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照畢業照。又一個三年即將畫上句號。
一年一年,一屆一屆,時光仿佛是跳躍式到了今天,然的確又是一日一日走到現在。
今天慧的40歲生日。她感慨人生不知不覺就40歲了。
其實還好啊,40歲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澄澈與通悟,生活的視野也將會更寬更有味道的,我們不必和時間較真,不必和青春較真,只要心中有追求,生活有熱情,人生有方向,還真的就是永葆青春。
這兩日和兄弟姐妹們組中語參第7期的稿件,空隙里重讀了王君老師的《青春語文: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依然是滿滿的感動和收獲。
是的,站到課堂上,人就是課,課就是人,而教學法,無不深深地鐫刻上每個人自我成長的痕跡。上天給你的任何一段經歷,哪怕當時看來是極端糟糕的經歷,也是恩賜,也是點化。這些經歷,都決定了你以后以何種心態去解讀文本,如何去構建課堂。
在這篇文章中,王君老師在剖析自己教學法的老師。
第一個老師是自己。
她說教學風格的形成,根本無需尋找,無需提煉。怎么活就怎么教,你是個什么樣的人,你在課堂上就表現出什么樣的狀態。呈現靈動是天性,擁有激情是本能。
? 最感動的是老師對待孩子的態度,她說,在課堂上,我面對的那個小孩兒,就是當年一無所依的自己。我愛他們,就是愛我自己。
? 通過課堂,治療內心的傷痛,更是呵護自己天性中的善良和陽光。
而激情本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對自我的提醒和呼喚。激情的能量源,來自于生命深處的不妥協不茍且不放棄。激情最終極的表現,就是越來越愛自己,也越來越愛所有的人,越來越愛生活愛這個世界。
王君老師從農村到縣城,到市里,到省里,到北京,人大,清華。再從北京到南方,從清華到清瀾山,用她的話說,就是愛野,愛玩,愛折騰,所以折騰出了“玩法就是活法,活法就是教法”。在整理提煉的過程中發現,哪有什么教學法,全是玩法:激活啊,整合啊,修復啊創造啊,提煉啊,點撥啊,任何一種教法,都必然對應著一種玩法和活法。于是,教書的技巧,全是生活的技巧,全是玩的技巧。
第二個老師藏在生活里,藏在文本里。
我們教“書”,“書”也在教我們。
優質的文本,本身就是一種教學法。
語文教學,各有各的路子,各有各的門派。每個人都成為自己就好,每個都按照自己喜歡的路徑奔向語文的懷抱就好。可以學習,可以模仿,但個體不可替代。
我們每一個,都是語文寵愛的孩子。
成為你自己,是語文教師成長的終極追求。
每一個教學現場都是生命現場,沒有都順利的,沒有都好的。處于這個現場中的我們,焦慮是難免的,打退堂鼓的想法是會時時冒出來的。
活在當下,教在當下,歡天喜地享受當下的一切,就是活法,就是教法。
第三個老師是蘇軾。
20歲惑,30歲惑,40歲依然惑,從來沒有不惑的時候。
但蘇軾一篇《記承天寺夜游》就把所有“惑”給解開了。
要“空明”。
“空明”就是要會“為樂”。只要想玩,管它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天氣,只要你愿意,都能玩。
“空明”就是那點“閑”。不太滿,不著急。時間好像變慢了,日子好像變長了。
所以,課堂要帶給孩子們快樂,課堂要和孩子們一起作樂。
所以,課不能上得太滿太急。
所以,一定要給學生一點驚喜。
摒除雜念,靈魂安寧。
課堂上枝蔓不要太多,目標不要太雜。返璞歸真,化繁為簡是必由之路。
做小溪流也挺好,只要不是爛泥潭。不用羨慕人家的“厚重”,真正的厚重不是掄起重劍駭人,而是拈花摘葉均能為劍。
有的人能把簡單表述得很復雜,有的人能把復雜表述得很簡單。我們要努力做后一種。
所有的糾纏都是無意義的,不必爭。
語文也應如一輪皓月,夜晚的時候,安靜的時候,它才有光,有色,有形。而心中空明的人才能欣賞到她的好。
摒棄復雜,回歸本源。
語文人做好語文人的事,就好。
很多時候,倦怠的不是語文,而是自己的心。
好多話直抵心靈,頓悟頓悟!
語文的狀態,也許就應該是蘇軾賞月的狀態:空靈之境,空靈之友,空靈之眼,空靈之心……慢慢地穩穩地,中庭信步,深夜不倦,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