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頂著婆娑細雨,我踏入那家隱藏在市場路深處拐角的小店,進門看到阿婆在洗碗,我收起傘,對她微微點頭一笑。
發現這家店是剛來到鼓浪嶼的那幾天,我在島上閑逛,見巷子就鉆。吸引我的是門口菜單的第一行:米酒,15元每斤。作為喜歡喝一點點酒的人來說,特別想嘗嘗這里的米酒是什么味道。走進去卻不湊巧,看店的大叔解釋說,店主人在另外一家店盯著呢,原因記不清了。當地的方言我又聽不大懂,大概的意思是,我可以去那家店吃飯,也可以讓店主人給我端過來。思忖了一下,覺得兩個方案都好麻煩,決定改天再去吃。
在這個細雨蕭瑟的夜晚,去這家店,總覺得帶有某種戲劇性。我點了二兩米酒和一份閩南咸飯,閩南咸飯是拿花生和肉拌在米飯里,很合我的口味。我問阿婆米酒是不是自釀的,她說是。米酒喝起來略有點濃烈,也不甜,像一個性子野蠻的小姑娘。
正吃著飯,大概是阿婆的女兒走進來,問我吃不吃腌蘿卜,說著把另一張桌子上的咸菜罐子遞給我。問她蘿卜辣不辣,回說不辣。我放心地打開罐子,發現里面有泡椒,心里明白她說的不辣肯定是對她來說不辣。用小勺舀了幾塊蘿卜出來,果然辣,口味卻很清爽。
由于旅游業的興旺,島上的東西特別貴,前幾日,在鼓新路買了一份桂花雪梨酸奶,很好吃,15元一份,像青海老酸奶那么大的一小碗。這要多吃幾回,對于目前沒有收入的我來說,要吃哭了。
回來后問店長嘟嘟,報旅館的名號,講價是不是管用,他說多半管用。
我一邊吃飯,一邊盤算套近乎的事兒,沒有過高期待,只要把我當本地人就成了。再者說,我要在這里生活一個月哪,混個臉熟總是可以的。
臨結賬的時候,問前臺的小姑娘,卻沒有報任何名號。這家小店沒有那么濃的商業氣息,還價的話,我說不出口。小姑娘問阿婆,阿婆看了一下我說,“13。”
我心里有點駭然,覺得好便宜。微信付完款,走出店門。回頭看看店門口的菜單,閩南咸飯,15元一份。阿婆不用我開口,直接按本地人的價格收費了。
我心里感覺到了關照,倒不是因為這5塊錢,而是我能感覺到阿婆的友善。在這個小島駐留的日子里,我想我會常去阿婆這家小店,感受一下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
另外,我還探訪到了一家小林便民面包店,座落在龍頭市場附近,這也是一家做本地人生意的店,這家店已經開了七年多,之前在上面,因為租金高,才搬了下來。我連蒙帶猜的,也就聽懂這么多。今天我趁著幫店里取快遞的時候,能出門放放風,多走了幾步路,來到這家店買了一袋麥香包做早餐。
我很喜歡探訪這些隱藏在深巷里的小店,不起眼的待在那里,去店里的顧客也多半是老鄰居,在我來看,這樣的店有人情味。龍頭路商業街的店裝潢的華麗鮮亮,熱鬧非凡,卻少了這份人情味。
這次離開北京,我是奔人情味這個東西來的。我想那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善意,哪怕它體現的只是三五塊錢,一碗粥一塊餅,它的本質也不會變的。
善意就是善意。它即便微弱,也永不會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