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詩人蘇東坡曾與佛印禪師同游杭州寺院。東坡見大殿上的觀世音菩薩手持數珠,東坡覺得奇怪,便問道:“彼自是觀音,自誦其號,未審何謂?”佛印答道:“求人不如求己”(見宋·蘇軾《問答錄》)。本來,觀世音菩薩是人們求拜的對象。佛印就“自誦其號”而借題發揮,答了一句頗含機鋒的話:“求人不如求己”,體現了禪宗“自力自度”的特色。后用“求人不如求己”謂求別人幫忙還不如靠自己努力。
在如今科技發達的時代,你只需向內求自己,把自己打造成頂級技術人才就可以自己做自己的老板,什么事都一個人干了。而過去人是向外求助,即“外求”,所謂的外求即就求關系、求渠道、求資源、求人脈,求機會。
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內求”,所謂內求即坦誠面對自己內心最真實的一面,激發起興趣、熱情、希望、理想,當你做好你自己,外界的東西就會被你吸引過來,這也就是所謂的求人不如求己。
還是觀音的故事,也是說求人不如求己: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見觀音正撐傘走過。
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
觀音說:“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
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
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
第二天,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里求觀音。
走進廟里,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
這人問:“你是觀音嗎?”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
這人又問:“那你為何還拜自己?”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有人會說,我求求人,就不用花錢了,多劃算呀!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做任何事都是要成本的,即使你不用花錢,你還是要花時間的,時間成本是最大的成本,因為時間對于一個人來說,是有去無回的,是失去了就失去了。
你有這個求人花去的時間,還不如用來學習一項技能,當你學會了這項技能后,別人是偷不走、搶不去的。當你學好本領,做好你自己,外界的東西就會被你吸引過來。
除了學習技能,投資于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時間,這是猶太經典智慧書《塔木德》說的道理,因為“金錢能夠儲蓄,而時間不能儲蓄。金錢可以從別人那里借,而時間不能借。人生這個銀行里還剩下多少時間也無從知道。因此,時間更重要。”
時間的價值就像金錢的價值一樣:完全體現在如何使用上。舍不得花費時間去獲取更多的幸福,去使更多的人幸福的人,就是虛度年華。
時間不是屬于你的、他的,也不是屬于我的,不管你注沒注意,關沒關心,時間他只會自顧自地流走,你也不可能叫他“時間,你等等我。”投資時間更要做到“求人不如求己”,能花錢買到的時間都是便宜的,盡管花錢去買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