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日期:公元594年
出生地點:隋朝東都洛陽
鮮卑人長孫無忌的姓是魏孝文帝給的——長孫無忌的祖先復姓本為拓跋,因為拓拔姓為魏皇族宗室之長門,故賜姓長孫。
長孫無忌的母親高氏是漢族人,她有個弟弟叫高士廉。
長孫無忌的起點比同齡的孩子高出不少,他生在東都洛陽,又屬于官宦子弟,兒時的長孫無忌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風雨多了,未必是好事。
公元609年,真正的暴風雨來臨,長孫無忌家的天塌了——他的爹長孫晟去世。
長孫無忌的母親是長孫晟的小老婆,大當家的一去世,小老婆和她生的一子一女直接被家族其他成員掃地出門。
飄搖中的一家需要一個保護傘,長孫無忌的舅舅高士廉充當了這個保護傘。
高士廉將妹妹一家接到自己家中,長孫無忌的生活算是有了著落。
幾年以后,“保護傘”連自己也沒保護住——因為屁大點事,高士廉被隋煬帝楊廣貶到了中國的大南方——朱鳶縣。
朱鳶縣在哪兒?
在現在越南的興安省,當時中國的交趾郡。
興安省、河西省、河南省——越南的行政區域劃分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味兒。高士廉也不應該覺得孤獨,雖然位置偏遠,但大家還都是中國人,過年還是可以吃餃子放爆竹的。
兄妹情深的高士廉臨走時做了兩件大事:將外甥女觀音婢(長孫皇后的小字)許配給了李世民;將自己的大房子當掉,換了點錢,作為老娘及妹妹一家的生活費。
于是多年以后,在進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評選時,要能力沒能力的高士廉直接排到了千古賢相房玄齡的后面,超越位列第七的“戰狂”尉遲敬德、位列第八的“戰神”李靖、位列第二十三的“戰圣”李世勣。
高士廉雖然要能力沒能力,但卻是要眼光有眼光,他準確的判斷與精準的投資,為李世民帶來了第一次愛情,為長孫無忌捎來了第二次生命。
高士廉撮合完李世民與觀音婢的愛情,又撮合完李世民與長孫無忌的友情后,一拍屁股去了詩與遠方。
失去舅愛的長孫無忌在小房子里寒窗苦讀之余,有點想李世民了。
李世民此時正在干什么?
三戰哪夠,再來!
顯然,李世民很忙。
當然,有人比李世民還忙。
李淵、李世民、李密、王世充都忙,忙著收割,忙著爭奪。長孫無忌很閑,閑的只能讀書。
幾年之后,長孫無忌打聽到李世民追隨父親太原起兵,已經進駐長春宮,便毅然離開洛陽,前去相見。
為什么李世民從山西打到陜西時,長孫無忌才得到摯友起義的消息?
因為那時的信息互聯網依靠的不是電腦,而是人嘴,在嘴與嘴之間傳遞消息,比在電腦與電腦之間傳遞消息,要慢很多。
長孫無忌也不算遲到,加入義師以后,追隨李世民四面出擊。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薛舉(薛仁杲)、劉黑闥等當世豪雄被一個個清掃出局。
雖然身份是大舅哥,但實質上卻是跟班小弟——在李世民南征北戰的過程中,長孫無忌更多是一個見證者,而不是一個謀劃者,更不是一個決策者。他的能力不在軍事層面,也不在經濟層面,而在政治層面。
具體的說,長孫無忌由幕后走向臺前,由小弟變成大佬的分界線,是玄武門兵變。
玄武門兵變,李世民成功了,長孫無忌真正的政治生涯由此開始。
“幸賴君子,以依以恃……是以徘徊恩德,故幕懷賢。憑明哲而禍散,托英才而福全。答惠之情彌結,報功之志方宣……”
君子、賢、明哲、英才,李世民夸人的詞匯很多;賴、依、恃、憑、托這些詞,用在長孫無忌身上再合適不過。
既然做了皇帝,該如何報答無忌這位英才,如何酬謝輔機(長孫無忌字)這棵稻草呢?當然是先升他的官——太子左庶子(正五品)、左武侯大將軍(從二品)、吏部尚書(從一品,六部尚書之首)、尚書右仆射(宰相,正一品),腳踏實地,一年一步,一步四個腳印。
人生就是相互成全,關鍵要遇上對的人,整個貞觀時期,長孫無忌均活躍在權力的頂峰。
但人總是要死的,公元649年,李世民駕崩,在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托孤派的支持下,毛頭小子李治繼位。
長孫無忌、李世勣、褚遂良、于志寧是托孤派的代表。滿朝文武,包括皇帝本人,都對長孫無忌感恩戴德——權力能夠平穩過渡,國家繼續繁榮昌盛,這個人功不可沒。
年輕的皇帝對舅舅充滿了深深的依賴。
長孫無忌有點膨脹了。
大臣一膨脹,皇帝就肚脹,李治的心里開始積累怨氣——特別在他擁有武昭儀之后。
長孫無忌做夢都沒有想到,有一天,他苦心栽培和扶植的李治,會對他開炮。
李治并沒有對著自己的親舅舅直接開炮,而是采用了馬后炮,他也沒有直接出手,他的背后有一只黑手。
這是只原本纖細的、可愛的手,后來掐死自己的親生閨女、嫁禍給王皇后之后,便變成了一只黑手、一只狠手、一只死亡之手。
武則天原本并不想弄死長孫無忌,她曾幻想搞點懷柔政策,就能輕松搞定。
令她失望的是,這件事極不輕松。
李治原本也不想看著武則天一步步將舅舅逼上死路,因為自己的江山很大程度上是他保下來的,但封武昭儀做皇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舅舅還是執迷不悟,螳臂當車。
于是李治背過身去,嘆一口氣,擺擺手:關門,放狗!
長孫無忌、李世勣、褚遂良、于志寧是托孤派,皇帝、許敬宗、劉義符是“保武”派,兩大派別原本半斤八兩,誰也扳不倒誰。
平衡意味著靜止,意味著完美,不過很可惜,這個世界是運動的,且并不完美!
李世勣在關鍵時刻,以一種神秘的方式退出了托孤派。
緊接著,褚遂良以一種悲壯的方式離開了托孤派——被李治貶到了遠方。
到最后,于志寧選擇了閉嘴。
公元659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死去整整十年之后,完全失勢的長孫無忌在一個名為黔的地方,被劉義符逼得上吊自殺。
黔,今貴州省的簡稱,不過在唐代,黔可不在貴州,而在四川,位于黔江流域,那時被稱為黔州。
黔州其實很“小眾”,柳宗元用一篇《黔之驢》,讓這個孤僻的地方頓時名揚四海——這是長孫無忌去世一百多年以后的事。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柳宗元是在“永貞革新”失敗之后,被貶為永州司馬的時候寫的,目的是想諷刺一下當時的一些外強中干、仗勢欺人的達官貴人,順便泄泄私憤。
可無意中,與一百多年前的一件大事“撞衫”——長孫無忌與武則天之間的斗爭,就是一場驢虎之爭。
起初長孫無忌的氣場很強大,先帝托孤重臣、皇帝的親舅舅、當朝宰相,權傾朝野的人物,武則天好怕怕。
可在一連串的試探與較量之后,武則天發現,長孫無忌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樣可怕,于是——
長孫無忌恰似一頭倔犟的驢,平平靜靜拉了一輩子的磨,到了晚年,為了不負李世民的重托,為了維護李家的尊嚴與榮譽,堅決地、義無反顧地與武則天集團抗爭。
兩只老虎 兩只老虎 跑得快跑快得 一只沒有良心 一只沒有良肝 真是壞? 真是壞!
許敬宗咬得長孫無忌遍體鱗傷,劉義符干脆將長孫無忌咬死。
為什么許敬宗與劉義符能夠成為老虎?因為他們背后有一只更大的老虎。
為什么武則天能夠成為更大的老虎?因為高宗李治養的好。
高宗用什么物資養的?據說是用一種叫做“愛”的東西。
在封建王朝的深宮大院內,父與子、兄與弟、夫與妻之間的愛,究竟值多少錢?沒有人知道。
武則天真的愛李治嗎?
“天”知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