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個紀錄片叫《設計的藝術》,給我帶來很大的震撼,在充分的視覺享受之外,最大的一個收獲就是它幫我想通了一個困擾很久的問題。
第一章拍攝的是一個職業設計師的工作日常,他孤身一人來到紐約工作,常常為雜志創作封面。片子展示了他創作封面的思考和設計過程,設計師展示了他大量的素材,其中有一本他大學時期的作業給我印象深刻。那是一個本子,第一頁是老師布置的一個題目,一個元素,是一個圓圈,之后整本每一頁都要圍繞這個圓圈創作一幅畫,他隨意翻了一下那厚厚的一本,我看到的幾幅畫全都非常有趣驚艷,像這樣的以一個元素創作一整本畫的作業本還有很多,他只是那么平靜的拿給記者看,設計師說,這是一種必須的日常思考訓練。
隨后片子展示了多幅設計師作品,在我看來全是佳作,精彩又生動活潑,充滿想象力,讓人感受到設計師的靈感迸發奔涌而出,可是,設計師告訴記者,不是這樣的。他說,大家都覺得設計師的工作需要靈感,其實,靈感是業余的人才需要的,他每天早上起來就去工作,每天不停的畫畫,對他來說,并不是設計每一件作品都要依靠靈感,他不斷的鉆研,大量的刻意訓練,就像完成他的大學作業一樣,靈感只是平時的工作中的一點有利的波動,研究、思考、從大量的素材中提取、修改、再創造,這才是他的日常。
我崇尚有理性客觀的生活,推崇運用邏輯透過表象看到事物本質,在對自己的大腦進行刻意訓練的同時,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那就是藝術的頭腦何去何從?藝術強調感覺感性,創作需要靈感,仿佛和我推崇的生活方式正反對立,其實不然,靈感都是門外漢的說法,藝術家的職業生活和我崇尚的理性生活殊途同歸,就像紀錄片里的設計師,需要把單個元素拿出來進行魔鬼式訓練,對自己的創意能力反復捶打刻意鍛煉,藝術創作同樣需要理性,需要邏輯,需要刻意訓練,需要不斷試錯,優秀作品的誕生,虛無縹緲的靈感并不是必要條件,刻意練習才是。
藝術家設計師或許全世界聞名的只有屈指可數的那幾個,可是,現在世界里,我以一個平凡普通而又熱愛生活的人的視角看很多職業設計師設計的作品同樣精彩,帶給我絕不遜色于大師之作的視覺享受。波瀾壯闊的日子在漫漫人生長河中的零星點綴,絕大部分我們是在平淡無奇中度過,很多平凡的設計師的作品給我們平靜的生活源源不斷地帶來感動添加光彩,真心的為自己生活在現代的世界感到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