離了28次,不知是辛苦的甜蜜著,還是甜蜜的辛苦著。
他一生共結婚29次。最短的婚姻只持續了十九天,而他最長的婚姻居然持續了七年之久。
他最年輕的妻子叫Daisy,年僅十四歲。他最后的妻子叫Linda Essex,是世上離婚次數最多的女人,共離婚23次,正好和GLYNN 'Scotty' Wolfe門當戶對,比翼雙飛。
他死后的1997年6月10日,據紐約時代報報道,沒人去參拜和認領他的尸體。
我們總以為婚姻是兩個人的事,需要兩個人一起努力,如果只有自己即便10%的努力,也只能有50%的效果。讓人絕望而傷感。愛人之間吵架的理由千千萬萬,各不相同,其實研究下來都是一樣的模式。
我們一生都在追尋真愛,卻總是在一段段感情里遍體凌傷。每一段悲傷的愛情故事之后,每一段失敗的婚姻背后,有沒有什么科學規律呢,有沒有什么解決辦法呢?
一段成功的親密關系,劃分下來,一般分為了四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啟示。
一、月暈現象
親密關系一開始,兩個人互相吸引,對方在自己的眼里,閃閃發光,一步步碰撞出浪漫的火花。
是一見鐘情、化學反應,還是寂寞使然?
都不是。
談戀愛是因為內心的需求被滿足,真愛,只不過是我們對童年沒有滿足的需求的追求。
童年最重要的兩個需求,一個是歸屬感,一個是重要性。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系背后的真正原因,其實在于需求,也就是人類共同的“愛與被愛”的需求。
正是這份愛的期待,也是讓親密關系走向地獄之門的原因。
當我們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時,一般會采用明說或暗示的辦法。暗示的方式十分廣泛,原因有二:一,我們希望伴侶滿足自己的需求,又不想要表現出軟弱且需求不滿的樣子;二、你幻想你的另一伴會讀心術,知道你的每一個想法。我們經常的摔東西,擺臉色,差不多都這這一類。
明說自古以來屢試不爽的名句是,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會_____。
期望是讓親密關系滅亡的罪魁禍首,因為這代表著我們不接受對方面在的樣子,控制對方讓對方失去自由,把愛擋在了門外。
期望說明了兩件事:一、我們感到內心缺乏愛,,需要是因為沒有。二、如果沒有某個人來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會覺得這個世界沒有足夠的愛。
如何破解呢?
回到童年的感受當中,去體會父母的愛,讓我們心中的愛,本自富足。不缺乏愛,就不需要別人的關注照顧,不需要人來安慰。那么你就會學會放手。
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放手了呢?看看你的另一半,如果你感到愛在你們之間交流,你就已經做到了。如果沒有感到輕松,那么你可能還沒完全放手,或者,如果你已經放手了,卻發現在第一期望的背后,還有另一項更強的期望等著。
因為雙方都有期望,如果不愿意放手,不被滿足的期望,遲早會變成憤恨,讓兩個人漸行漸遠。
經常聽各種分手或離婚的理由,就一句總結:他(她)讓我太失望了。
二、幻滅
隨著憤恨的增加,親密關系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幻滅。
這個階段我們已經剃除了強加在對方身上完美的幻象,看見了真實的對方。
幻滅階段一般會出現的四種行為偏差:
1、引起注意。比如對方忘了自己的生日,就會極度憤怒,就是沒被對方注意。為了引起對方注意,我們可能會裝作可愛、親切、堅強、有趣等等,但很快這種引注意被識破,不再被注意或贊賞時,我們就會沮喪。
2、權力斗爭。隨著沮喪加重,權力斗爭慢慢演變成控制權的戰斗。一方總是想控制對方,而另一方則反抗: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甚至有的父母雙方會認真的跟孩子較勁,你是喜歡爸爸多一些,還是喜歡媽媽多一些。
3、報復心理。你傷害了我,我自損八百也要報復你。刻意傷害對方,從而減輕痛苦。在報復的時候,會得到一種冷冰冰的快感,這種行為會上人上癮。要超脫自己的痛苦需要很大的努力,但要借著報復來轉移注意力卻很簡單。
4、自我放逐。自我放逐就是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是失敗的,都是沒有價值的,不求改變。我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點也不重要。破罐子破摔。
幻滅是一份禮物,讓我們能從“向外尋求快樂”中跳脫出來,不再有錯覺。
這一切的痛苦,唯有愛能回應。在親密關系中,痛苦其實是一種轉機,能讓我們成長并擺脫目前所受的限制。愛的產生,是讓我們去學習如何真心的愛自己和對方。它能讓我們克制沖動,用負責的態度來處理我們心中的不快,不致于指責責怪,而是理解、體諒。這樣,在親密關系中我們才能成長,并了解真正的自己。
不想寫了,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