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極一時的“詩和遠方”成為我們理想生活的代名詞,在如今這個網絡信息發燒的年代,再搬出這等網絡“熱詞”有炒冷飯的嫌疑。
不過冷飯不怕炒,就看怎么炒。今天本人就想跟大家掰一掰我們心中的“詩和遠方”,以及怎么過才能讓自己的生活既有詩又有遠方。
一、我們理想中的“詩和遠方”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生活狀態
詩和遠方怎么熱起來的,不再贅述。為什么會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外乎戳中了大部分人心中的那個叫做“壓抑生活無處宣泄”的點。
什么樣的生活叫做有詩和遠方的生活呢?從廣義上來講,基本上能夠讓我們逃離眼前的枯燥、OFFER、復雜的人情世故等等都算是詩一樣的生活,遠方就更簡單了,只要遠離這個無論把我們放在哪個角落閉著眼睛都能找到公司的城市,到哪里都是遠方。
那么狹義上的呢?自由自在,沒有壓力,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具體點就類似于這樣:“讓我在家宅一天吧!”、去咖啡館一人坐在安靜的角落寫些小清新整理下情緒、和那個TA去狂虐單身狗、逛吃逛吃一整天諸如此類。遠方的狹義就是,一個沒人認識我的地方,充滿未知和新奇,關了手機,任性的探索。
而無論怎么描述,“詩和遠方”就是要與這個干什么都夠了的生活徹底決裂就對了!再簡單點說就是逃避茍且。
二、逃避了茍且,只是從一個茍且跳入到另一個茍且
逃避現實的想法是幾乎所有人都曾經面對過的。無論他是什么身份。
個人覺得有這個想法沒有什么不好的,我們的社會經歷賜予我們這樣的想法必然有其潛在的價值。就拿本人的經歷來說,生活在一個相對較為嚴肅的家庭里,上大學之前除了學習再無其他。始終艷羨著其他同學能夠在課間短短的十分鐘聊得滿面紅光。我永遠是躲在角落默默寫東西的那個。
那段時光對我來說懵懂而又銘心,因為我始終有一種離家出走,到外面看一看的執念。上了大學,在一個離家很遙遠的城市。我再次面臨了如同高中一樣的困境,別人在聊什么根本聽不懂!逛街?不好意思,經驗之外!請客吃飯?不好意思,一片冷場!去咖啡廳?不好意思,局促不安!
突然有一種頭十八年活到狗身上的憤恨。
逃離了那個熟悉的生活,我發現新的生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回去吧,復讀重考?你饒了我吧!我可不想再來一次,好不容易出來了!說實話,當初報了這個離家甚遠的學校,就是抱著詩和遠方的想法。只是現實狠狠地給我上了一課。新的生活沒有“詩和遠方”,只有無所適從。逃避之后,新的環境、新的規則、新的面孔只會讓你覺得,這里不屬于你。我依然茍且的活著,只是換了一個茍且的環境罷了。
茍且,真是好詞!
那么話說回來,到了大學逃避現實的想法實現了,新的茍且又來了。有一句話叫,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去。我已經逃了一次,難道還要再逃一次?!這次又能逃到哪里?難道這就是我想要的?
這次成功的逃避讓我第一次直面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那就是,逃避之后我們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樣的生活?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將永遠生活在茍且中。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向你敞開,你的詩和遠方就在眼前,它究竟是什么?你怎么實現它?
三、“詩和遠方”就在茍且中
得出這個結論的夜晚,大雨滂沱。我一個人站在操場上,像小孩子一樣踩著一個個沒過腳踝的水坑,濺起的巨大水花,迸濕了抬起的那只褲腿,回流的浪花又倒灌進踩在水坑的鞋里。感受著那一片冰冷,忘我的蹦跳著,不知疲憊。那一刻我似乎找到了久違的歡樂,找到了很小的時候,在沙堆里摞城堡的快感。
壓抑、彷徨、無助、孤獨,一切負面的情緒奔涌而出,然后隨著一個個水坑被我甩在了身后。我全然的接納了這樣的茍且,突然發現,茍且的生活不再那么讓人難以忍受。小時候,那些壓抑時想過的事,那些以“等我離開這里,我就……”開頭的話重新涌上心頭。然而,這些事情也隨著那一個個水坑被我甩在身后。
我并沒有嘲笑自己那時候的幼稚,也沒有激情澎湃地立刻去做那些等我離開家想要做的事。因為我知道,那時候的那些事,已經真的一去不復返了,我不可能重頭去彌補童年的缺失。我也不可能舍棄現在的一切,從頭來過。
我該怎么辦?那時候,我正面對一次學校組織的演講比賽,那天距離比賽集稿日還有兩天,不好意思,我一字未寫,更別提背景音樂、PPT。當然,對現在的你們來說,一場學校演講比賽不算啥,但是對我那時候來講,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我要參加那場演講比賽,我要開始我的新生活!
本來讓我覺得煩躁的人際關系、課業壓力、以及迫在眉睫的集稿日,就像一篇目錄一樣展現在我面前,本應茍且的事,換個角度,變成了一個個挑戰!其實我們真正想過的生活就在我們認為是茍且之事的背后。
我把這些茍且事,拆分成了十數件小事,每一件小事,都讓我看到了解決它們的希望,而每一件小事都是那么容易做到!也是那一刻我摸到了“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門檻。
之后的事,我想大家應該都能夠想到,整整一天一夜的趕稿、做PPT、配樂,背誦,對著鏡子朗誦。然后,我光榮的病倒了。稿是交上去了,但是直到演講比賽當天,我還躺在病床上。手里拿著稿說不失落是不可能的,但是這次經歷也讓我打開了新生活的窗口。
每一件你認為茍且的事情中,必有我們能夠尋求突破的點,如何找到這個點?我認為最關鍵的在于兩點:第一,仔細體會茍且之事帶給你的茍且之感,并把這個感覺毫不猶豫地扔出去,回歸你五六歲時好奇寶寶的心態;第二,將阻礙你的感覺和事情羅列出來,越精細越好,做一個思維導圖,將困難及負面情緒刨根問底,當你深入到負面情緒時,它必將不復存在,當困難被細化以后,你就能發現最關鍵的癥結在哪里,然后你就有了解決問題的方向,至于解決問題的辦法,待我下回分解!
可以說那次經歷的感悟一直影響我到現在。樸實無華下,必有其精彩。希望看到我這篇拙見的人能在茍且中,找到自己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