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記事以來,感覺每年的春節都是一樣的。正月初一,母親家族幾乎所有人都要去大舅舅家拜年,并在那里度過一整天。
除了午飯和晚飯外,孩子們自己玩自己的,大人們主要是打牌和玩麻將。像我們這一類人是最尷尬的,因為早已不是小孩,但也算不上大人,因為沒成家。
接著,正月初二,也就是昨天,我們一家三口驅車去幾個伯伯家(一共四個伯伯,我父親最小,他排行老五)拜年,這也是一年一度回父親老家的時候。
所謂老家,一方面是針對我們現在居住的市里的新家而言的;還有一方面是,這里是父親和母親從小長到大的地方,他們在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
五歲之前,我也一直在這里(如下圖)生活。但是,除了剩下經過破舊不堪到翻新的老房子外,我對這里已經沒有太多的記憶了。
一般我們會在老家住兩天,每年的正月初二回到這里,正月初四吃完早飯就會回到市里。
其實老家距離市里并不遠,聽說最近交通又方便了很多,有了從市里直通老家的快車道,用不了一個小時,就能到這里。
然而,如果平時沒什么事兒,我們也不會想到要回來。只有冬至的時候,父母會回來一趟,給爺爺奶奶上墳。
這兩年因為我比較忙,所以一般我們就只在老家住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也就是正月初三(今天)我們就會趕回市里。
說實話,讓我在老家待兩天是很無聊的一件事。因為我很小就離開了這里,母親說我五歲就隨外公外婆去了市里。
所以,在這里我并沒有太多的記憶,也沒有所謂的童年小伙伴。父母可以走親串友或者是打打牌,而我什么也做不了。
當然,我現在意識到回老家的真正意義,那就是陪父母回老家看望親人,這是我們作為子女應盡的一點義務和責任。說的傷感點,來日并不方長,有些人真是見一面就少一面。
按道理昨天我應該在去昆明的飛機上,而不是和父母一起回老家。按道理今天我應該在云南,和一些不認識的小伙伴完成一次經典的小眾之旅。
早在一個月前,我就訂好了去云南的行程。但是在繳費后的半個月的時候,我取消了訂單。
取消的原因大概有兩點:一來我已經不需要通過旅行來放松自己了,去年下半年不好的狀態已經被自己用其他方式調整過來了,也就無需再用旅行的方式來釋懷一些東西了;二來我想我更應該做的事,是陪伴父母左右吧。
昨天早上,我們準備驅車去老家前,父親在汽車后備箱整理送給親人的禮品,母親從樓上下來,打開車門進入后座,看著父母的背影,那一刻我覺得取消旅行的決定是對的,即便取消訂單讓我“損失”了20%的費用。
昨天中午到的大伯家,在那里吃的中飯;下午到的四伯家,在他家吃的晚飯;今天早上去的二伯家,在那里吃的早飯。看看這就是我們吃的早飯,是不是特別硬。如下圖所示
這一桌子菜,都是二伯自家菜園種植的或者是自己養殖的。純綠色,不打農藥,用的全是農家肥,味道自然是好極了。用的是傳統的灶臺,木材生的火,估計很多小伙伴都沒見過。
吃完早飯,我們一家人驅車趕往離市里不遠的一個鎮,二舅媽的老家吃飯。其實,她在市里的新家,就在我家樓下。
但是,這兩年她也愛上了農村的生活。她說,傳統灶臺里,木材生的火,做飯菜就是香。
從今天開始,我們這個大家族的人就會輪流宴請對方。今天是二舅媽家,明天是小舅媽家,后天是我家,接著就是大姨家,二姨家,小姨家,兩個表哥家,一個表姐等等等。
就這樣一家一家吃過去,大概可以吃到正月十五,最后回到自己家過元宵節,這個年也就算是完整了。
近來,我喜歡用文字去記錄生活的點滴,但極少去拍照。這兩天突然感覺到,其實照片也是一種非常好的記錄方式。
看著自己拍的照片,能夠喚起我們的回憶。讓我們知道拍攝的那一刻,什么時候我們在哪做什么。如果拍得好,沒準還能回想起當時的心情和心境。
最后,放上一組圖片,證明我來過了。未來當我看到這組照片時就知道,2019年的春節,我陪父母回了老家。
一望無際的田野
立春了,家鄉的油菜花也開好了。
路鋪好了,人走沒了。
很多年以前,家鄉的路到處都是坑坑洼洼,泥濘不堪的;而就在五年前,水泥路已經鋪好了。然而,這里居住的人卻越來越少了,每年回來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老屋早就賣給了姑母的大兒子
五歲那年我離開這里,隨同外公外婆來到市區生活;十九歲那年我北上求學,直至現在定居北京。
三十二年前的這個時候所攝
這個嬰兒就是我,抱我的人就是我母親,那一年她二十歲。母親說,這是我半歲時候的照片,可愛嗎哈哈~~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和我分享你家那邊過年走親串友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