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
沒有哪位父母打算讓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但是,即使是那些愛孩子的,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會責備、羞辱、譴責、嘲笑、威脅、收買、懲罰孩子。給孩子定性,或對孩子說教。
他們沒有意識到語言的破壞力量。常常不是因為缺乏愛心,而是因為缺乏對孩子的理解。并不是因為缺乏智慧,而是因為缺乏知識。
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獲得并使用這些技巧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全書分為10章,從每章的題目,就知道和孩子溝通的重點:
第1章:交流的密碼:父母和孩子的對話
第2章:語言的力量:鼓勵和指導的更好方法
第3章:自取其害:應該避免的錯誤做法
第4章:責任感:要求服從,不如傳輸價值觀
第5章:紀律:尋找替代懲罰的有效手段
第6章:積極的養育:孩子生活中的一天
第7章:妒忌:不幸的傳統
第8章:孩子焦慮的一些來源:提供情感上的安全感
第9章:性和人類價值觀:需要審慎處理的重要問題
第10章:總結:如何養育孩子
養育孩子的目標是什么?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正派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一個富有同情心、能承擔責任、關心他人的人。
1、溝通的原則:理解與支持
和孩子溝通時,不要否認孩子的感受。當我們誠懇的承認孩子的困境,說出他們的失望時,孩子常常會獲得面對現實的力量。
大多數父母試圖說服孩子,想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抱怨很不公平,他們的想法是錯誤的。父母意識不到這種做法沒有用,這樣做只會導致爭論和氣憤。
例如:7歲的alice打算下午和朋友Lee一起玩,但是,她突然想起來,這個下午她所在的女童子軍小隊有活動,她一下子哭了起來。
媽媽:哦,你很失望吧,你很想今天下午和Lee一起玩。
Alice:是的,為什么童子軍不能在另一天活動呢?
Alice止住了眼淚,她給Lee打電話,約了其他時間,然后去換衣服,準備去參加童子軍活動。Alice媽媽對女兒的失望的理解和同情,幫助Alice處理了生活中無法避免的沖突和失望。她同情并理解Alice的感覺,真實地反映了Alice的愿望,她并沒有輕視這件事情,她沒有說:“這有什么好激動的!你可以改天和Lee玩,這有什么大不了的”。
說教和批評產生距離和怨恨。溝通的本質,是對孩子的感受做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如果父母能夠學會傾聽在他們憤怒的外表下所隱藏的擔心、失望和無助,將會有很大幫助。只有當孩子的心情平靜時,他們才能正確的思考,才能做出正確的舉動。
許多孩子的問題的真正意圖,是他們對放心的渴望。他們希望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共鳴,而不是批評、指責和說教。
2、接納矛盾的感受
對孩子的矛盾情感保持平靜的、不批評的態度對孩子有好處,因為這樣做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即使是這樣混合的情感,也是能夠被理解的。“如果我的這些混亂的情緒能夠被理解,那么它們就不是那么混亂的”。
對人本性更高深的考察考慮到了這種可能性:有愛就會有恨,有尊重就會有嫉妒,有奉獻就會有對抗,有成功就會有擔憂。需要睿智才能意識到這些感覺都是真實的:不管是積極的、消極的,還是既積極又消極的矛盾心情。
說出孩子的感覺,有助于他們理解自己是怎么想的。
3、如何有效稱贊
稱贊包括兩個部分:我們對孩子說的話,以及孩子聽了我們的話之后,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說的話。
我們的話應該表明,我們很喜歡、很欣賞他們的努力、幫助、工作、體諒、創造或者成就。我們的話應該讓孩子能對自己的品格有一個現實的看法。
當我們希望孩子好受點時,通常會稱贊他們。可是為什么當我們對女兒說:“你很漂亮”時,她會否認呢?為什么當我們隊兒子說“你非常聰明”時,他很尷尬地走開呢?是我們的孩子太難取悅,甚至連贊美都不起作用了嗎?當然不是。最可能的原因是:我們的孩子跟大多數人一樣,對于贊美他們品格、身體或精神的話不知如何反應。孩子不喜歡被評定。
比如,如果每個月末,宣稱愛我們的人給我們做一個評定,我們會怎么想?“如果你得了A,就親你一下;如果得了B,就擁抱你一下;而如果你得了A+,我就會很愛你”。
稱贊的時候,要做明確、詳盡的描述,孩子能從這些信息和贊賞中受益,遠比那些對品格的評價要有效的多。
4、如何有效指導
指出問題所在,然后給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5、應該避免的錯誤做法
恐嚇:
當孩子被告知:如果你再做這件事。。。時,他聽不到“如果你”這三個字,他聽到的只是“再做這件事”。有時他會理解為:“媽媽希望我再做一次,不然她會失望”。這樣的警告無用,警告是對孩子自主權的挑戰。如果他有一點點自尊的話,他就會再次違紀,以此向別人展示他不懼怕任何挑戰。
賄賂:
“如果你對弟弟好,我會帶你去看電影”。
“如果你不再尿床,圣誕節我會送你一輛自行車。”
“如果你學會這首詩,我會帶你去航海”。
這種“如果。。。那么”的方法可能偶爾會激勵孩子為了眼前的目標努力,但是很少會鼓勵孩子一直努力下去。我們的每一句話傳達給孩子的信息都是對他們能不能變好的能力的懷疑。“如果你學會這首詩”,意思是說:“我們不確定你能”。“如果你不再尿床”意思是,“我們認為你能控制自己,但是你卻不想”
挖苦:
“同一件事我究竟要重復多少次才行?你是聾了嗎?要不你怎么聽不進去?”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不能有難堪的挖苦和嚴厲的陳詞濫調。
權威需要簡短,少說更有效
不激發謊言:
為什么孩子會撒謊?因為有時他們不被允許說出真相。當說真話會受到懲罰時,孩子會用說謊來自衛。有時候他們說謊,是為了用幻想來彌補自己在現實中的不足。
對不誠實的處理:
一方面,我們不應該扮演檢察官的角色,不應該要求孩子坦白,不應該夸大事實把事態弄大。另一方面,說話不要拐彎,要說真話。
當我們發現孩子從圖書館借的書已經過期時,不應該問:“你把書還到圖書館了嗎?你確定?那它怎么還在你的桌子上?”我們應該直接說:“我看到你的圖書館借書已經過期了”。
偷竊:
小孩子把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拿回家,平靜而威嚴地告訴他,“玩具不是你的,應該還回去”。或者說:“我知道你希望留下這支槍,但是吉米希望拿回去。”
不要把孩子叫做小偷或說謊的孩子,或者語言一個不好的結局。當我們知道事實時,不要提問。開誠布公地說出來會更好。例如可以這么說:“你吃了餅干,我已經告訴過你不要吃”。
在孩子成長的歲月中,如何處理他們的謊言、偷竊、以及其他一切錯誤行為,每一個父母都曾為難、困惑過。威脅、賄賂、許諾、挖苦、粗魯都不是答案。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清楚的表達出我們的價值觀。我們不要問那些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我們對待孩子時,要尊重他們,就像我們希望他們尊重我們那樣。這種處理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既充滿關愛,又不失權威,并且能夠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