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要從華盛頓到紐約,結果穿越紐約而到了波士頓,那就是過分;如果只到費城,那就是不及。”;“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分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這就是中國儒家“中庸”之道的直接體現,亦是經典著作《中庸》之道形象表達。
站在儒家理論,何為中庸?
《中庸》原文之中,對中庸的定義如下:“喜怒衰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通俗一些,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恰到好處、恰如其分、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它不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證基礎上的一種倫理道德觀念,同時也是一種思想方法范疇。由孔子“首創”,再經過后來的儒家逐漸積累,特別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實發展,終于成為一套儒家的處世規范。
“中庸之道”可以從兩個角度來闡釋其精髓。
第一,“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則“喜、怒、哀、樂”太過,而過猶不及、過偏則廢。當然這里的“喜、怒、哀、樂”不僅指人的生理,更指人生之道。所以我們凡事要做到“中和”。
第二,“中不偏,庸不易。”指人生的軌道發展不能輕易的偏離,藍圖既定則不輕易改之,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可以說是成功之道的“恒”字訣。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好的理論思想必定“承前啟后、治病救人”,那么,傳統文化之中庸之道對我們現代社會的人有什么啟示意義呢?
————中庸之道,給予我們“度”的哲學思維。
當我們面臨面臨情感困擾、欲望膨脹之時,我們需用中庸之道制約著我們的心智。把感情與欲望控制在一個合適的范圍之內,讓自己的行為變得合乎分寸,促使自己內心達到一種平衡,這是精神健康所必須。
個人如此,社會亦是。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做到將感情與欲望適當的釋放,那么這個社會便是一個健康、和諧、安定、井然有序的社會。
————中庸之道,給于我們慎獨自修之法
現代人在紙醉金迷的氛圍中,似乎更加強調修身之法。中庸思想要求人們在自我修養的過程中,堅持自我監督、自我約束。“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人們想要在修身養心上達到一定境界,必須嚴格地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尤其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應該謹慎地進行自我反省。既是自己獨居一室,“方圓百里無人”也應該做到言語十分謹慎,不講違背道德之語;時刻屬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誠、至仁、至善、至圣。堅持這一原則,“其樂無窮,其用無窮,其功無窮。”
————中庸之道,給予我們忠恕寬容之心
《中庸》談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鍬,行乎夷鍬。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中庸之道要求人們有“感同身受”之意識。
做到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不損害、忠恕寬容、并行而不相悖。做到用責備他人的心來責備自己,用自己的真誠忠恕去感召人、塑造人。凡是若堅持忠恕之道,人們就會和平共處,人們就會達到“素其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
借用月牙山人一句話作為結束吧。月牙山人曾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