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自從我不覺得自己是「好人」,不care自己是「好人」,不想要別人覺得我是「好人」開始,我對自己的存在感有了更真實的體驗,也活得更自由了。
01
很多80后的小孩和我一樣,從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怎樣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禮讓、謙虛、心胸寬廣等等,這些都是成為「好人」該有的品質。當然,這些都是好的,也讓我覺得我這顆「苗苗」沒長得太歪,應當歸功于從小打下的根基還算正。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地接觸到社會,有了朋友、同事,各種社會關系,會對「好人」這個概念越來越模糊。印象中,「好人」就是永遠和顏悅色,對誰都友善,沒有脾氣,總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更高的位置,有一種雷鋒精神。但社會不是那么簡單,如同生物具有多樣性,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遇到形形色色、各種各樣品性的人,用單一的友善規則來對每一個人,可能不會得到同等的回報,會讓「好人」發現越來越累。
02
在社會發展水平越來越高、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下,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成本越來越低,效率卻越來越高。總有途徑可以不必靠取悅他人、做「好人」來提高生產效率、達成目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更需要進一步思考何為「好」,你認為的「好」對別人真的好嗎,你了解別人的真實需求嗎,知道別人的理想追求是什么嗎?比如我愛喝咖啡,我興致勃勃地自己磨咖啡豆、裝袋、封袋、打印標簽,制作咖啡伴手禮送給朋友,卻沒想到的是朋友其實胃不好,不喜歡喝咖啡。但對方可能還得照顧你的感受,確認你「好人」的身份。
03
前幾天聽了武志紅老師關于「好人」的專欄內容,對「好人」的邏輯和恐懼有了更深的理解?!负萌恕股磉吙偸菚霈F許多「壞人」,就像互補原則一樣,人總是會結交一些和自己完全不同類型的人,從深層的心理原因來分析,一部分是想透過別人來活出自己無法擁有的另一種可能性;另一部分是通過「壞人」來保護自己,「好人」可以繼續呆在自己的舒適圈里做「好人」,不用理會外在復雜的人事物。
另外「好人」還有一大特征,就是攻擊性缺位?!负萌恕购ε抡宫F攻擊性,把人類天然自帶的攻擊性深深掩埋,因為害怕自己一旦展現攻擊性,會迎來更大的挑戰。攻擊性這個詞總給人一種不太好的感覺,不是一個成熟的、社會化的人該有的心態和行為。其實這里所謂的攻擊性并不是說要動用暴力,而是表達一種屬于自己的鮮明的態度,比如表達對他人觀念、行為的不認同、不接受,而不會思前想后地糾結是否自己展現的攻擊性會帶來更大的「報復」。
武志紅老師說,「攻擊性等同于生命力」,一個人身上如果沒有攻擊性,很容易像是虛假的,也很難和別人建立起更生動真切的關系。
04
上個月初一個普通的工作日,現在對我來說變得與眾不同。聽了武志紅老師的專欄后我能夠更準確描述了,因為那天我真正體驗到了自我體內「攻擊性」的重要性。
那天上午我胸有成竹地走進領導辦公室匯報工作,沒曾想因誤解遭到質疑,在進行解釋后,被毫無征兆的怒火襲擊,因為平日與該領導并不相熟,只見過其十分和藹友善的一面,當時自己完全像是被激起了在叢林中遇見「怪獸」時的本能反應:要么逃走,要么攻擊。我沒逃走(畢竟不是叢林沒地方跑),也沒像往常那樣當忍者,而是據理力爭,語言和肢體充分表達了不滿,回敬了一半情緒,保留了一半理智。
回過頭理性分析,其實那一刻更像是守住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如果冷靜下來,我真正想要表達的是,領導你剛剛的態度完全突破了我與你、作為上下級之間的邊界,工作上的批評我完全可以接受,我們可以理性地進一步探討,但夾雜的額外滿滿負面情緒是我不愿意接受的,因為我沒有這個義務。當時如果我不反抗就等同于默認,那么那條寶貴的邊界從此遭到了破壞,想要重建會更辛苦。
當時自己的反應確實讓自己也很意外,因為工作多年自己一直是屬于「忍氣吞聲」型的,有什么想法最多也只是私下與同事交流抱怨,充分承襲了國企的企業文化——領導總是對的。但這次的體驗是全新的,沒想到當場「發作」掉了反而沒有影響之后的工作狀態和個人情緒,很快恢復了清醒的大腦和平穩的心跳,這是讓我更為意外的。
05
我曾經這樣想:不要覺得自己是「好人」,一旦覺得自己是「好人」,就容易成為那種占據道德制高點,對別人指指點點,對自己放松警惕的人。
而現在,我已經幾乎把「好人」這個概念打入大腦的冷宮,取而代之的是「靠譜」的人。我相信這個社會需要更多遵從自己內心,活出真實的自我,同時尊重他人,尊重邊界,能夠彼此成就的「靠譜」的人。每個人把自己活好了,修煉成器,就是對別人最大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