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早上收到一條簡書的推送,才想起我原來已經加入簡書三周年。
正文
寫博客的習慣源于當年競賽時寫題解,可以追溯到2010年的百度空間;
后面也輾轉過新浪博客、博客園等,最終是2015年的時候偶遇簡書。
被那時簡書的簡潔設計、碼農氛圍、markdown編輯器所驚艷,當時便決定加入簡書。
這一眨眼,就過去了三年。這短時間里,我一共寫了167篇文章,收獲4589個喜歡。
作為一個朝九晚九的忙忙碌碌碼農,我一大半的業余時間都花在這上面,才有平均每周一篇的產出。
付出這么多時間之后,我也對這個社區更加珍惜。
我經歷過簡書碼農氛圍濃厚的時刻,也為去年飽醉豚的事件所氣憤;簡書一步步走過來,社區由自發形成的組織,到現在官方所定義的“優質創作社區”;我不喜歡這種變化,但是能理解一家公司為了生存所不得不做出的改變,因為我不想哪天看到簡書因為發展不順而關閉的消息。
對我而言,現在的簡書更合適發讀書筆記、日常隨筆、面試經驗之類,發技術文章總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理解簡書的努力,所以我也做出了改變:今年新增了兩個文章的發布渠道——騰訊云社區和小專欄。
社區的吐槽到此為止,下面再聊聊這三年在簡書寫文章的收獲。
寫文章的收獲
在開始寫文章的時候,我也疑惑應該以什么樣的形式去寫文章?
或者說,寫什么樣的文章 ?
在回顧過去幾年的寫博客經歷之后,我確定寫文章的幾個思路:
太簡單的不寫; ==> 浪費時間;
自己不熟悉的不寫; ==> 誤人誤己;
炫耀性的文章不寫; ==> 蹉跎歲月;
沒有總結的不寫; ==> 先思考后產出;
看完沒有收獲的不寫; ==> 沒有價值;
對于技術文章,我盡量先去理解技術的原理、背景,再來寫思考和總結,過后如果發現文章存在錯誤則再行修復。
過去的技術文章以OpenGL ES、GPUImage、音視頻相關、iOS開發、算法練習為主,在寫文章中可以不斷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學習知識只能算第一步,全面理解知識算是第二步,用自己的方式去總結再用文字去闡述是第三步,最后接受其他人對于觀點的挑戰并修正自己的認識是第四步。
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實踐:學習官方和第三方的設計,自己動手實現方案,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等,這都是極佳的實踐方式。
這些文章更多是個人經驗的總結、思考的結晶,所以我希望文章是自己熟悉的、有一定的記錄價值、帶有一些總結的知識點、往后值得回顧的。
開源貢獻
作為一個程序員,我喜歡社區的開源氛圍,特別是大家無私分享、互相幫助的感覺。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從別人的文章收獲知識,而我也希望在未來的時刻能回饋開源。
而在過去的三年里,我終于能實現回饋的目標:為上個千人回答過技術問題,幫上百個人看過demo,寫了一百多篇技術文章。
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我盡量做到準確、毫無保留;
在看demo的時候,我盡量準確定位到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
在寫文章的時候,我盡量保證文章的質量;
迄今為止,我沒有把簡書的技術文章設置為付費,因為我知道這些知識并不源于我。對于這些學自別人的技術,盡量做到公開、開源。
日常隨筆
在技術文章的間隙,我偶爾會寫一些日常隨筆,這對我的幫助同樣重大。
我一直在培養讀書的習慣,也在不同環境下看過各類書籍,但是總感覺收獲甚小;在養成寫文章的習慣之后,我會在讀書的時候做好讀書筆記,看完之后進行總結思考,再用文字表述出自己的理解——這或許就是把書讀厚再讀薄的過程。
源于生活的智慧無窮無盡,但能被自己理解吸收的才屬于自己。在過去的時間里,我寫了很多關于面試、工作、成長的總結。為什么我會經常去做這些事情?因為我知道自己的渺小,所以要把自己所經歷的生活盡可能去提煉,才能從微不足道的經歷中找到收獲。我堅信,即使是失敗、錯誤,也是具有學習的價值。
與此同時,我還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雖然由于時間的原因,無法去探究太多,但是從寫作的過程中我已經收獲良多。
對我而言,對生活的思考和總結就如同在人生前進的道路駐足,回顧來時路,然后思考該往哪里前進。
選擇比努力更加重要,環境比毅力更加有效。
總結
關于簡書、關于學習、關于成長,還有很多感受想分享。
但時間所迫,下午要趕飛機開始新的歷程,就不多嘮叨。
愿你我在職業發展的道路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