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羅輯思維》羅胖沒有講書賣書,給自家公司做起了廣告,招聘人才。我是《羅輯思維》的鐵粉,每期必聽,得到App上線后,也付費訂閱了兩個欄目,獲益頗多。我很好奇,這樣一個特立獨行的公司,會招聘什么樣的人?想必符合條件的人至少飽覽群書,鳳毛麟角。
羅胖的公司確實特立獨行,不僅僅是從自媒體起家,試水社群電商,到開創知識服務產品模式的先河,搭建付費知識服務平臺得到App。羅胖的公司已經150人規模,卻沒有一條管理規定。用羅胖的話說,150人就像斯巴達勇士,擺成圓陣,每人負責前方的敵人,把后背放心的交給團隊。不難想象,這樣的團隊極有號召力和感染力。輕管理,必然重招聘,因為能夠在輕管理的團隊中自由發揮,主動發揮,有產出,必須有極強的主人翁意識和輸出價值的能力,能做到的人不多。
羅胖的招聘條件簡單的要命:能夠定義問題并解決問題,無關學歷。能夠定義問題并解決問題,聽起來輕描淡寫,實際上意味深長。問題可大可小,可以是工作流程上需要優化的問題,也可以是商業市場中存在的不足和商機。發現問題,要洞察問題的本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問題定義錯了,就等于方向錯了,跑的越快,離目標就越遠。羅胖舉了個例子。一個武漢大學本科三年級學生,在邏輯思維實習客服崗位不到兩個月。臨走前,給團隊留下30頁文檔,是對客服工作可能遇到問題的梳理和應對辦法。這就是人才。你看,其實也沒那么難,關鍵要走心。
我的團隊,每周都面臨如何定義問題和解決問題。我們是一家做地理大數據在線平臺的公司。每周一,團隊成員都要為自己制定一周的工作計劃。制定計劃有三個目的,一是定義問題,確定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為什么要解決這個問題;二是定義成果邊界,也就是如何衡量是否有效解決了問題;三是為解決問題規劃時間表,把要解決的問題化整為零,大任務切分成小任務,把小任務安排到具體的時間節點。如此,一周結束的時候,就可以按照預先確定的成果邊界檢驗是否有效解決了問題。當然,檢驗不是目的,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成果,是有效解決了問題。如果問題定義合理且正確,有效解決問題必然帶來正向反饋。
我們目前面臨著困擾。雖然每周都會例行各自制定工作計劃,到一周結束的時候,往往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未能100%完成。這是一個問題,發現這個問題并不難,每周Review的時候你有多難受,這個問題就有多嚴重。但真正的問題并不是這個問題本身,而是導致這個問題出現的那些問題。我認為真正的問題在于,在上文提到的制定計劃的三個目的中,我們只考慮了第一個。對于定義成果邊界,為解決問題規劃時間表,沒有認真踐行。導致在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效率不高,沒有有效利用有限的可用于解決問題的時間。
解決這個問題不容易但不是沒有辦法。我的方案是:第一,結果導向,看重最終結果,看重是否從根本上有效解決了問題。過程再艱辛復雜,沒有到達成果邊界,對于解決問題本身而言,就沒有意義。第二,讓過程可控,解決問題的進度要和事先制定的時間計劃相契合。過程中的難題和意外會讓進度與計劃向左,但意外本身應該也是計劃的一部分,應避免意外因素導致進度嚴重落后于計劃。第三,針對計劃中的小任務,即使再簡單也要先花10分鐘制定計劃,不可盲目動手,而后反復修改。這需要去實踐,只有真正解決了問題,方案才是有效的。
回到主題,定義問題并解決問題,是任何崗位都需要的能力。要想與那樣的人為伍,先要成為那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