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趙魏韓三家分晉與天子尊禮的意義
司馬光基于天子分封趙魏韓進行了長篇大論,說明了"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的道理。
但是還是有個悖論,就是尊禮卻導致國破家亡,那么尊禮又有什么意義
文王序《易》,以乾、坤為首??鬃酉抵唬骸疤熳鸬乇?,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毖跃贾华q天地之不可易也?!洞呵铩芬种T侯,尊王室,王人雖微,序于諸侯之上,以是見圣人于君臣之際未嘗不惓惓也。非有桀、紂之暴,湯、武之仁,人歸之,天命之,君臣之分當守節(jié)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吳則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寧亡國而不為者,誠以禮之大節(jié)不可亂也。故曰禮莫大于分也。
是故以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
〔史記:商帝乙生三子:長曰微子啟,次曰中衍,季曰紂。紂之母為后。帝乙欲立啟為太子,太史據(jù)法爭之曰:“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蹦肆⒓q。紂卒以暴虐亡殷國。孔〔鄭〕玄義曰:物之大者莫若于天;推父比天,與之相配,行孝之大,莫大于此;所謂“嚴父莫大于配天”也。又孔氏曰:禮記稱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俱為其本,可以相配,故王者皆以祖配天。謚法:除殘去虐曰湯。然謚法起于周;蓋殷人先有此號,周人遂引以為謚法。分,扶問翻。長,知兩翻。卒,子恤翻?!?/p>以季札而君吳則太伯血食矣
〔吳王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賢,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于是立諸樊。諸樊卒,以授余祭,欲兄弟以次相傳,必致國于季札;季札終讓而逃之。其后諸樊之子光與余昧之子僚爭國,至于夫差,吳遂以亡。宗廟之祭用牲,故曰血食。太伯,吳立國之君。范寧曰:太者,善大之稱;伯者,長也。周太王之元子,故曰太伯。陸德明曰:壽夢,莫公翻。余祭,側(cè)介翻。余昧,音末?!?/p>
上文中,紂之母為后,太史據(jù)法爭之曰:“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紂王名正言順地上位,然則德不配位,傾覆成湯。
司馬光認為尊禮可以保持君臣秩序,卻不能保證因尊禮上位的人,自壞其位。
歷史上有諸多廢長立幼而傾覆的例子,恐怕也有很多尊重禮法而仍然傾覆的例子(商紂王,晉惠帝)。尊重禮法只能防止“天下以智力相雄長”而滅亡的原因,而不能防止君主錯誤地治理而滅亡的原因。堅守禮法不過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罷了。
電視劇《大軍師之軍師聯(lián)盟》里面,荀彧、崔琰誓死扶保曹丕上位,其目的不在一朝之儲君,而在萬世之禮法。他們要讓儒家禮法來限制君主,或者說要讓政治傳統(tǒng)來限制君權(quán)。君主應(yīng)該是禮法的代言人,而不是為所欲為的人。
2 智伯以驕致敗與臣子保身之道
智家有三次臣子對家主的勸諫
智宣子選拔繼承人的問題,臣子智果的勸諫
[2]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幹t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惠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strong>弗聽。智果別族于太史,為輔氏。
[2]當初,晉國的智宣子想以智瑤為繼承人,族人智果說:“他不如智宵。智瑤有超越他人的五項長處,只有一項短處。美發(fā)高大是長處,精于騎射是長處,才藝雙全是長處,能寫善辯是長處,堅毅果敢是長處。雖然如此卻很不仁厚。如果他以五項長處來制服別人而做不仁不義的惡事,誰能和他和睦相處?要是真的立智瑤為繼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滅亡?!敝切又弥焕怼V枪阆蛱氛埱竺撾x智族姓氏,另立為輔氏。
第一次遇到"弗聽",后面有很多,下場都不好。關(guān)鍵是 “智果別族于太史,為輔氏”,名字直接改成輔果了。這才是押上自己前途的真的勸諫,認真分析,做出選擇,承擔責任,結(jié)果覆巢之下,終得免禍:
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唯輔果在。
幾句話驚心動魄。
還有一位謀臣叫智國,規(guī)勸也很到位,智伯還是弗聽,智國的后果沒有交代,估計不太好,因為趙襄子“盡滅智氏之族”
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guī)。智國聞之,諫曰:“主不備難,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對曰:“不然?!断臅酚兄骸蝗巳?,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夫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無乃不可乎!蚋、蟻、蜂、蠆,皆能害人,況君相乎!”弗聽。
再來一個,絺疵勸諫智伯,說韓魏有二心,智伯不信,絺疵請使于齊,遠離是非,君子不立危墻之下也
絺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卜颍舴觥ky,乃旦翻。〕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人欲為趙氏游說,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端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敝遣汇偞谜埵褂邶R。
智伯之狂妄,韓魏之隱忍狡詐,絺疵洞燭心機可知也
智果,絺疵 君主不聽還能避禍,值得我們學習
3 司馬光的德才之辨和事與愿違
司馬光認為用人順序為:
才德全盡謂之“圣人” > 德勝才謂之“君子” > 才德兼亡謂之“愚人”> 才勝德謂之“小人”
下面關(guān)于人們愛才不愛德的分析也很有道理
夫德者人之所嚴,〔嚴,敬也。〕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易,以豉翻。〕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茍能審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先,悉薦翻。后,戶遘翻?!秤趾问酥慊荚?!
不過這些有個前提,就是好人做好事,有好的后果;壞人做壞事,有壞的的后果。
但是經(jīng)濟學中常常見到事與愿違的結(jié)果,好人做好事未必有好的效果(王莽復周制),壞人為自己的利益卻造福了后代(楊廣與京杭大運河),所以司馬溫公雖然文采斐然,但是實際效果還是要分析的。
4 趙國的國家性格
智伯之敗的過程中,韓魏的隱忍,和趙家的剛直表現(xiàn)十分明顯,這種情況后面我們繼續(xù)觀察
5 立儲的原則
這篇也介紹了兩個立儲的故事, 智宣子立儲用才不用德,智瑤身死國滅。
而趙簡子看德行立了趙襄子,趙襄子后來就在危亡中反敗為勝。趙襄子確實是尊先君遺命死守晉陽。
簡子使尹鐸為晉陽,請曰:“以為繭絲乎?抑為保障乎?”簡子曰:“保障哉!”尹鐸損其戶數(shù)。簡子謂無恤曰:“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br> ...
襄子曰:“浚民之膏澤以實之,又因而殺之,其誰與我!其晉陽乎,先主之所屬也,尹鐸之所寬也,民必和矣。”乃走晉陽。
司馬光是想說明德勝于才的道理。趙襄子是以德上位,如果不是趙襄子,趙家根本抗不過這回智家的進攻。但是禮教上看,“有嫡立嫡,無嫡立長”,趙襄子是小兒子且非嫡子,是不應(yīng)該立的。那就回到第一段的悖論:
如果違背禮教,趙家才能生存,那么趙家的生存重要還是禮教重要呢。
當然是趙家生存重要,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啊。
6 其他想法
司馬光以儒家倫理解釋歷史,所以頗多道德宿命,我們應(yīng)該看到,歷史也有偶然,看這本書更主要的是要了解中國的思想傳統(tǒng),和歷史人物的折沖樽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