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到巴黎》(美? 迪娜·班尼特著)講述了駕車環繞半個地球的新絲路愛情之旅,喜歡幻想和浪漫的迪娜和丈夫伯納德2007年參加了北京到巴黎老爺車拉力賽,兩人呵護愛車穿越戈壁、西伯利亞、波羅的海......重走一百年前意大利王子貝佳斯組織的汽車比賽路線。
迪娜將自己旅途中的所思所想所見所感,用幽默寫實的筆觸栩栩如生地記錄下來,我們得以隨她體驗充滿冒險、喜悅、痛苦與成功之旅,領略充滿神奇色彩的異域風光與風情,見識蒙古沙漠的彪悍與無情,享受賽道上追趕野兔的樂趣,見證她和伯納德婚姻的成長,靈魂的融合,以及生命嬗變之旅。
現代社會,旅行已成為一種愛好和生活方式,尤其是自駕旅行。人們因不同的緣由去旅行,有的為了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有的為了暫時遠離工作壓力放松自己,也有的是迫不得已而為之。
迪娜選擇這次長途旅行時,內心充滿了猶豫與渴望。猶豫是因為她暈車、害怕坐車,更何況還要在移動的車上給伯納德讀路書,這對她來說簡直無法忍受。可是牧場上平淡無奇的生活讓她和伯納德的心靈似乎漸行漸遠,而伯納德又是那么喜歡冒險,喜歡駕車旅行,于是渴望重建和伯納德親密關系的迪娜咬牙答應了參加這次旅行。
迪娜生性活潑,但很沒有耐心。為了改變自己,同時也希望改變伯納德,她和伯納德約定,在旅途中遇到問題時兩人都要克制自己平時讓對方很討厭的習慣,要充分地溝通。一路下來,盡管汽車一而再再而三地出故障,有一次擱淺在戈壁灘上讓他們擔心自己無法走出來,但他們還是努力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成功到達目的地巴黎,完成了這次長途旅行,并且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這一趟旅行下來,迪娜得到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動力能讓人克服一切困難——渴望與伯納德關系更親密是她參加這次旅行的最大動力,為此,每每遇到問題或困難時,她都會考慮伯納德的感受,同時,伯納德的無限樂觀精神也感染了她,他們彼此配合得越來越默契,關系也越來越和諧。
這趟北京到巴黎的旅程實現了迪娜的期望:在他們的二人世界里,隨著兩人彼此完全依賴對方,迪娜與丈夫伯納德更加親近。她為此甚至找到了一條只講旅行,無關終點的愛情之路。
三十五天的長途旅行,迪娜實現了蛻變——她比以前自信了,樂觀豁達了,有耐心了,遇到事情不再亂發脾氣了。人們說旅行會讓你遇到最好的自己,迪娜做到了,她不僅遇到了,還變成了一個更好的自己。
三十五天的長途跋涉之后,迪娜和丈夫成功到達了終點。終點之后呢?她又陷入了迷茫。因為已經習慣并且喜歡上了坐在汽車里與伯納德一起趕路的生活,突然停下來,她有點不知所措,有點不再適應牧場上的生活了。經過她的觀察,伯納德也是如此。他們兩個開始討論那次旅行,發現竟然有那么多值得回憶的事情。于是,他們決定再次上路。他們兩人又一起征服了很多地方,而在這一次又一次的遠征中,他們的關系更加密切了,他們成了真正的“靈魂的伴侶”,因為他們已經變得誰也離不開誰了。
人生難免會有迷茫,迪娜得到了一些應對妙法:“當你感到迷茫的時候,就去做一次美甲。因為當你看到你的腳趾甲上的光澤時,你對事物的理解可能更清楚些。”是啊,誰都會有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這個時候,不要強迫自己,暫時放一放,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也許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書中引起我共鳴的句子:
我渴望體驗所有的新奇事物,這種渴望拉著我向前走,但同時我內心深處無名的恐懼又使勁向后拽我。
遇到情況不要大驚小怪,鬧情緒不會讓事情有所改善,行動才可以。
有動力,你就會克服困難,失去動力,你會一無所成。
保持冷靜,認真思考,任何困難都能夠被克服。
如果你面前有一扇門,推開它。
后記:
如果你面前有一本書,翻開它。
這本書是我在圖書館偶遇的,我是旅行癡迷者,我以為是本游記,卻沒想到它為我打開了一個新世界,汽車拉力賽,我從未涉獵過的一個全新領域,如果說印象,似乎只記得看過一部電影,還看得心驚肉跳,眼花繚亂,虐心。
補充資料:
北京-巴黎拉力賽擁有109年的歷史,第一屆在1907年舉行的時候,那時候咱們中國還不叫中華人民共和國,仍隸屬清朝的統治。而全世界第一場汽車賽事Targa Florio僅比北京-巴黎拉力賽早一年。最初促成比賽的舉辦只是一篇刊登在1907年1月31號報紙上的挑戰:當下需要證明一個人擁有一輛車,他就可以做任何事情,去任何地方,敢問誰愿意在夏天接下從北京開車到巴黎的任務?
雖然彼時離汽車發明剛過20余年,汽車的安全性,耐力性和油耗高低等等都沒經過正規考驗,但向來喜歡冒險和開車競賽的歐洲人就是要干。同年6月10號,共計40人加入到比賽中——實際上只有5只車隊在競爭。車隊從北京出發,穿過亞歐大陸最后到達巴黎,全程共計9317英里即14994公里,涵蓋城市和鄉村,山地和丘陵等復雜路況,不少道路之前還沒有汽車通過,甚至當地人都不知道汽車的存在,過河的橋還是根據牛馬車來設計,因此造成過翻車事故。
在汽車還未普及的時代,連加油站都是一個稀有品,賽委會為了保證比賽的順利進行,讓一批載著汽油的駱駝從北京出發,然后在途中設下加油點,和馬拉松比賽中設置的能量補充點類似。當時也沒有任何的路書,全靠車手自己跟著感覺跑,比賽也沒有規則,第一個到達就是贏家。為了記錄這次意義重大的比賽,每車跟隨一個記者,通過文字和圖片記載每天的賽程并刊登在報紙上。就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Scipione Borghese和 Ettore Guizzardi駕駛著7.0L的Itala經歷兩個月的長途奔襲,終于在同年8月10號抵達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