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斷舍離
【片段來源】:拆解片段來自《斷舍離·心靈篇》
【R:閱讀原文】
斷舍離的兩個思考軸:時間軸和自我軸。
篩選物品的標準是:把重點放在自我軸上,時間軸要放在現在。不斷進行“斷”與“舍”的練習,挑選出兩個主軸相交處的物品,相交處就是適合現在的“我”的物品。
以自我軸為中心
比如說,便利店里的一次性筷子。如果問能不能用的話顯然是能用。可如果要是問我用不用的話,那答案就會是我不用——我才不愿意用那種東西呢。盡管如此,這種一次性筷子還是不知不覺地就填滿了你的整個抽屜,只是因為能用就難以丟掉,因為丟掉會很可惜。我們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心理不是嗎?
這就是讓物品當了主角的狀態。還是拿眼鏡和筷子的例子來說,物品原本是因為“我用”才有價值。可多數人都說“眼鏡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當了主語。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讓給了物品,把焦點聚在物品上的狀態。
時間軸要鎖定在現在
“干脆就扔了算了!”雖然這么想,但有些東西就是覺很可惜,就是舍不得扔。比如說泡沫經濟時期買的大墊肩的西裝,當時可是足足花了10萬日元呢,太貴了,而且還沒穿過幾次。買的時候花了10萬日元,這個事實總是一陣一陣地涌上心頭,把自己完全逼回到過去。話雖這么說,但這件西裝也確確實實不會再穿了。還有小時候家人買給自己的風箏、鋼琴,現在根本沒人玩了,可它們依然還是穩穩地盤踞在家里,相信很多家庭都有類似這種的玩意兒吧!以前騎過,如今早就銹跡斑斑的自行車之類的,也很常見。這些東西實際上已經變成垃圾了,必須得處理了,可還是因為太重、太麻煩,所以就懶得去扔。這意味著什么呢?這意味著,把能量留給未來,讓未來去處理了。可這些東西留了下來,反而會強化這些東西所包含的回憶和能量,給人造成混亂。說真的,我的感覺是,家里放著的東西,有八成都是時間軸錯位到了過去或未來上的。
【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信息】
[預防異議]強調一下,斷舍離并不是扔東西啊,不要害怕。對于雜物我們可以送人,轉賣,或者分類儲存,重新啟用或者理性購物都算斷舍離。并不一定非要扔東西。再有,斷舍離是一個不斷學習,實踐的過程,并不是通過某次的學習就能一下子掌握的技能。
[what]跟以往物質匱乏不同,現在我們面對的是物質泛濫,想想家里面的東西就知道了。許多雜物啊,占領了我們的空間。以前醬油瓶的,餅干盒的都是好東西,現在有時候也還舍不得扔。以前買一部電子產品很奢侈,現在家里電子產品多的是。家居環境雜亂的根源就是因為物品太多了。
[why,不這么做的壞處]一件雜物仍不掉,沒關系。但多件雜物累積起來就不好解決了。總之,這許許多多東西仍不掉,家居環境就會顯得雜亂。并且大部分家庭過日子,東西都是越積越多。仍不掉東西這種情況很常見,同時仍不掉東西的后果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雜亂,還有糾結。相比能輕松扔掉東西的人,比如思源能扔掉東西,家里就很整潔,我仍不掉,家里就很亂。
[負面案例]之前我有一支好鋼筆一直放柜子里擱著,一直用一支舊鋼筆。我尋思等啥時候我字寫的漂亮了,我在用那支好鋼筆,但一直也沒用成。按片段說啊,我定義這支鋼筆的使用時間是未來,也就是“以后用”,那么它現在實際是不屬于我的,是屬于柜子的。看到這段,我馬上把新鋼筆拿出來用了,舊鋼筆送給同事家小孩了。
[how]這在文中實際上給出了非常明確的方法。
1、自我軸。自我軸說的是符合自己實際情況并能為我所用的物品,重點在我,“我可以用”,而不是“它還有用”“它還能用”。這里可以用改變主語的方式進行判斷和辨析。例如一件衣服,衣服還能穿,這里主語是衣服,不符合自我軸。我能穿這件衣服,主語是我,這個符合自我軸。
2、時間軸。說的是過去、現在和將來。重點在當下。過去的東西現在不用的,或者當算將來用的東西,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反正我現在不用,這就是不符合時間軸。只有現在用的才符合時間軸。
那么第一是“我用它”,不是“它能用”,主語是我。第二是當下,不是過去和將來。那么就是“當下—我用它”,符合這個條件的就是我們需要的物品,不符合的就是我們要斷舍離的物品。也就是說只有當下能為我所用的物品才是屬于我們的物品。
[適用邊界]這個方法在買東西的時候,扔東西的時候,分類整理的時候都是很有用的。我的兩個閑置啊:一雙冰鞋,3年沒碰過了,總是說以后有時間滑,扔不扔,不符合時間軸,送人!別人送的一套茶具,全新的,能不能用,能用!但喜不喜歡,不喜歡!不符合自我軸,咋辦,送人!
我們在來回顧一下這個扔東西的秘訣吧(拿紙現場畫時間軸),時間軸就是過去現在和將來,現在也就是當下才是選擇的要點;自我軸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是我需要的,我舒服的,我適合的而不是“它還有用”“它還能用”,主語在我。滿足這兩個條件的東西留下,滿足不了的扔掉。
【作業】
請根據上面的【R】與【I】寫出你的: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經歷】
早在幾年前就已經看過《斷舍離》了,并且買了書來送給兩位親戚,對他們確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也一直在學習里面的方法,直到現在還在應用斷舍離來整理自己的生活。而我卻只是在遇到這本書的那一兩個月做過幾次斷舍離,我僅僅是把它當做一次性的學習,而沒有當做一個不斷學習改進的過程,所以至今生活中仍然很混亂。
例如,前幾周,老公實在忍無可忍了,嚴厲要求我把不用的購物袋、一次性帶袋子、買衣服和鞋子的包裝袋,全部扔了,我聲嘶力竭的反對,義正言辭的說,這些袋子都有用的,可以用來裝垃圾,還是新的,也可以在出去玩的時候隨便裝一點東西。老公很是無語,為了不讓我不高興,他也不敢擅自扔掉那些袋子。可是,現在看來,經過了幾周,袋子不但沒有減少,還在增多,陽臺上放了一堆,飯廳的一角放了一堆。這些東西的增加非但沒有給我帶來便利,反倒讓我看著心煩了。
【反思】
今天又再次跟《斷舍離》相遇,我用拆帶中的兩個軸來衡量這個袋子的事情,讓我下定決心要立馬扔掉這些東西。理由是這樣的:
從自我軸來看,這些袋子雖然是干凈的,能夠被使用,但是我在每次裝垃圾的時候,也不會用他們,因為太大了,而且用干凈的紙袋子裝垃圾,還有點心疼。
從時間軸來說,雖然這些袋子在未來 某一時刻肯定是有用的,但未來太不確定了,能夠確定的是現在確實用不了。
綜合以上兩點,在老公提出袋子需要處理帶掉的時候,我就應該舉雙手贊成了。
【A2:我的應用(目標與行動)】
【目標】
A、每個月對家里的舊物進行一次斷舍離,以自我軸和時間軸為衡量標準,處理掉不再需要的舊物,處理方式分為重新啟用、送人、扔掉。
?B、在每次購物的時候也要學習應用斷舍離,通過自我軸和時間軸來衡量,是否應該購買,不可因為一時激情而購買,因為這個情緒下購買的東西大部分都是錯誤消費。
【行動】
最近,很想提升自己的演講能力,想要報一門演講課程,但是一直沒有下定決心。今天剛好就用斷舍離的方法來分析一下目前我是否應該報演講課程。
自我軸:演講是一門很棒的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能。我應該要習得這門技能,可是目前這不是我最需要的技能。
時間軸:目前我已經在學兩門課程,并且剛報名要考一個證,考試時間就在12月份,內容完全沒有接觸過,所以預測需要投入不少精力。
綜上,演講課程應該報,但是不是現在,至少要到12月份才報名。畢竟自己是普通人,沒有過人的精力,太多的課程,只會造成貪多嚼不爛的情況,那就是知識消化不良了。所以為了取得好的結果,一段時間專注一件事,附帶學一樣東西就是最好的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