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還在接收大量無用的信息嗎?
我們的生活從來就不缺少話題和信息量,似乎也不缺少能與你談天說地的人,而真正缺少的是對我們的生活能起到正向引導的建議及可實踐的真知。
如果你希望未來的自己是無用的,也不會有人站出來反對的。
在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隨便哪個資訊平臺或社交平臺都足以占據我們寶貴的時間。
為什么說是“占據”呢?在高級的用戶思維里,我們需要考慮哪些文章、動態或視頻會使我們有所收獲,哪些內容會使我們反思、成長,而非漫無目的地打發時間。
只是這種需求只有少數人會去挖掘,更多的人用在手機上的精力和腦力遠大于工作、家人。要說他們看手機是為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或是家庭中,大概也沒有幾人會相信吧。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不缺少人脈,缺少的是能夠真正共同成長的伙伴。
有用的信息和優秀的朋友可都是稀缺資源哦,不付出點時間和努力,又怎么能輕易獲得呢?
02 為了武裝自己的思想,還是做點有用的事吧
人們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去玩手機,但是有幾個人玩出什么高度了?你是在利用手機給自己補習知識、開闊眼界嗎?
還是單純的、無法自控的就是想玩手機?其實根本不用回答,相信大家心里都有個答案。
很多問答、資訊平臺會出現焦慮、迷茫相關的話題、社群等等,這種社會現象的出現就是因為人們對自己的現在(這一刻的時間)不夠重視造成的。
你眼前看到的每一個短視頻、每一篇文章都有可能造成你思想上的負擔,最直接的反饋就是你的行為會不受控。
你的思想你做主,你需要選擇一些對你有用、對你的未來有幫助的信息來閱讀、瀏覽,選擇一些有益的社群去參與,否則無用的信息和事件只會引起雜念。
那么你打發時間時,隨意翻看的內容、約見的朋友、與人交談的話題都會主宰你的思想及行為。你做了哪些事情,就意味著你的未來會成為怎樣的人。
03 你需要武裝的是自己,而不是“人設”
如果你看過10本以上的工具書,你一定知道學習及成長的必要性;如果你每天要花掉1個小時刷朋友圈,那么你腦子里一定會冒出很多關于別人的生活的場景。
也就是說你腦子里的每一念都與你所見所聞所感有直接的關系,你是不是個有用的人,就在于你到底選擇了多少有用的信息去瀏覽,你愿意被什么樣的人或事去影響。
學習、成長需要絕對的主動性,你的生活方式、習慣只與你自己相關,對別人來講,沒太大意義。
那些通過打發時間來尋找樂趣的人,都把生活的本質給丟棄了。
比如微信最近上了新功能,你可以看到朋友最近在看哪些內容。微信不過就是社交工具而已,可每上線一個新功能就會被兩股力量拉扯。
有人說這關乎于隱私問題,在這款社交軟件被使用的過程中,用戶原本就會把自己的人設掛在朋友圈中,希望獲取大家的認同及點贊。
但是你看過的文章和你發布朋友圈的動態里,哪個才是真實的自己呢?
這說明你真實的思想觸發的行為(也就是你認為好看的內容)是你不愿意、也不能被暴露的。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是因為我們太在意社交平臺中人們對自己的關注度,而忽略了自己究竟需要什么。
你要的是真正的認同,還是別人對你朋友圈的人設的認同?
04 別人的時間還不夠用,而你還在打發時間
最近補看了幾期《合伙中國人》,每個創業者都堅守著一份初心,在選擇走上創業這條路之前必定有過一段或是難過、或是孤獨的記憶,沒有挫折的人生似乎總是會與成長擦肩而過。
在這個節目中出現最多的句式就是:“這個項目在x年的時間內做到了xx的成績”。這就是高效利用時間所獲得的回報。
這些經歷也許與我們毫無關聯,但是多聽聽他們的勵志故事,確實是有助于激勵自己成長的。
他們這些創業者中的大多數都是善于思考、善于創造的年輕人,并且他們都有獨到的自我成長的技巧和方法。這說明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地刷新自己的見識、閱歷及能力。
若不是一直在跟時間賽跑,去做有益于自己的事情、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加強對自己的管理,又怎么會有高效的人生呢?
常聽人發牢騷“誰要說他一年能看100本書,那一定是吹牛”。事實上很多職場人都忙里偷閑地完成了自己設定的閱讀計劃。
而那些做不到的人就只是眼巴巴地望著,并抱著懷疑的態度遲遲不肯做出正向的改變,還要去質疑別人的成果。
時間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公平的事物了,任何人的每一天都不會比誰多一分鐘。
看到極其自律者、創業者站在臺上講述自己曾經糟糕的人生經歷,會讓我們深受鼓舞。
05 小結
為什么別人能夠一次次挑戰自己,挑戰生活,他們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榜樣了,但他們自己還是會覺得時間不夠用,對于自己寶貴的時間精打細算。
我們會發現優秀的人才常常會用學識和見識來武裝自己的思想,他們也很愿意去分享自己的經歷,包括自己喜歡看什么書,做什么運動,作息規律是怎樣的。
人與人的區別就在于同樣的時間內用不同的思維方式、觸發著不同的行為,然后他們擁有著不同的人生。
每個人都有希望自己變得優秀的目標,在我們所付出的時間內、靠正向的思想去觸發靠譜的行為,才是我們應該去做的,而不要只是做個“看起來”很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