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得到的何帆讀書俱樂部,聽了他推薦的一本書,《教養的迷思》書中有一些觀念,顛覆了我的一些想法,比如下文的主旨
一直以來,我從很多的心理學家以及育兒專家的書籍看到的都是說,父母和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以及性格影響是巨大的,但是這本書卻不這么認為。
作者哈里斯認為,小朋友的性格以及成長受先天基因和后天環境影響都有關系,但是后天環境里面,最重要的不一定是家庭環境的影響。
比如說,雙胞胎的小朋友雖然在同一個家庭,同樣的環境下長大,但是因為他們性格的差異,長大后就是會有一些的不同;再比如說,有一些養子的家庭,小時候可能兩個孩子的性格差異沒那么大,但是若干年以后,當他們成年了,因為他們的基因不同,所以性格就會體現有較大的差異。
從這個角度來講的確先天的基因影響還是挺大的,那是不是可以這么設想?其實在擇偶時選擇一個什么樣的人結婚,對未來孩子的性格成長有很大的影響。
爸爸媽媽的性格,樂觀等一些差異,其實對后天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那在后天的環境中,家庭可能會有一定的影響,但它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小朋友上學以后所接觸的同學,學校的環境,以及周圍的事物,對他的影響是很大的
比如學習,如果他去到的學校,學校環境很好,大家都積極主動的去學習,那么他自然學習成績也不會差。
但是相反,如果所在的社區以及學校,學習氛圍不濃厚,又接觸了一些不愛學習小朋友,那么受這些環境的影響,小朋友的學習成績也不會特好。
何帆在文章后后面問到大家,你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其實很多讀者留言,對于這本書的觀點爭論非常大。
如果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考量,想想我的小時候,好像父母因為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意,也沒有特別的關心我們,以及特別進行怎樣的思想教育和輔導。但是我的成長因為小時候,看了很多的書所以受喜愛書本的影響,反而更大。
那如果從我自己的個人的案例來講,書中的有點似乎又是成立的
這本書有教導父母,其實作為父母不用太焦慮,放手讓孩子去闖,去做自己的人生
然后給予你能提供的一些關懷和愛,以及良好家庭環境就OK啦。特別是良好的夫妻關系,以及社區學校的影響,才是對他更重要的
真的是這樣子的嗎?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這個問題,但是至少我看完這個專題以后,覺得做為父母的焦慮似乎又放低了一些。
那么你認同這個觀點嗎?