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練三問:
1.人們和生活正在給予我什么樣的回應?
2.我傳遞出了什么樣的信息而導致這樣的回應?
3.在這些信息之下,潛伏著什么樣的創傷?
在我感到痛苦的生活情景里,我回憶起有一次我把一位學生叫到辦公室,問她對我們現在課堂的感受,她說:“沒有吸引力。”
她所傳遞的信息是因為感覺課堂沒有吸引力,所以上課就做了別的事,沒有認真聽講。雖然我聽到這話感到不舒服,但確實這學生說了她真實的感受。我當時聽到后感覺一時無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滿足學生的要求,也就沒有繼續追問下去。
我在課堂活動環節的設計上,在知識點的訓練和導入上,在互動環節上,在激情和身體語言上,在突發事件處理上,在課堂節奏的把握上,可能都沒有突出的亮點,沒有給學生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所以她感覺上課沒有意思,無聊乏味。
我的課堂設計都按部就班,把重點詞句都講解練習到,同時維持正常的課堂紀律。
在當時的情況下,從20多年的大學教育模式一下子切換到高中的緊張的教學模式下,我已經做到了最好。要做到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我目前沒有能力做到,時間精力有限,我自身的教學水平和領導力也有限,無法與現階段復雜的學情更好地結合。
在這些信息下,我表達了一種負重前行,接受現實但短期內又無力改變現狀的悲觀情緒。對學生的反饋,我確實感到悲傷,喪氣,痛苦和焦慮。
這正是這種限定性的信念,導致了我對于學生的訴求沒有做出積極的回應和改變,還是在原有課堂的基礎上盡量維持紀律,不出大亂子,保證上課的進度。所以課堂吸引力這一塊還是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因為沒看到自己的反饋得到了老師的積極回應,所以學生在課堂上還是提不起精神,不自覺地會講話,思想開小差,做別的事,對學習不感興趣。課堂紀律也就依然沒得到改善,這是一個負面的死循環。
我在課堂上的表現傳遞著這樣的信息:
1.我已經盡力了,別對我有更高的苛求,我目前沒條件滿足你們的需求。
2.我現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完成既定的教學計劃,不能時間過去了,課還沒講完。那樣的話,沒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這會被看做是最大的失職,最大的不負責任。
3.你們為什么就不能體諒下老師的辛苦,不在課堂上講話?不為其他想學習的同學考慮,給他們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呢?為什么沒給老師起碼的尊重呢?
4.紀律問題我現在無法徹底解決,只能盡力維持,因為我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我無法既做到課堂趣味盎然又讓大家學有所成,還保證教學進度不拖后。
這后面隱藏著這樣的創傷:
我確實無能為力了,沒辦法了。別怪我,早知道在這所學校的學生是這種情況,我也許就不來了。學生不配合,不理解老師對他們的付出,一點不尊重老師,很是傷心和失望。
你們為什么不理解我?為什么不為自己的學業和前途考慮,認真把學習搞上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