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有拖延癥嗎?
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歷:
做學生時,面對老師布置的作業,總是要等到最后期限時才急著開始做?
上班后總喜歡東逛西看,明明白天可以做完的工作,非得拖到晚上再加班?
面對多項工作任務,總喜歡挑選最容易簡單的開始做,越是重要困難的越往后推?
在執行一項任務的過程中,一旦有什么新的想法,就拋下手中的任務不顧?
是不是經常夢見自己參加考試,時間快到了,卻還有許多題目沒來得及做?
每次讀完心靈雞湯,都發誓要改變自己,制定了一大堆行動計劃,卻總是沒有開始,或者開始了,又堅持不了幾天?
看完上述內容,你是否感同身受?中槍了幾條?
拖延,英文稱作Procrastination,它的字面意思是“將事情推至明天”。我國從明代起就有了膾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可以說,拖延是一種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現象,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這一問題則顯得愈加突出。
其實,每個人在生命中都有一些拖延的東西,對此我們不必過于介懷。偶爾拖延并不會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響,有時候,在忙碌的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閑”,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本文所討論的拖延,是指在能夠預料后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后推遲,繼而產生自責、負疚感的一種行為。
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對自己的拖延深感不滿,并不僅僅是拖延本身阻礙了我們目標的實現、任務的完成,更在于拖延對我們心理和身體帶來的傷害。拖延常常讓我們感覺對自己無能無力,心中生出挫敗感和負疚感,進而引起焦慮、悔恨、憤怒、甚至抑郁等不良情緒反應,影響到我們的身心健康。
2.我們為什么喜歡拖延?
要克服拖延,首先得找出導致拖延的原因,拖延真的是一種病嗎?為此,我查閱了許多書籍和文章,答案有很多,比如環境因素、任務特征、個體差異,等等,我覺得都有一定道理,但總感覺不是最佳答案。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段Tim Urban先生演講的TED視頻《你有拖延癥嗎》,心里終于豁然開朗。原來,導致我們拖延的,并不是因為我們懶,而是因為深藏在我們體內的動物本性:追求簡單、快樂!原來,拖延不是一種病,拖延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
在這段視頻中,Tim Urban先生用詼諧幽默的語言,講述了每一個拖延者的腦海里,其實都住著3個不同類型的自我(這是我的理解,Tim Urban先生把它們分別叫作“理性決策人”、“及時行樂的猴子”和“驚慌怪獸”)。每當理性決策人準備做一件重要但又不那么輕松愉快的事時,喜歡及時行樂的猴子總會跳出來說“不”。一般情況下,理性決策人總會臣服于猴子。驚慌怪獸一般處在休眠中,但每當緊要關頭,它總會跑出來把猴子嚇跑,這時理性決策人重又掌握了人生的方向盤。
這個TEF視頻給我很多啟發。根據自己的觀察和體會,那個驚慌怪獸其實不是一個獨立的自我,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理性決策人的覺醒和抗爭。我認為,人類是理性動物,這就決定了我們的人性中兼具了理性和動物本性。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兩個自我,一個是理性自我,一個是動物本性自我。我們的拖延,都是因為我們的理性自我服從了動物本性自我所致。
3.如何克服拖延?
找到了問題的原因,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鑰匙。
克服拖延的有效辦法就是:在理性自我與動物本性自我之間達成一種平衡。
于是,我結合以前學到的時間管理、自我管理知識,制訂了一個克服拖延癥的操作方案,我把它稱作“拖延癥3R解決方案”(Do Right?Things,Do Things?Right,Just Do It?Right?Now!)。這個解決方案分三個步驟。
步驟一(R1):做正確的事(Do Right Things)
1、列出清單,把你自己必須做的、應該做的、可能做的、經常做的每一件事情,包括工作的、生活的、學習的,都寫下來。
2、根據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則”,對這些事情進行分類。也就是按照事情的重要和緊急兩個維度進行排列組合,分成“既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四個類別。這時,你會發現,對于緊急的事情(無論是否重要),你一般都不會拖延;那些做起來雖然有些困難,但仍讓你開心快樂的事情,你也不會拖延;你拖延最多就是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拖延不做的原因是你的時間都被那些“既不緊急也不重要”(比如上網、刷屏、看電視)的事情占據了。
3、從你認為“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中,挑出三只大“青蛙”(“青蛙”是時間管理領域的經典比喻,指的是最大、最重要的三件事情)。這些事情會對我們的人生具有正面影響力,但這同時也是我們最容易拖延不做的事情。
根據自身需要,你可以列出每年、每季、每月、每周、每天的“三只青蛙”。這“三只青蛙”就是你需要做的正確的事。
步驟二(R2):正確地做事(Do Things Right)
1、制訂行動計劃。將大的、復雜的任務,分解成小的、簡單的事情。假如,“閱讀經典”是你確定的一只年度“青蛙”,你的年度目標是看完50本經典書籍,并寫50篇讀書筆記。那么,這個年度讀書計劃分解到每周就是1本,分解到每個工作日就是1小時或者50頁左右,周末的時候則更多。特別提醒:在制訂行動計劃時,不能過于理性、高遠,而必須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并且留有余地,以照顧我們的動物本性需求。
2、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看書不一定非要在書房里用整塊時間來讀,你可以隨身攜帶一本書或者一個Kindle,在你需要等待的任何時間里進行閱讀。如果“學習英語”是你確定的另一只年度“青蛙”,那么,你可以下載一個“可可英語”app,隨時隨地進行英語聽力鍛煉。
3、給自己營造一個“不受干擾”的空間。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時到一小時的“不受干擾”時間。如果你的家人喜歡在客廳里看電視,那你就把自己關在書房里;如果你是學生,那就到圖書館,那里雖然人多,但大家都在安靜看書,相當于有了一個“不受干擾”的時間。在這個“不受干擾”的時間段里,你可以做一些需要整塊時間來進行思考和工作的事情,比如寫讀書筆記。如果你在一個人的時候,還是無法做到專注,那么建議你使用“番茄土豆”app,并打開工作音效,那“沙沙沙”的計時聲,會讓你真切地感覺到時間在流逝,你還好意思再拖延嗎?
4、明確完成期限。巴金森在其所著的《巴金森法則》中寫道:你有多少時間完成工作,工作就會自動變成需要那么多時間。如果你有一天的時間可以做某項工作,你就會花一天的時間去做它。而如果你只有一小時的時間可以做這項工作,你就會更迅速有效地在一小時內做完它。效率是逼出來的。
5、及時獎賞自己。每年、每月、每周、每日,每當你專注地工作、學習一段時間后,就給自己一點時間進行放松。如果說你喜歡看電視,那你就規定自己每天晚上都看書寫作,但星期五晚上可以放松看電視;如果你喜歡刷朋友圈,那你就規定自己每工作1到2小時,就可以刷屏10到20分鐘,作為獎勵和調劑。
6、做好時間日志。你可以用app或紙筆,把你每天的活動詳細地記錄下來,看看時間都花在什么地方上了。對于有拖延習慣的人來說,記錄時間尤其重要!真是不記不知道,一記嚇一跳!你會發現,你花在那些既不重要又不緊急事情上的時間到底有多少,有多少時間被你白白浪費掉了,從而讓你產生加強時間管理的緊迫感。
步驟三(R3):立即做(Just Do It Right Now!)
1、不找借口,勇敢突破舒適區。許多人在面對不那么輕松愉快的任務時,總喜歡找各種借口,能拖則拖,不到最后一秒不交活兒。實際上,在拖延的那段時間里,我們過得并不輕松,那項任務始終像塊石頭一樣,壓在心上。與其這樣,還不如立即去做,早做好,早放下,早輕松!
2、多項任務,從最難的開始。如果你面臨多項重要的任務,那么應該先處理最重要、最難的那一項。當最難的任務被解決以后,你就會感覺格外輕松,并感覺自己信心滿滿。請記住,面對任務時,一定要抵制住“先易后難”的誘惑,時刻提醒自己,每天要做的最重要的決策就是決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3、養成習慣,成為一種本能。拖延是一種習慣,優秀也是一種習慣。最好的時間管理辦法最后都要落實在行動上。知行合一的關鍵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每天早上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對你來說最重要的那件事情,努力養成這樣的習慣并終生保持。
子諾不離原創文章,歡迎轉發給你的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公眾號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并簡信聯系獲得授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