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參考于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
提比略·格拉古的農地法,通過將富裕者一部分土地重新分配給貧窮者,目的是解決羅馬日益增大的貧富差距,同時,它也有一個附帶的好處,就是擴大了中產階級的數量,繼而將這個階級的服兵役人數得以提升。
農地法頒布初期,元老院并沒有太多阻擾,是因為當時小西庇阿正在西班牙平息叛亂,戰事正酣,兵力補給是剛需,元老院正是考慮到這一點,就通過了農地法,但隨著叛亂的結束,軍隊人數便無關緊要了,元老院開始改變了想法。
順帶提下,曾經打敗漢尼拔的那個西庇阿,我們習慣稱之為大西庇阿,而小西庇阿是大西庇阿的養孫,第三次布匿戰爭中消滅迦太基的功績便是出自小西庇阿之手,平息西班牙叛亂回國不久的小西庇阿,于公元前129年在家中去世,享年57歲。
接下來,經過十年的坎坷,農地法最終名存實亡。直到公元前124年,提比略·格拉古之弟蓋約·格拉古當選為護民官,改革的事,重新被拿上了臺面。
轟轟烈烈的改革
蓋約·格拉古上任后,一連串提出了諸多改革方案,大抵有如下這些:
小麥法:由國家收購一部分小麥,再以低價出售給窮人們。
軍隊法:任何緊急情況下,都不得征調17歲以下的男子當兵;士兵使用的武器裝備等開支不再從士兵軍餉中扣除,而改為由國家負擔。
公共事業法:考慮到逐漸普及的大規模農莊化經營,家庭自耕農已是遲暮,大力發展公共事業,一方面振興基礎建設,一方面也解決了就業問題。
殖民城市法:此前羅馬建設的殖民城市,大多只為軍事要塞之需,蓋約·格拉古是第一個從經濟角度建設殖民城市的政治家,他新建的殖民地,不僅擴大了土地的供給,也發展起了工商業等其他產業結構。
騎士階級:上一篇中提到的騎士階級,無法進入政界,只能從商,并一度成為財富的代表,蓋約·格拉古提升了騎士階級的社會地位,并給了他們一部分元老院席位。
陪審員改革法:提比略·格拉古曾為拉攏更多的支持者,提出要將陪審團成員從全部為元老院議員,改為一半元老院一半騎士階級,蓋約·格拉古則更為激進,將陪審團全部改為騎士階級。
行省法:為解決這一系列改革的根本前提———資金,蓋約·格拉古計劃將較富裕的小亞細亞地區的稅收作為改革的資金來源,又整頓了港口關稅,提高了總體稅款。
選舉制度:羅馬的投票程序中,一直是先由第一階級投票,投完后如果已經達到了一半以上則投票結束,大多情況下,中下等階級連投票機會都沒有,蓋約·格拉古的改革方案是,所有人同時投票。
蓋約·格拉古與哥哥的內斂不同,他更是一個性情中人,他的演講激情澎湃,富有感染力,加上這一系列好評如潮的改革方案,他迅速積累起了一大批支持者,他能力出眾,精力旺盛,一度成為羅馬人心中新興領袖的形象,群眾基礎不言而喻。
經過蓋約·格拉古的不懈努力,與民眾的大力支持,以上提案均得到了元老院的通過,但接下來的一個提案,才是真正高潮的開始。
公民權改革法
羅馬公民權一向是個敏感問題,曾經位高權重的小西庇阿對此也是選擇回避,而如今蓋約·格拉古將在這里與元老院展開巔峰對決。
羅馬的公民權分為幾個層次,其一為羅馬公民,享有從選舉權到控告權的完整權利;其二為拉丁公民,只有部分權利;其三成為意大利人,是同盟國城市的人民;其四則是羅馬下屬各行省的人民。
本來羅馬的公民權是很好獲得的,這似乎顯出羅馬人的大氣,其實是因為以前的公民權實在沒有太多好處,羅馬的公民承擔比同盟國更多的兵役,相比拉丁公民和意大利人的從軍花費報銷,羅馬公民只能自掏腰包,戰利品方面則又是平等分配,這讓羅馬公民權實在沒有太多吸引力。
但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后,羅馬公民權開始變成香餑餑。羅馬公民的直接稅被取消,戰利品也變為全部歸羅馬公民,新入住羅馬的外地人不再獲得公民權,如此一系列政策后,“大氣”的羅馬人似乎變得“小氣”起來。
蓋約·格拉古的改革方案是:將拉丁公民享有的權利提升到和羅馬公民一樣,將意大利人享有的權利提升到和拉丁人一樣。
這個方案的不嚴密之處在于,其實不論拉丁人還是意大利人,最終都能成為羅馬公民。此法案對元老院來說,大量羅馬公民權的發放,會導致羅馬聯盟的現有模式解體,繼而影響到共和政體的穩固。對已享既得利益的羅馬公民來說,有更多的人來分羹自然并不是一件樂于接受的事。
盡管如此,由于大部分的提案都還是受到了熱烈擁護,蓋約·格拉古仍然擁有著穩定的民眾支持,他并借此成功獲得了連任護民官的機會,相比他的哥哥在競選連任護民官時發生的慘案,他算是幸運的。
新的一年執政期,蓋約·格拉古將精力全部放在了迦太基城舊址的殖民地建設上,迦太基城一帶本是富饒之地,在第三次布匿戰爭中被破壞后一直處于荒蕪中,蓋約·格拉古選擇在這里建設起了超越羅馬以前所有殖民城市的新城。
局勢扭轉
一心建設新殖民地的蓋約·格拉古直接將辦公室搬到了迦太基,然而當他完成工作回到羅馬時,等待他的卻是他預料之外的。
這一年和連任的蓋約·格拉古一起當選護民官的還有一人,叫李維烏斯·德魯蘇斯,此人成為了元老院操縱下的反蓋約·格拉古運動的急先鋒。他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比蓋約·格拉古提案更加親民的政策,再加上元老院的幕后操縱,他很快在民眾中豎立起了一個“弱勢群體保護人”和“清廉官員”的形象,獲得了大量的群眾支持。
回國的蓋約·格拉古發現這一群眾新倒向后,開始重新爭取支持率,他的任期還有五個月,足夠拉到第三次連任的選票。元老院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決定對其剩余任期的活動進行干擾。
恰巧在這一時期,迦太基殖民地建設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詭異的事,用于祭祀神靈的犧牲被狂風卷走,邊界線的立桿也被狼群襲擊。反對者們趁勢大肆宣揚,迦太基是被詛咒之地,在這里居住的羅馬人也會遭到詛咒,這一消息著實讓羅馬人產生了動搖。
終于,第三次護民官競選中,蓋約·格拉古失利。
元老院最終勸告
公元前121年,投票決定撤銷迦太基殖民地建設的公民大會在卡匹托爾山舉行,這個卡匹托爾山大家應該不陌生了,就是當年提比略·格拉古被打死的地方,這個時期這里好像確實不怎么太平,這次的公民大會,又有人被打死了。
一位祭祀儀式的工作人員,在捧著犧牲穿過蓋約·格拉古支持者人群時,不知為何突然說了句:壞人們,快給好人讓路。可想而知,他直接被當場打死。這一下,兩派民眾立刻緊張對峙起來,執政官更是煽動民眾可以以暴制暴,慶幸的是,這時下起雨來,會議只好改為第二天。
第二天的會議上,被打死者的尸體被放在了元老院門前,接著,羅馬史上第一次的“元老院最終勸告”出現,元老院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對于反國家行為者,無需審判即可處死。
我們知道元老院對國政大事不過只有“勸告”之權,而此時的元老院早已逾越了這個界限,可以親自做出國家決策。
兄弟相會
元老院頒布這一決策后,還召集了元老院議員和騎士們全副武裝集合,這一舉動讓蓋約·格拉古的支持們躁動不安,他們沒有去卡匹托爾山的公民大會,而是全部移到平民階級常活動的阿文庭山。
蓋約·格拉古的支持者們比他激進的多,他們籌集武裝,準備和元老院做殊死一拼,而此時的蓋約·格拉古已看透這一局勢,只有滿腔無奈與殘余的悲憤。
元老院的軍隊很快拿下了阿文庭山上的抵抗者,并發出了蓋約·格拉古等人的人頭懸賞公告,一時間瘋狂的殺戮蔓延開。
臺伯河附近有一個小樹林,當追兵趕到這里時,只看到了兩具尸體。蓋約·格拉古和一個奴隸一路逃跑到這里時,估計是眼看無路可走,只能選擇了自盡。
蓋約·格拉古的人頭被放在羅馬廣場示眾,其支持者們的尸體,如同提比略·格拉古當時的處理一樣,全部扔進了臺伯河。
回到原點
蓋約·格拉古死后,農地法徹底夭折,格拉古兄弟的一系列政策大部分都被廢除,土地的改革回到了原始的狀態,財富的兩端分化趨勢已不可抵擋。
意大利學者馬基雅弗利有一句名言:“沒有武力做后盾的先行者難以避免失敗的命運。”,這一思想首先被格拉古兄弟驗證,然后在70年后被凱撒再次驗證。
格拉古改革失敗的原因有很多,自身權力與力量的欠缺和元老院的阻擾是一方面,同時在共和時期,人們最害怕的就是國家分裂的出現,即貴族與平民兩頭獨大的情況,為了保持元老院主導下的和平,恐怕人們就算對改革內容贊成,對改革的方式還是有所擔憂的。
格拉古兄弟時代結束了,以此為里程碑,羅馬繼續在曲折反復的道路中前進著,馬略與蘇拉的時代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