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時,因為不肯“好好吃飯”,唯一一次挨了母親的打,直尺打在手背上,不疼,但母親的神情讓我心疼。
十二歲,升中學,離家住宿,學著自己照顧自己,父母最常囑咐的就是“好好吃飯”。
成年了,一個人來到北京,求學、戀愛、工作、成家,終于有能力對自己負責,每次和父母通話,聊得更多的還是“好好吃飯”。
為什么?一日三餐不是人的本能么?
忙碌的時候,在路邊買個煎餅。
懶散的時候,隨便叫個外賣。
只求填飽肚子或者解饞,這不是“好好吃飯”,是為了生存。
聚會的時候,胡吃海塞。
揮霍的時候,山珍海味。
追逐昂貴食材或高檔環境,這不是“好好吃飯”,是為了享受。
好好吃飯,是認真地對待吃飯這件事情。
不需要多精細的食材,不需要多精美的餐具,也不一定非要自己親自下廚。
但必須是講究的。
講究并不是說這不吃、那不吃,而是講究吃飯時自己的狀態。
無論是高級餐廳的珍貴食材,還是一碗白米飯加咸鴨蛋,無論是食堂百年不變的飯菜,還是自己下的一鍋面條,靜靜地吃,細細地品,那一刻,食物撫慰的不僅是饑餓的腸胃,還有我們躁動的心靈。
有一陣,我的工作很忙碌,吃飯也隨意起來。早上起來匆忙去趕地鐵,路邊買一個燒餅,邊走邊塞,再灌幾口水。中午加班隨便叫個外賣,邊工作邊扒兩口,吃完了也不知道吃了啥。
那段時間,我很煩躁,隨時都會被惹惱。直到又一次情緒大爆發后,我靜下心來好好反省,才發現,除了工作的壓力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我沒有好好吃飯,打亂了自己的節奏。
只是想隨便對付一下,然而,對付的不只是一兩餐飯,還有自己。吃飯可以隨便對付,著裝也可以隨便對付,家務也可以隨便對付,除了工作,就是用影視綜藝等娛樂發泄情緒和麻痹神經。
工作看似成績卓著,生活卻一塌糊涂。
我終于明白父母叮囑“好好吃飯”背后的道理。一日三餐,不隨便,不應付,是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柱,守住了,整個人的狀態不會差。
轉變從在家吃早飯開始。無論多忙多累,早上提前半小時起床,熱一鍋小米粥,或煮一碗面,或煎兩個雞蛋餅,不慌不忙的,讓忙碌的一天有一個安靜美好的開始,心情是愉悅的,有信心面對各種未知的挑戰。
“好好吃飯”,原來父母教我的不是吃飯,而是生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